11-
如果你的父母給你的童年不是正常快樂的童年建議去看,「父母會傷人」這本書,心理醫生撰寫的,你會清楚知道父母該為什麼樣的行為負責,而成熟大人該是什麼樣子,找藉口,拿孝順為擋箭牌讓小孩產生罪惡感,與製造毀滅性的價值觀讓小孩得不到家長認同,藉以操控孩子。這些都是不成熟的父母會使用的伎倆,小孩在還未長成大人前,沒有義務該為了自己的基本需求而感到內疚,也不該成為父母做不到成熟大人的藉口,很多受傷童年長大的成人,到現在都無法擺脫童年陰影
11-
因為父母即使在小孩長大成人後,也持續對孩子進行操控,不論距離多遙遠,干擾孩子的伴侶作息,干擾孩子替自己決定的選擇,當孩子產生反抗意識,他們會以道歉來讓你產生內疚,從而掌握主權。
11-
如你有受傷的童年,請接受你跟父母相處時產生的每一份負面感覺,不要評判自己產生的感覺是對或錯,每當你把這份情緒壓抑、忽略,身體其實都會產生不良反應久而久之壓力過大、肌肉緊繃、過度換氣、我自己就是看好多中醫都找不出壓力過大的原因,後來看這本書才發現與跟父母的相處造成我持續性的壓力,父母要求做不到的壓力是沒有時效性的,甚至死後都會糾纏不休。
11-
接受自己的感覺後,父母提出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要求時,請使用無防備性的回應,比如父母希望能搬回與您同住,但事實上你非常不想同住這件事情,可不妨以「我會再考慮看看,我需要一點時間想想。」在與父母溝通的狀況下保持冷靜,拒絕輕率妄動,就能突破父母的防衛攻擊,與情緒操控。
11-
當你認知到自己的父母,無法當成熟的大人,請先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情緒﹐並告訴自己的內在小孩,你的童年是否快樂已無法改變,但你不需要為童年的痛苦負責,請把它丟到該負責任的人身上。
11-
真的很建議,對童年感到痛苦的人們,看這本書,你將會了解到這份痛苦,可以靠閱讀這本書來化解,並學會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與不成熟的父母建立,成人與成人的對談,不帶任何罪惡感斬斷父母的情緒勒索,擁抱自己內在小孩,並且對自己療傷。
11-
節錄:年幼時,父母是子女的一切,沒有他們就沒有愛、保護、房屋、餵養,恐懼佔據小小心靈,因為我們自知無法獨立生存,父母是萬能的供應者,沒有人可以評斷父母的缺失,以至於孩童往往以為父母是聖人。子女被聖人般的父母掌控,就像古希臘人一樣,永遠不知道諸神何時發出閃電懲罰別人,但他們知道閃電遲早會來,恐懼根深柢固隱藏在他們內心,且日與俱增。飽受虐待的孩子長大後,即使擁有極高的成就,內心深處依舊是個十分無力且恐懼的小孩。
11-
如神般的父母會使子女產生兩種主要想法: 1.「我不好,父母很好」2.「我很軟弱,父母很堅強」如此錯誤的想法會盤據你心,即使脫離父母獨立自主後,他依舊如影隨形。這些信念使你堅信父母的權威無與倫比,進而逃避現實不去面對令人痛苦的事實,承認「聖人父母」其實在你最脆弱的童年時期背叛你。
11-
「正常家庭的假相」尤其會傷害子女,因為這迫使他否認自己情緒和感受的正確性。如果兒童必須長期欺騙自己,就幾乎不可能發展出堅強的自信,因為罪惡感會使他懷疑別人是否相信他。長大後,自覺可能得不到別人信任的感受圍繞心中,以致迴避透漏任何事情,也不敢發表任何意見
11-
兒童固然會被老師、朋友、親人的言詞傷害,但最容易傷到他們的人是父母,畢竟父母是孩子年幼的中心,如果聖人父母使用言詞傷害,孩子必然會認定這些話是事實,如果父母經常罵你笨,你會以為自己真的笨,兒童毫無基礎質疑這些評斷。當你從其他人口中獲得這類負面看法,並將它們轉存到潛意識裡,你就是在「內化」這些觀點,內化負面的觀點,亦即將「你是」改成「我是」,造成自尊低落、破壞好的自我形象,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有價值、有能力。語言暴力還可能使你對自己的處世為人產生負面的期待。
11-
我們只能推測父母打小孩的原因,但其實會打小孩的父母都有一些共通特質,第一、他們缺乏控制衝動的能力,一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時,就藉打小孩來發洩情緒。這幾乎是他們對抗壓力的自然反應,會施加身體暴力的父母經常是來自虐待家庭的孩子,成年後的行徑正是從兒時經歷中學來,他們的角色模範就是施虐者,從而學會暴力是唯一能解決問題和情緒的方法,尤其是憤怒的情緒。
11-
小孩的信賴感和安全感一旦被父母破壞,就很難再恢復,我們會如何預料別人對待我們,全憑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而定,如果和父母的關係能滿足心理需求,你的權利與情緒也受到尊重。你就可能預期別人也會用這樣的態度對你。
11-
父母難免有不稱職的時候,沒有父母能永遠怡然自得,偶發的暴怒,大部分孩子只要有足夠的愛與體諒之心,就能承受父母偶然的暴怒。但頻率過高或父母的負面行為模式一成不變,支配子女的一生,成了傷害子女的父母,就有問題了。
11-
毫無防衛心理且依賴心較強的孩子,較容易認為是自己做錯事,引起父母發飆並因此產生罪惡感,而較不接受是「保護他的人」的問題。當這些孩子長大後會繼續承受罪惡、不適應社會生活,且很難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缺乏自信與自我價值感的結果,會影響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TNsoi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這本書也是同樣的概念,且有出習題讓父母練習
11-
TNsoi : 謝謝提供~!這本書我會推薦有再帶小孩的朋友的~:-)
11-
父母會傷人這本書,提供較多的是成人療育悲傷童年的方法,案例解析與了解問題父母的教養方式,裡頭有七十多歲的婦人請心理醫師治療的案例,父母早已過世一段時間,這位婦人還是生活的不快樂,原因是她不知道父母的教養是有問題的,造成很多行為並非是她本人能控制,這位婦人一直陷入罪惡感裡,希望長期被這類問題困擾的人,一定要尋求管道解決困擾。
suzie
你好,很喜歡這噗的分享,也用引用的方式轉到自己的河道上,想先謝謝你介紹了這本書~
另外想問一下,回應中的「節錄」,是只有那則回應是節錄,還是到「毫無防衛心理且依賴心較強的孩子」為止都是書摘呢?
11-
after148722: 節錄開始到毫無防衛心都是節錄書摘,因為書中有些專業分析的部份,都必須看案例理解前因後果,看原書會較清楚。謝謝你
suzie
打算等讀完手邊的書就去圖書館預約~謝謝
11-
11-
mysteriousCY: 不會 希望能幫助到你~
11-
[▷▶今市隆一◀◁] - - - - - - - ...
轉 山岸凉子「天人唐草」毒親 與家庭機能不足
11-
很意外,這則噗到目前還有再轉,請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照顧自己,保護自己,並且愛自己,尊重自己的情緒,人一定要找到自己,欣賞自己,如果察覺已經不愉快了一陣子(超過一個月或半個月,持續性的),或者有些念頭困擾自己,有這類問題務必去找心理醫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醫生,心理醫生有些很厲害的,會教你釐清自己的狀況,進而拉高視野,幫你概觀全局,教導你怎麼面對問題,並且處理不愉快的經驗跟情緒。
11-
轉,「可是我現在真的很痛苦啊!我真的覺得日子了無生趣、做什麼事都開心不起來啊!」我可以給你一個簡單的「是否需要上精神科」的判斷依據:你理解文字是否有困難?言語是否有障礙?能不能外出行動?我認為這才真正是判斷是否要就醫的標準,而不是什麼「我覺得比較容易往壞處想」、「我覺得沒信心」。這種都是生命遇到瓶頸時可能會有的狀況,不代表真的必須服藥治療。
11-
我自己的經驗是,因為找心理醫生不容易,有找過精神科看診,但台灣健保對心理治療這一塊還不比精神科資源豐富,加上分類並不是很清楚。有些精神科醫生為了省事,你的症狀其實不需要透過吃藥,還是會請你吃藥,我自己是有碰過,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好好審視評估有些醫師。
11-
11-
因為我這裡偏鄉,有些身心科醫生根本不是心理醫生,如果這醫生從頭到尾只會聽你講,但在下結論的時候,沒有同理與察覺你的痛苦並幫助你分析問題,幫你歸納結論,我建議換一個會比較好,因為不知道這位醫生受過的心理學教育是否完善。
11-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