ㄐㄙ👾
『大眾媒體崩毀的關鍵在於,賴以為生的廣告收入被 Google、Facebook 等網絡巨頭鯨吞殆盡,電商、募資、訂閱、活動等新財源又如杯水車薪,不僅不足以維持大眾媒體獲利,甚至無法支撐現有數百人、數千人的規模,因此只好誘逼記者出去創業』
ㄐㄙ👾
『在當前的傳播生態中,我們很難再創立一個可以養活100個記者的大眾媒體,但可以實驗電商、募資、訂閱等新而多元的營收,努力打造出三五十個各自養活三五位記者的新媒體,並且開創出100來個自由寫手的生存空間。』
ㄐㄙ👾
『創業經驗無法複製,每個創業者需要不斷計劃、實踐、反思、改良、再反思、再改良,才有機會逐步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
ㄐㄙ👾
『自由寫手、微型媒體人單力薄,需要連結群體力量、相互支援才能令發展可大可久。在台灣,支持新聞創業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媒體創業者若需資金,可以透過新聞募資平台 weReport、SOS 募款;若需健康保險和勞工保險,可以加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姐妹組織台北市新聞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若需要技術支援,可以尋求黑客社群協助;若要專業肯定,可以角逐卓越新聞獎。不過,這個生態系統仍有許多疏漏,例如自由寫手的稿費,幾乎都是大眾媒體說了算,如何匯集新聞創業者集體力量,合力爭取更合理的待遇和權益,還有待努力。』
ㄐㄙ👾
當大眾媒體越來越粗淺,新創傳媒走向更多的自媒體、小而精的專題報導,資訊內容產業的商業模式又要怎麼樣演變其實是個值得好好思考的部分。
ㄐㄙ👾
使用廣告將閱聽流量兌現的做法對小型傳媒能有多少幫助實在值得商榷,或許結合報導領域相關的電商、異業合作反而會是更有效的營收管道。
畢竟再怎麼說,新創傳媒這麼多,我懷疑光靠群募、贊助能有多少間生存得下來,或許在新媒體打著內容創新的同時,在商業模式上也得多下點功夫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