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36 PM
Tue, Jun 6, 2017 1:37 PM
102
18
【紀錄整理】
我好久沒覺得自己這麼專業了
掰噗~
@baipu
說
Tue, Jun 6, 2017 1:36 PM
中肯!!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38 PM
今天朋友問要怎麼跟憂鬱症或整精神疾患者相處,雖然答案早就在我心中很久了,也重覆在修正答案,但劈哩啪啦說出來覺得自己好厲害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39 PM
Q1.什麼是憂鬱症?
狹義的憂鬱症去找DSM就有了,但也僅止於憂鬱症狀以及大腦神經轉導物質的失調,不含患者的內在想法。
目前DSM已經到6.1了,資訊必須更新。
但是憂鬱個體經驗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方法去相處。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0 PM
Q2.怎麼和憂鬱症或者精神疾患者相處?
依患者的功能狀態而定,功能正常就跟平常一樣就好。
如果是在發病狀態的話,我自己就是讓對方一直說他想說的,講他的擔心、講他的恐懼,講到狀態比較好。在發病的時候要隨時注意對方的狀態,必要時要打電話送醫的都有可能。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1 PM
要不要想辦法替對方解決他的生命困境?
其實不需要,也解決不了,每個人的生命議題只有當事人可以解決。在諮商上做最多的就是陪伴與情緒發現,其他多的也做不了多少,除非對方有立即的生命危險。
任何精神疾患與生理疾患一樣,都是當事人無法控制的。但是精神疾患比生理疾患還要麻煩的是,精神疾患會造成人際關係的衝突與斷裂。
當一個人在自我無法控的狀態下,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或者讓他人不願親近甚至想要結束關係的言論,這些行為與言論因為社會化的關係平時都隱藏得很好。但是因為精神疾患無法控制,所以會在外人面前跑出來。
人是一種需要人際的生物,很少有人不需要人際關係的。
精神疾患者也一樣,他們想要有歸屬感與被愛的感覺,但是他們卻無法控制自己,很多精神疾病不敢說出來最害怕的就是人際關係的斷裂。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2 PM
那要怎麼跟患者相處,講一句很噁心也不討喜的話,就是:「就算被他傷害也要愛他、陪伴他。」如果那個人真的很重要的話也只能抱持這個心情了。
果是一般的朋友,就是看自己的能夠付出的界限在哪裡,自己選擇做到哪裡。做不到也不需要有罪惡感,因為忍耐只會讓日後的關係更加惡化,劃清界線依舊是必要的。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2 PM
如果要陪伴重要的人,一定要找其他人、或者支持系統固定發洩、放鬆,如果患者依賴的人垮了、那患者也會跟著垮。每個諮商心理師都會被要求背後還要有一個督導以及諮商師,就是避免心理師無法正常運作。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3 PM
面對精神疾患會有很多的無力與失敗感,因為做很多好像都很難好轉、甚至更嚴重。或者,明明知道有辦法、也知道該怎麼做,但對方就是不會照著自己想法走、還有自我界限的侵犯、或者自我價值被重要他人貶低,這些都是有可能的,這些都是會讓人垮掉的原因。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3 PM
以我自己的經驗就是拿自己的命跟他們賠(家裡兩隻大人都有在吃藥),因為不能沒有他們。
所以我自己就往心理諮商這塊走去了,要先把自己弄得很強壯才有辦法扛他們的情緒。
也有放棄跟某些人相處的經驗,真的太痛苦了,沒有人是聖母。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4 PM
所以我覺得劃清界線是必要的~~
我知道你有有這個困擾,但是我能接受的就是到這個地步,再多就不行了。其實不只是跟患者,跟一般人也是如此。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4 PM
跟我比較不熟的我還會用諮商狀態去跟他談,是我朋友我就一槍打下去,或者哭完再說。很多時候不是要解決問題,只是想要一個安全的地方而已。
有那種邊緣性人格的患者(跟別人相處會一下說別人很棒,可能隔天就說別人爛透了、各種毀謗,而且是當著對方面講)換過很多諮商心理師。
要說諮商心理師不專業嗎?其實也不是,就是人性受不了而已。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5 PM
要不要期待患者變好?
以我自己跟個案相處的經驗是不會啦,因為影響一個人的因素不會只有我,還會有他的生活場域、過去經驗、大腦機能、當天天氣,也不需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但是能做的就是把個案進步的地方找出來,不同學派有不同的方式,我就很喜歡後現代諮商跟女性主義的賦權(夏教叫培力)。
有時候
陪伴者(諮商師)個人的生命哲學觀
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端看個人怎麼看生命這件事了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6 PM
自殺防治。
當憂鬱患者在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對方有沒有明確的自殺意圖或者自殺計畫,例如他說他要在哪一點怎麼去哪個大樓的幾樓跳下來,就是很清楚的計畫。
這時候就隨時要注意對方行蹤跟作息。
當對方有強烈自殺意念時,我們會被要求跟個案訂下契約,絕不自殺,寫下來簽字。
不會抑止自殺的念頭,但是會降低自殺成功率。
因為通常想自殺,可能跟生活中有巨大壓力有關,有時候壓力過了就不會了。
或者個案又刻意不吃藥,例如我爸,他不吃藥就隨時想死,我就要他答應我不准死,回家塞藥。
當然這個是在「自殺不可以」的價值觀下,我也還在想「自殺」到底該不該阻止。
像我們家這種就是經濟壓力大導致的,現在沒壓力了逍遙的很。但是像林奕含那種的,就不敢說了。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7 PM
如果是要根本解決精神疾患,我最近覺得精神分析是很讚的東西,被催眠很多自己也不知道的壓力會全部跑出來。
但是催眠分析師很貴就是了哭哭
藝術治療也可以,但是要有一個信任而且電波合的心理師,那又會回到人際相處的層面了~
滑鼠改名Diya►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Tue, Jun 6, 2017 1:49 PM
跟小孩糾纏太久都忘了自己本科系是什麼了
載入新的回覆
我好久沒覺得自己這麼專業了
狹義的憂鬱症去找DSM就有了,但也僅止於憂鬱症狀以及大腦神經轉導物質的失調,不含患者的內在想法。
目前DSM已經到6.1了,資訊必須更新。
但是憂鬱個體經驗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方法去相處。
依患者的功能狀態而定,功能正常就跟平常一樣就好。
如果是在發病狀態的話,我自己就是讓對方一直說他想說的,講他的擔心、講他的恐懼,講到狀態比較好。在發病的時候要隨時注意對方的狀態,必要時要打電話送醫的都有可能。
其實不需要,也解決不了,每個人的生命議題只有當事人可以解決。在諮商上做最多的就是陪伴與情緒發現,其他多的也做不了多少,除非對方有立即的生命危險。
任何精神疾患與生理疾患一樣,都是當事人無法控制的。但是精神疾患比生理疾患還要麻煩的是,精神疾患會造成人際關係的衝突與斷裂。
當一個人在自我無法控的狀態下,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或者讓他人不願親近甚至想要結束關係的言論,這些行為與言論因為社會化的關係平時都隱藏得很好。但是因為精神疾患無法控制,所以會在外人面前跑出來。
人是一種需要人際的生物,很少有人不需要人際關係的。
精神疾患者也一樣,他們想要有歸屬感與被愛的感覺,但是他們卻無法控制自己,很多精神疾病不敢說出來最害怕的就是人際關係的斷裂。
果是一般的朋友,就是看自己的能夠付出的界限在哪裡,自己選擇做到哪裡。做不到也不需要有罪惡感,因為忍耐只會讓日後的關係更加惡化,劃清界線依舊是必要的。
所以我自己就往心理諮商這塊走去了,要先把自己弄得很強壯才有辦法扛他們的情緒。
也有放棄跟某些人相處的經驗,真的太痛苦了,沒有人是聖母。
我知道你有有這個困擾,但是我能接受的就是到這個地步,再多就不行了。其實不只是跟患者,跟一般人也是如此。
有那種邊緣性人格的患者(跟別人相處會一下說別人很棒,可能隔天就說別人爛透了、各種毀謗,而且是當著對方面講)換過很多諮商心理師。
要說諮商心理師不專業嗎?其實也不是,就是人性受不了而已。
以我自己跟個案相處的經驗是不會啦,因為影響一個人的因素不會只有我,還會有他的生活場域、過去經驗、大腦機能、當天天氣,也不需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但是能做的就是把個案進步的地方找出來,不同學派有不同的方式,我就很喜歡後現代諮商跟女性主義的賦權(夏教叫培力)。
有時候陪伴者(諮商師)個人的生命哲學觀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端看個人怎麼看生命這件事了
當憂鬱患者在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對方有沒有明確的自殺意圖或者自殺計畫,例如他說他要在哪一點怎麼去哪個大樓的幾樓跳下來,就是很清楚的計畫。
這時候就隨時要注意對方行蹤跟作息。
當對方有強烈自殺意念時,我們會被要求跟個案訂下契約,絕不自殺,寫下來簽字。
不會抑止自殺的念頭,但是會降低自殺成功率。
因為通常想自殺,可能跟生活中有巨大壓力有關,有時候壓力過了就不會了。
或者個案又刻意不吃藥,例如我爸,他不吃藥就隨時想死,我就要他答應我不准死,回家塞藥。
當然這個是在「自殺不可以」的價值觀下,我也還在想「自殺」到底該不該阻止。
像我們家這種就是經濟壓力大導致的,現在沒壓力了逍遙的很。但是像林奕含那種的,就不敢說了。
但是催眠分析師很貴就是了哭哭
藝術治療也可以,但是要有一個信任而且電波合的心理師,那又會回到人際相處的層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