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NDLE
【文書摘錄】

「某堂陶藝課的老師在上課第一天就宣布把全班分成兩組,教室左半邊的同學,只看作品量來打成績,右半邊的同學則用作品的質來打成績。他的作法很簡單:最後一堂課他會帶一台體重計來,把用數量打成績這組的作品拿來秤;五十磅重的陶罐得到『甲』,四十磅重的拿『乙』,以此類推;而以品質來打成績的這組要拿甲,只需要交一個陶罐,不過是要一個完美的陶罐。

終於到了打成績的時刻,結果很有趣:品質較佳的作品都是以數量打成績這組的學生做的。顯然『數量組』忙著捏出一個又一個的作品,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而『品質組』的學生光坐著推想完美的理論,結果空有理論和一堆乾掉的陶土。」

——《開啟創作自信之旅》

(下收)
SWINDLE
「如果你認為好的作品就是完美傑作,問題就大了。創作出自人類之手,人人都會犯錯,因此創作當然會出錯。

這個三段論表示,你的作品一定有缺陷,無可避免。為什麼?因為你是人,也只有具備種種缺點的人類會創作。沒有這些缺陷的話,不曉得你會變成什麼樣子?但顯然非我族類。」
SWINDLE
「儘管如此,許多創作者以及前創作者,依然相信創作就是要做出完美無瑕的作品,卻沒有察覺這個條件讓許多既有的作品頓時也稱不上作品了。的確,提出與此條件完全相反的原則顯得合理多了:瑕疵不只是創作中常見的元素,很可能還是必要的組成元素。安塞爾。亞當斯從來不會把要求精確變成要求完美,他時常想起一句古老的諺語:『至善者,善之敵。』意指一昧追求完美的人,最後反而無法進步。亞當斯認為,如果他要等到畫面中所有細節都完美,才肯按下快門,最後可能一張照片也拍不出來。」
SWINDLE
「亞當斯說得很對:要求完美只會癱瘓創作。這個模式不難想見:你在創作過程中發現錯誤,就改變作品發展方向,導向想像中完美的樣子,你越是緊緊抓著自己能做的事不放,不願冒險與探索,最後卻可能和心中想做的作品愈來愈背道而馳。既然不做不錯,你就不斷找理由拖延。你認為作品一定要完美,於是慢慢說服自己,認為無法創作出完美的作品,而你也確實做不到。既然做不出自己要的作品,你遲早會放棄。」
SWINDLE
「人生有許多不合理又諷刺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儘管事無完美,卻只有這個模式本身完美無瑕,這是個完美的死亡漩渦:你誤導了創作方向,停滯拖延,最後放棄。

要求完美等於是否認了正常的普世人性,好像沒有人性你會過得比較好似的。但是人性特質正是你創作的泉源,你需要它來幫助你完成作品,而完美主義反而讓你失去這股助力。若想持續創作,就必須意識到,完美本身就是一個有瑕疵的概念,很矛盾吧?」
SWINDLE
「對愛因斯坦來說,即使是看似完美的數學概念也擺脫不了他觀察到的現象:『只要和現實有關的數學定理,就不準;如果數學定理準了,就和現實無關。』達爾文認為,在一個變動的世界中,如果一個世代完美的生存策略變成後代子孫的負擔,演化就開始了。

你下一件作品的靈感就藏在這件作品的不完美中,這些缺陷(如果你現在會為此深感沮喪的話,也可稱之為錯誤)是寶貴、可靠、客觀的嚮導,不會對你指指點點,而會引導你重新思考或進一步創作。正是這種現實與理想的互動,讓你的創作得以在現實世界中立足,讓你的創作及世界都變得更有意義。」
SWINDLE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