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衝突時的不適感,其實都是進步的前兆。每一次的衝突,我們都可以從中學到東西。人的意見發表不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反對我的人都是白痴,我說這些只是要人家來支持我(但我們很容易這樣想,I am guilty as charged),而是我們把自己的意見放到這廣大的世界上去和別人碰撞摩擦,不斷完善他的一個過程。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理解他人,進而影響他人。
我在學習永續農法時,一個老師告訴我:「你要害怕的是相同的聲音,相同的物種,相同的看法,永續的生態需要越多元越好的物種來讓這個生態有彈性,禁得起各種變化,並且有龐大的基因池可以面對挑戰⋯⋯各種鳥類的聲音讓我感覺很高興,但是被同樣的一種歌聲圍繞,讓我膽寒。」 那個老是能夠尊重地call me out on my bullshit的朋友,我最討厭但也最喜歡,因為他的意見是我的鏡子,讓我有機會在踏出門前最後一次確認自己的樣子。 當你發現你被同一種聲音圍繞,一片叫好相捧時,永遠記得這件事情的危險性,因為你其實應該要比任何人都清醒,有時不是我們說得對,而只是沒有人反對。
Francis
: 的確,我覺得這就是個人狀況不同,我其實覺得每個人發摟他人的狀況都不一樣,不看一兩個人的轉噗也未必會真的屏蔽掉所有的資訊,甚至我覺得人都有求知的慾望,所以刻意把自己搞得完全封閉的狀況是很罕見的。 我自己是很樂觀,希望大家善用這個功能做出選擇,並且能繼續追蹤不同的意見噗浪,來讓自己保持開放寬容,而且我覺得有選擇的狀況下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想法,所以也滿樂見其成的!
#以為我反對嗎先看完啊
我可能不認同對方的人本身,但是對方的意見和世界觀可以幫助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在社會人文學科裡非常注重的思辨過程:一個理論和想法如果沒有經過多重質疑和考驗然後依然適用,那他就需要被修正和改善,這也就是為什麼詢問他人的意見和想法有其必要,因為重要的並不是我們本身的被否定與否,而是我們的想法是否可以更適合現在的社會,或是更貼合對於真理的追求(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不論哪個方向都會需要經過外來價值觀的衝撞,經得起考驗,才不會是自己閉門造車的一家之言,或是像我們所看到的,偏見、幻覺和無知的溫床。
但是思辨不是這樣的:想法可以改變,價值觀可以調整,五年前的你我和現在的你我相信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套理論,否決一個想法只是修正它的第一步,儘管那衝擊著我們的價值觀和原則,讓人感到不舒服,但是每一個意見都有幫助自己修正自己的潛在價值,如何評判和取捨當然是考驗個人的件事和能力,但被否定或是被挑戰,其實是幫助自己釐清真相和建立多元寬容價值觀的最好方法。
在後者的狀況裡,我們卻必須非常小心自己是否因人而廢言:我討厭這個人,所以他說的話就沒有道理嘛?我在A這件事情上不同意他,但是在B這件事情上我全盤否定他的意見,這樣好嗎?
事實是,每個人在意見的光譜上,多少都有自己的偏執或偏頗。我們都非完人,都有各自的家庭背景和資源來決定我們的眼界、高度和心胸,但這些事情全部都是可以經過思辨討論來提升的,事實上,我的一個指導教授就曾經教我一件非常寶貴的事情:「當你發現有人和你不一樣時,你可以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從和你一樣的人身上可以學到的還要更多。」
Filter Bubble,也就是你說的同溫層泡泡,TED Talk上有這方面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看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理解他人,進而影響他人。
有人懷抱偏執,無法和他溝通,也有人因為和他接觸而理解到自己同溫層以外的聲音,最後棄暗投明,但如果不是因為有人突破了他們的同溫層,他們可能一輩子活在憎恨和自己的幻覺裡。
但我個人視之為資訊流通和突破同溫層的必要之惡,因為對我自己而言,活在一個泡泡裡對於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是比接受大量訊息更難以忍受的狀態。
我知道面對衝突意見的艱難,人生中有很多次我必須面對自己堅信不移的事物被挑戰或推翻,可是一個理論每一次被推翻之後,他都會更禁得起挑戰,我也可以更加確定,這經過千錘百鍊的想法,比五年前的模樣更寬容、更真切,更接近良善。
那個老是能夠尊重地call me out on my bullshit的朋友,我最討厭但也最喜歡,因為他的意見是我的鏡子,讓我有機會在踏出門前最後一次確認自己的樣子。
當你發現你被同一種聲音圍繞,一片叫好相捧時,永遠記得這件事情的危險性,因為你其實應該要比任何人都清醒,有時不是我們說得對,而只是沒有人反對。
如果可以,我希望現在握有選擇權的噗友們可以繼續接收各種不同的聲音,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活在自己的幻覺與無知之中,成為我們都不想成為的那種人:我們可以不同意對方,我也不一定會吸收對方的意見,但是最差我也知道了,有些事情不是普世皆然,保持自己的彈性,也是一種很好的警惕。
但比起無聲的和諧,這些衝撞的聲音,更讓我感到安心,因為我們原本就如此不同,當我們都成為同一個模樣時,那才是自由之死。
與你共勉。
這點我也還在學習,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心胸寬大的人呢UwU
可是如果喜歡的(雜食)大大常常轉噗另一個我不喜歡的作品的工商的話呢(X我覺得這功能挺不錯的原因是,其實我時常會遇到興趣非常難得相同很想反戳追蹤或加好友,但是對方河道上時在太多轉噗的訊息(大多是作品工商訊息或是知名繪師圖噗),但我其實真正有興趣的是對方本身,而不是他轉的那些東西。這種時候可以選擇不看轉噗真的很方便w
我自己是很樂觀,希望大家善用這個功能做出選擇,並且能繼續追蹤不同的意見噗浪,來讓自己保持開放寬容,而且我覺得有選擇的狀況下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想法,所以也滿樂見其成的!
老實說, 我倒是希望有些不同價值觀的有營養噗可看, 但河道上的轉噗90%以上都是無營養的東西啊..... 像是一堆遊戲, 動漫作品相關的廚噗甚至角噗, 但我根本對那些被轉的東西全無興趣, 卻總是有人一天十幾轉, 只好無奈地整個取消追蹤.....
剛剛轉了這噗,雖然我自己覺得只要創造平台,同溫層並非堅不可摧,但是這噗下面的幾個論點很有道理,每個人會需要這功能的理由都不盡相同,我也說過我自己受惠於轉噗所以樂見轉噗來開拓我的視野,但擁有選擇才是真正的自由,這一點就足夠支持這個功能了
針對1F提及演算法導致的同溫泡泡部分,個人覺得噗浪這次新功能毫無疑問是將加入以最小幅度的演算法把河道進行篩選的境地,這也是我比較在意和有所保留之處。一直以來認為噗浪是最體現人文精神的社交社群平台,伴隨新功能不少支持派的人強調以人為本和個人主動閱聽風氣,能夠對此有信心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真希望自己也能坦率做到信服…XD
共勉之和謝謝你的分享。
不過也因為自己做UI和為客戶做過演算法的研究,深知人類的惰性(看數據真的會覺得很嚇人),所以也能夠理解你或著反方對於越聽意願的擔憂,不過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有選擇的情況下能夠去拓寬自己的視野和見解,也才真正能體現一個人的本色,不論結果是什麼,我想都是我們可以觀察和學習的吧,網路還很年輕,這些科技會帶我們走到何處,我也感到好奇,不過我支持選擇的自由,大概是這樣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