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書✒️下班後寫作好困難
寫完兩篇詩評,一篇巫永福一篇楊逵,來補充台文成份(?)
石頭書✒️下班後寫作好困難
靠背剛剛終於有散文課期末論文的靈感了!!!直接研究楊逵的散文好了
石頭書✒️下班後寫作好困難
之前陳建忠老師做過賴和散文的研究,基本上我不認為日本時代散文的傳統有任何一絲傳到戰後(不過詩與小說有,因為笠詩刊與台灣文藝的存在,以及往後我們這一代重新讀他們詩文的作者),不過既然跨語的世代有活到戰後,在詩與小說都有影響,那為什麼散文沒有呢?或許可以從楊逵來開始勘查戰前/戰後的散文傳統的斷裂
小盛。
因為散文這個類別本來就是後設的,散文本來只是韻文的對立,那是文「體」(style)層次,也就是英文說的prose,但到了後世,卻因為建構接合文學傳統而與中國古文(古文無韻,是散文沒錯),使得散文論述逐漸將之從一種文體被看做是一種文「類」(genre),且下容納了各種次文類,像是議論散文、抒情散文、遊記等等。再加上文學獎的徵稿類別和評審形塑了美學,才使得「散文」成立。「散文」其實很難在英文中找到真正的對應詞
小盛。
在日本尤其楊逵那個時代,日本文學的建構跟領域分配基本上就是照西洋文藝走的,所以要嘛小說,要嘛詩,要嘛是日本傳統文藝如俳句;有趣的是,日本文學裡面有一個文類叫「隨筆」,這是從古典文學就有的源流,這也反而才比較接近中文現在意義下的「散文」;但是反過來,中文的「隨筆」在觀感上好像就有那麼一點不如「散文」。
小盛。
這是為什麼我們看很多小說的定義的時候,它會說小說是「用散文寫成的虛構故事」,這個「散文prose」指的就只是說它不押韻而已。
小盛。
而且這種散文的論述大致是到余光中、楊牧以及之後鄭明娳等人才被建立/接上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還要再加上之後抒情散文及抒情傳統的疊加),所以你說日治時期(作為文類的)散文傳統沒有延續到後來,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作為文類的)散文」那種東西XD 只是很可惜的是這個問題沒有人從理論層次好好處理,黃錦樹雖然那整本書都在談,但黃還是以五四運動的傳統為基礎,但我個人覺得五四運動的傳統也未必有延續到今日阿XD
石頭書✒️下班後寫作好困難
小盛。
: 喔喔感謝!我那時在讀陳建忠老師的散文時也有類似疑問,如果他們根本自己就沒有「散文」這個問題意識,那寫出來的東西能算是散文嗎?而沒有這問題意識,又能開創出所謂「散文傳統」嗎?或許這一篇期末論文可以開始處理這方面的東西
小盛。
其實應該是碩論或博論等級的東西了⋯⋯⋯XDD但先談出這個問題是好的,我猜不少人有在想,只是還沒好的處理方式
石頭書✒️下班後寫作好困難
小盛。
: 我只想先弄個研討會或期刊等級的就好XD 但要弄好的確是至少碩論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