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book
《上班 辭職 還是撐下去》
總有副標:一位職場倖存者的48個反向思考
嗯⋯⋯覺得某些想法蠻有意思的,畢竟老梗有時候就是需要在正確的時間被清楚的說出來,但大體上我無法克制用快轉的速度翻閱它。
新新
最覺得有趣的一段:
新新
台灣第一搖滾天團——五月天的貝斯手瑪莎,在新聞採訪中說再見「還是被姑姑問:『你什麼時候才要找個正經工作?』」( 附帶一提,當年瑪莎的收入推估是新台幣四千萬元)。29歲的攝影師張哲榕,以結合虛擬動漫世界和真實生活場景的巧思,贏得美國、法國等地攝影奬,卻在新聞報導中說:「家人還是希望我找穩定的工作。」
新新
1995年,李安以《喜宴》、《理性與感性》成為首位兩度贏得柏林影展金熊奬的導演時,父親還是希望他未來可以走正常一點的路,說:「小安,等你拍到50歲,應該可以得奧斯卡,到時候就退休去教書吧。」已故的大導演也楊德昌也曾在得奬以後,聽到媽媽對他說:「你拍了幾部片,現在可以找些正經事做啦!」這些舉例雖然是個案,但台灣社會就有類似想法的人肯定不少。
新新
其他隨手摘:
新新
「比起死亡本身,失業更會強烈否定生命。」這是西班牙思想家加塞特(Jose Ortega Gasset)的名言。
新新
工作,就是我們為了活下去,每天在做的事情。所以,把健康顧好也是工作、陪父母出遊、跟女朋友約會也是工作、自我進修是工作、完成自己的夢想更是一種工作。所以,沒有什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問題,我們有的,只有「工作與工作平衡」的問題。
新新
承認吧!我們心裡的「國際觀」是有等級的。對於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很多人想貼上去了解,但是印尼、菲律賓、越南這些跟台灣越來越相關的文化,我們不屑紀念。我們很常聽說台灣有50萬台幹在中國工作,在中國怎樣怎樣的,但很少人談50萬在台灣工作的外勞,需要怎樣的環境。
新新
真實社會裡,不會有「這樣做全對、那樣做全錯」的選項,而是做了這個得罪那個;去做那個又得罪了這個,可是什麼都不做就無法改變現狀。這時候需要勇敢取捨的決斷力,以及願意承受失敗的心理準備。
新新
偷蘇西的摘:
新新
suzie on Instagram: “「既然遵循任何成功格言都不保證成功,那麼學習面對失敗、找出新方...
「既然遵循任何成功格言都不保證成功,那麼學習面對失敗、找出新方向反而更重要。」
新新
suzie on Instagram: “❝仔細想想,我們對於「成功」的界定非常單一,狹小得有些可怕。「...
❝仔細想想,我們對於「成功」的界定非常單一,狹小得有些可怕。「對,我不會念書,賺不了大錢,我進不了大公司,也沒有管理幾千幾百個員工,在全球化競爭之下我只是渺小的一粒沙,但我在做我喜歡而且擅長的事。我很快樂,我也覺得自己很厲害。」在我們能夠驕傲地說出這句話之前,台灣還稱不上什麼多元社會。❞
新新
suzie on Instagram: “#書摘 #劉揚銘 #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 p.203…”
以往那些被我們稱為「職場美德」的條件,比如要勤奮耐操、要有定性、不要常換工作、不要隨便跟同事討論薪水(薪資保密條款)等等,無一不是在防範員工領到值得(甚至超越)的薪水,並且盡量壓低公司的人事成本。我們的勞工都被教導得沒什麼競爭心,怪不得公司都很有競爭力。
新新
裡面也有提到的書名(沒看過所以不知道有沒有提到內容),米果寫過一篇:
【米果|日本小說教我的事】不憂鬱,哪算是工作?那快樂呢?
新新
「對於厭倦什麼『成功術』的職場工作者,應該會喜歡見城徹,甚至大呼過癮,辦公室才不是那些企管專家或學者教授想像的那麼一回事呢,哪裡不是殺到血流成河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