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服儀管理背後 沒說出的思維
服儀管理背後 沒說出的思維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要求「合宜且可辨識為學生」的服裝,實質上更確立社會的傳統思維:「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藉著要求穿校服,更易於區別和管理學生。
https://imgs.plurk.com/Qwz/F9b/X0tn3CnGwCAZzLXwglxowsjDHAB_lg.jpg
制服才是社會比較的根源。只要有集體制服強制存在,個別學生恐就不會是教育的主體。
一下就妥協,政策做半套 軍事教育 思想控制 方便管理 學生的樣子 保守派老屁股 歷史考據 社會階級身分象徵
生活中找樂趣
教育部學生服儀新原則,表面上給予學生混搭校服的自由,骨子裡仍要求學生穿著「合宜且可辨識為學生」的服裝實質上更確立社會的傳統思維:「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藉著要求穿校服,更易於區別和管理學生。
生活中找樂趣

教育部召開臨時記者會,學生可選擇合宜「混搭」穿著學校校服,北一女中今年六月底校務會議已通過制服、運動服可混搭。(記者梁珮綺攝)
生活中找樂趣
人類穿制服最早可能起於神職人員,英王亨利五世時期,制服開始在英格蘭大量出現;德國十九世紀初,因國族觀念讓兒童穿水兵制服,後來流行到世界,以軍國主義為發展的國家尤其東亞、東北亞國家,迄今均有學生穿制服的傳統規範。
生活中找樂趣
反觀歐美國家學生,除特定活動會穿著象徵團結的T恤,並沒有制服,只有在美、英、澳洲等英語系國家的貴族中小學,以穿制服來呈現其身分或能力階級。
生活中找樂趣
學歷及財力的階級識別
生活中找樂趣
制服代表的是集體階級身分的「識別」,教育部維護制服強制存在的必要性,背後維護的恐是「升學主義至上及身分地位階級之不同」的舊式社會價值,例如能穿上傳統明星高中校服,代表戴上「升學主義成功者」桂冠,「小綠綠」制服即為北一女的外顯標誌。
生活中找樂趣
一件校服也常反映著家長的財力,私立貴族學校一年學費上百萬,校服價值等同百萬賓士;有人擔憂穿便服會讓學生比較貧富,殊不知,制服才是社會比較的根源。
生活中找樂趣
小學6年恐花3萬制服費
生活中找樂趣
制服造成的經濟負擔亦沉重,小學生幾乎年年要買新制服和運動服,一件三百元估算,讀六年恐須花三萬元「置裝費」;私立高中職校服更動輒上萬元,公立校服也要五、六千,弱勢家庭孩子不得不穿二手制服;制服相關產業利益之大,不言可喻。
生活中找樂趣
學生胖瘦各不同,一套制服怎能適合每人身材?新教長宣示「以學生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但只要有集體制服強制存在,個別學生恐就不會是教育的主體。
生活中找樂趣
=引用結束=
生活中找樂趣
新聞出的那幾天才跟老姊爭論過,老姊還是支持,說這樣不用擔心要穿什麼,去學校也不會比來比去。
生活中找樂趣
果然真的是成長環境不同啊 =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