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漩渦歷險記》(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öm) ⭐《告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 ⭐《失竊的信》(Purloined Letter) ⭐《情約》(The Assignation) ⭐《瓶中稿》(Manuscript Found in a Bottle)
這幾年讀到此篇分析《The Anguish of Guilt – The Tell-Tale Heart》有著不盡相同的看法,該文作者認為愛倫坡讓行兇者已在初始埋下了「愧疚」的種子。為躲避老人尖銳鷹眼的視線,他寧可痛下殺手而得意洋洋,隱藏的愧疚早悄然發芽茁壯。等到若有似無聽見地板下彷彿有心跳聲,這朵愧疚之花已然撐起他的負罪感,將行兇者不應該告訴別人的祕密全面揭露。
⚠️劇透注意
📖愛倫坡驚悚小說全集(二)
📢 《愛倫坡》條目
⭐《告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
⭐《失竊的信》(Purloined Letter)
⭐《情約》(The Assignation)
⭐《瓶中稿》(Manuscript Found in a Bottle)
本篇打一開場便顯現書中角色對漩渦的精細觀察和描寫,無論是他的文錄看似引述某知名撰文、百科簡述或個人經歷。由於愛倫坡的精采敘述,致使默斯肯漩渦因而出名。他很令人佩服部分的正是為詳加紀錄自己的視界如何具體呈現在讀者眼前,而將文字鉅細靡遺描述的強大耐性。
認識超過20年的老友曾在巧緣下讀起我過去的文章,她特別喜歡我在景物上著墨,說起如詩若畫能完整呈現意境並讓人身歷其境。帶著這句寶貴禮物,我重新欣賞了愛倫坡的文筆,才真正被那足以堪稱深深撼動的精細給震撼,著實我小巫見大巫。
《漩渦篇》精采處在於故事中段來到刺激的漩渦裡逃亡。光是閱讀過一遍句子都能想像自己待在漩渦仰視渦中隨波流而旋轉的船隻殘骸,四周迴流著湍急黑暗,渦心中央上處光亮,下處逐漸墜落深淵。想像力實在驚為天人。
與海流對應之作還有《瓶中稿》,世界盡頭感也很強烈將其展現,日後提及再來補述。
推薦閱讀:〈大漩渦歷險記〉和我
《告密的心》是則從常識認為的惡意且明知故犯的故事為出發點,與上回出現的《黑貓》動機相似。愛倫坡的角色裡總感覺經常有這種類型的矛盾角色。基礎上可能是個良好的人但礙於某種莫名其妙理由,突然轉變得很暴力,明知道是犯罪的事情也明白會被處罰卻依然故意為之,滿載著惡意最後反倒又像良知發現似的,讓自己曝光於外最後被捕。
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他們不辯稱自己無罪,反而傲慢宣揚自己頭腦清醒。
為何創造這樣角色?初次蒐集過幾篇的共同點後,個人認為愛倫坡在宣告「邪惡是人的一種本能,善惡均是人的本質」,惡最後被不容於惡那一面的社會給處決。
針對聽見地板下的心跳聲之解釋,讀完後豁然開朗,也因此理解原來負罪感令其自毀,導致行兇者自曝其密的收尾。
《失竊的信》關於某上流社會人士的密函遭竊,結果遭敵對政黨人員勒索的事件。由於密函不能公諸於世,警方雖知道犯人是誰但苦無證據,假借其他名義對敵方住處進行搜索也沒有斬獲,最後只好不情不願的求教杜賓。
特向杜賓請益的警察是局長大人,基本上帶著高官地位心態,既有邀功意圖,亦不時炫耀自家的偵查能力如何細微精密。失竊信函的達官顯貴事實上有懸賞高額獎金,任何身分只要找到皆能領賞,然而警長為保全警方面子加上不太願意分羹他人,所以局長一開始並沒有把很多應說的情報透露出來。
愛倫坡點出一件很重要的關鍵。之所以能被公家機關肯定而當上警察局長,其所依賴的不一定是偵查實力(指針對案情分析或思考力超群),很可能是其他因素比方像杜賓稱讚警方追緝時努力不懈且搜查全面仔細,因此往往根據經驗法則能夠破案。然而當身分地位固定後,思考力也可能會因為長年如此這般的經驗框架而遭到束縛,反倒被不照規則走的類型蒙蔽雙眼。這個觀點套用在畫師、作家或任何職業都說得通。
「不會吧,你竟然認為數學家的推理邏輯不夠好,還比詩人差,你這番話可是挑戰了人們數百年來的觀念哪。」
「因為數學家很擅長製造『善於推理思考』的假象。」
愛倫坡挑戰表面看見的現象,更是以自身觀察藉由杜賓之口說明:「數學家玩弄了辭令技巧,他們將『分析』這詞彙偷渡到代數等數學領域,讓人們以為分析推理能力會與數學能力劃上等號。」
杜彭認為推理能力僅能依靠抽象邏輯來訓練。這段話對照到後來出現的近現代推理小說,不少作品有提過推理除了觀察力和邏輯推導以外,想像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乍看唐突的結局,事實上翻回過程來看有跡可循,簡言之能歸類為羅曼蒂克的晦暗。初識的神秘友人邀請主角到他家作客,閒談彷彿顧左右而言他,與標題、與前面偶然撞見殘暴公爵與楚楚可憐的公爵夫人之事毫不相關,然而主角因此見證一場神不知鬼不覺、令人扼腕的事件。本故事說破點會失去驚奇感,故不詳加描述。要說一切造化弄人,更多則是主角之友選擇了如此激烈的方式令人唏噓。
另外發現關於威尼斯的嘆息橋傳說、道奇宮與貢多拉的趣味見聞,有興趣可以搭配閱讀。
世界盡頭的畫面想像之一,莫過於《瓶中稿》的終末結局。瓶中稿的重點不在於「將稿件放入瓶中並被拾取」這件事本身,而是前一句對於愛倫坡所描寫「彷彿航行到世界盡頭的敬畏感。」
瓶中信已普遍被印象化為一種求救訊號,科學家也會利用這種方式收集洋流的相關訊息,而本篇主角則將瓶中信作為留給撿取者「一段驚奇又不可思議的旅程」之用,儘管是個結局愕然的故事。主角搭乘的船隻遇難,被捲入大漩渦流中後,落入其中一艘幽靈船艦,與其說他在船上寫下瓶中信為求生,實際上渦中呈現震撼的驚奇景象早令主角將對死亡的驚駭恐懼拋諸腦後。
那世界的盡頭令我印象深刻,實在相當期待未來有機會畫出。
WHY is he?
當代恐怖題材相當熱門,很多人都在寫。然而,愛倫坡因為對於形式(form)和風格(style)非常注意,因而脫穎而出。愛倫坡的故事用暴力和恐怖來探索矛盾、愛、悲慟以及罪惡,他拒用簡單的詮釋或明確的道德訊息。儘管他的故事通常有超自然元素的暗示,但它們真正在探索的是人心的黑暗,與人心的自我毀滅傾向。(影片摘錄)
1. 你的閱讀時間不固定會影響。
2. 以我們看的路線來講那本其實很容易陷入無趣,尤其是你已經脫離青少年的中二玻璃心時期了
這張有點像愛倫坡形容的世界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