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book
《復仇女神的懲罰》(Sorgenfri) Jo Nesbø
上次發現知更鳥其實是系列第三集,本來以為會看到時間線更之前的故事,結果沒有,因為這本是哈利霍勒#4。
這次用不到五個小時就看完了,雖然後面有點哦~哇喔~~,不過毫不熟悉的世界史細節少很多,也懶得翻回去驗證伏筆,感覺比知更鳥看的還順。
#尤奈斯博 #JoNesbø
新新
哈利說,「我剛才在健身房。」
奧納皺起鼻子。「以科學人的角度來說,我想我應該讚賞你;但以哲學家的角度,我會質疑你讓身體經歷這種不堪有何意義。」
新新
「愧疚感作祟。」奧納說,「有些人只能用懲罰自己的方式來面對愧疚。就像你崩潰的時候,哈利。就你而言,你不是拿酒精當避風港,而是當成懲罰自己的終極辦法。」
新新
「嚴重人格障礙。」
「可是他做的其他事情都很合理。」
「有人格障礙不代表愚笨。病人都能夠達成想要的目標,多數的時候甚至比平常人還要再杭。區分他們跟我們的關鍵,在於他們要的東西不同。」
「毒品呢?有沒有什麼毒品能讓一個普通人變得很有攻擊性、到想殺人的地步?」
奧納搖搖頭。「毒品只會強化或軟化潛伏的性向。一個殺害妻子的醉漢在清醒時就有毆打妻子的習性。像照片上這樣的蓄意殺人案,犯案的也幾乎都是有特定傾向的人。」
新新
「人的預設行為能讓腦袋遵循特定的行為模式。人腦會忽略其他衝動,遵循既定的規則,不管那是什麼。這在人腦面臨驚慌的自然衝動時非常有用。比方說如果降落傘打不開,那麼我就希望傘兵有緊急程序的預設形為。」
「有幾個方法能在某個程度內設定人類的行動,讓人進入類似催眠的狀態,甚至連極端的外在影響都無法打斷……只要知道必要的技巧,達到這目地其實簡單得嚇人。」
「你是說催眠嗎?」
新新
「我喜歡說是預設形為,這種說法的神祕性比較少。基本上就是打開和關閉衝動途徑。只要夠聰明,就能輕鬆讓自己以預設形為刑事,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催眠。」
……
「所有的行為都有脫逃鈕,也就是讓人離開催眠狀態的密語。」
「預設形為的規則必須很簡單。為了讓你進入催眠狀態,頭腦必須形成一個小而合邏輯的封閉系統,屏除其他思緒。」
……
「一個出色的心靈操控師,可以讓你把百元鈔誤認為是刀鋒。」
新新
「我有很多同事都在研究人為什麼會自殺。你知道他們發現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嗎?」
「答案是他們不想再活了。」
「我們常會忘記,自殺通常是有理性的人在理性思考後,認為再也無法從生命中得到什麼之後所做的決定。」
「當憂鬱的人選擇以結束生命的方式逃離痛苦,你就必須假設痛苦的當事人以估量過雙方面。話說回來,在標準情況下,很難把自殺看成理性行為,因為患者已經在走出陰霾的路上,而他們只在那時才有動力去執行主動形為,也就是自殺。」
新新
「自殺有沒有可能是完全衝動的行為?」
「當然可能。不過更常見的是先有幾次嘗試,尤其以女人為多。根據統計,美國的女人十次假自殺嘗試中,就有一次真的死亡。」
……
「這女的拿槍自殺耶。」
「那就是陽剛式自殺了。」
「男人自殺比較成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男人會選擇比女更激烈且致命的辦法。用槍或從高樓跳下,而不是割腕或吞藥。女人舉槍自盡非常不尋常。」
新新
「涅米西斯是貝托・葛瑞莫在戰後最喜歡的主題,也就是復仇女神。有意思的是,自殺者常以復仇為動機。他們覺得人生不順遂是別人的錯,就用自殺的方法把這種罪惡感加諸於別人身上。貝托・格瑞莫的妻子有了外遇,他在殺害妻子後也自殺了。復仇、復仇、復仇,你知不知道,人類是唯一會復仇的生物?」
新新
「(愛德華・霍爾)他是人類學家,第一個提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跟他們的關係有關聯。」
「不認識的人之間的社交空間為一到三點五公尺,在情況許可之下,你會保持這樣的距離,但等公車或排隊上廁所的情況就不同了。東京的人會站得比較近,而且不覺得不舒服,但事實上,文化差異相對帶來的影響不大。」
「他又不能從一公尺外跟她說悄悄話。」
「是不能,但他大可以在所謂的個人空間內說,也就是四十五公分到一公尺之間。那是面對陌生人或所謂認識的人
新新
會保持的距離。可是你看,屠子和絲汀打破了這個限制。我量過了,他們之間只有二十公分,那表示他們在親密空間以內。在這種距離中,你跟對方接近得看不清對方的臉,也無法避免對方的氣味和身體熱度。那是保留給伴侶或親密家人的空間。」
新新
「就算你們抓到他,我也拿不回他從我身邊奪走的人。就連死刑也幫不了忙。失去生命並不是世界上最糟的事。最糟的是失去活著的理由。」
新新
「人性中不可能沒有記恨。報仇和懲罰。在學校被霸凌的弱小子就以這個為動力,長大後成為百萬富翁;所以搶匪才覺得是社會虧待了自己。再看看我們,社會熱辣辣的報復偽裝成冰冷、理智的懲罰,這不就是我們的職業嗎。」
「沒有懲罰,社會無法運作。」
「對,當然,可是社會並不是只有懲罰。宣洩、復仇、淨化。亞里斯多德就寫過,由悲劇喚起的恐懼和同情洗滌人類的靈魂。我們竟然是透過復仇的悲劇來滿足靈魂最深處的願望,這個想法很可怕吧。」
新新
「你知道什麼是中子星嗎?」
「那是密度和重力都很大的天體,要是我在這種星球上掉了一根煙,就會展生跟核彈一樣的效果。安娜也是這樣,她對愛與恨的重力非常強,中間無法容納任何東西存在。任何一件小事都會造成核子爆炸。你懂嗎?我花了一陣子才明白,她就像木星,藏在永恆的硫化物雲層之後,也藏在幽默與性感之中。」
「那是金星。」
新新
「我個人認為作者是女人。《孫子兵法》表面上是教人在戰場上用計獲勝的書,但其核心卻在探討如何成為衝突中的贏家。或者說,是教你如何能以最低代價,取得想要的東西。戰場上的贏家不見得是勝利者,表面上擊敗了敵人,實際上卻只能依循敵人的條件去統治。在權力上,女人不像男人那麼虛榮。她們不需要讓權力被看見,只想透過權力取得想要的東西。安全感、食物、快樂、復仇、和平。她們是理性、追求權力的計畫者,不會只想要一場戰爭,或是慶祝勝利。」
新新
「不管到哪裡,我們都被人追趕。他們說我們是小偷。我們當然偷東西,但他們甚至懶得找證據。證據就是我們是吉普賽人。我告訴你這些,是因為要辨認吉普賽人,你必須知道他從出生起,額頭上就有個低下階層標記。歐洲的每個政體都迫害我們,不管是法西斯主義者、共產主義者或者民主主義者都一樣;只是法西斯主義者的迫害比較有效而已。吉普賽人不會特別張揚大屠殺,因為這跟我們習以為常的迫害並沒有多大差別。」
新新
「死亡的過程跟出生的過程類似,都是非常親密的。處在那種情況的人會直覺地想躲起來。公開行刑時,在別人面前死亡卻是雙重懲罰,因為對受害者的隱私來說,那是最殘酷的冒犯方式。一般認為,跟在囚室單獨處死相比,公開行刑對民眾更有防止犯罪的效果,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如此。不過也有些調整,如讓行刑者帶著面具。跟很多人的認知不同的是,這麼做並不是為了隱藏行刑者的身份,而是基於對受刑者的考量,好讓他不覺得在自己死的時候,身邊有個陌生人。」
新新
「心理學研究中就有一個是面具的使用。比方說,現代概念中認為戴面具剝奪了我們的自由,這點完全被推翻了。面具可以某種程度地隱藏人的身份,也就是允許了自由。不然維多莉亞時代的面具舞會這麼受歡迎是為什麼?或是把面具用在性遊戲上也是。」
新新
「爸,聖經就跟早餐一樣缺不得。」傅列德這麼回答。這點倒是真的,因為傅列德向來不在午餐前吃東西,除非調酒也算食物。
新新
「從技術層面來看,很合理。除此之外,我從不覺得自殺是合理的。」他彈掉香煙,煙蒂在彷彿可觸及的夜裡畫了明亮的弧。「但那只是我的看法。」
新新
「為什麼,哈利?」
「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因,血債血還,復仇。」
「那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我說過了,沒有關係。你們不是結果,只是手段。這人把像殺人者報仇,視為自己的責任。」
「責任?」她的尖叫穿透哈利的耳膜。「你們男人就喜歡報復這種搶地盤的事。這不是什麼責任,而是原始的衝動!」
……
「你為什麼不能安慰我,說我們沒有危險?什麼都好……」
「妳需要害怕。要夠害怕,才會做出正確的事。」
新新
正義就像水,終會找到出路。他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至少他們有時能在這個謊言裡得到慰藉。
新新
「納米西斯,正義與復仇女神。」
「是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邊偷來的。他們保留了秤,把鞭子改成劍,蒙上她的眼睛,叫她正義女神賈斯提莎。西元前六百年,他們開始覺得血債血還的法子不管用了,於是決定把對個體施加報復,擴大成公眾事件,結果這個女人後來成為現代憲法國家的符號。盲目的正義。冷血的復仇。我們的文明卻掌握在她手裡。」
新新
Nemesis
新新
Justitia
新新
「道德角度是很有意思的。我們的社會把活下去的道德責任加諸在我們身上,也因此譴責了自殺。不過,希臘哲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選擇自己死亡的時機,尼采也認為,個體完全有自殺的道德權力。」奧納豎起食指。「但她必須面對另一個道德難題:復仇。由於她自稱是基督徒,基督教的道德標準要求你不該復仇。當然啦,矛盾點在於基督徒崇拜上帝,而上帝卻是最大的復仇者,不信祂的人會淪入永恆煉獄,這種程度的復仇跟罪行完全不成比例。」
新新
--
新新
【張妙如|英文妙筆記】Nemesis《復仇女神的懲罰》
我也覺得兩本的譯文風格頗為一致,讀起來很順暢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