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好文推〉臺灣的醜建築去哪邊學來的?
Fw: [問卦] 臺灣的醜建築去哪邊學來的?
「資訊能力」、「推理能力」、「批判能力」、「創造力」。
有沒有發現,這是「反暴政」、「搞革命」所需的能力,也剛好是「公民性」、「民主法治」必備的能力。
發現「老大哥」讓你失去什麼了嗎!?那就去搶回來吧!

【同場加映】
國民黨政府借殻上市,把日本人的建築包了起來說是他們蓋的
https://i.ytimg.com/vi/n0-dsypFM2s/default.jpg
政治與藝術 洗腦教育 奴民教育 愚民化政策 公民意識 公民議題 建築美學 均質化教育 地緣政治 政治地理學
生活中找樂趣
「為什麼台灣社會普遍缺乏美感?」
我的回答是:我們先來檢視具備「美感」之前,要有的前置能力是哪些。
就像大學高等科目有擋修、玩RPG高等技能也有前置點要求一樣,「美感」是一個高等技能,他的前置技能如下:
生活中找樂趣
1.「廣泛的、自由的資訊能力」:
生活中找樂趣
偏感性面的美學和偏理性面的科學一樣:資訊量就是優勢!
受限於小範圍的資訊來源,你的美感「受器」就只能受到小範圍的刺激。
所以,廣泛圍的閱聽是有必要的。
而在擴大探索與深入鑽研的過程中,無論是「廣」還是「深」,你的「自由度」越高,就能接觸越多素材;接觸過的素材越多,你的成長就越有效率。
生活中找樂趣
2.「整理、比較、分析、歸納的推理能力」:
生活中找樂趣
在你以優異的資訊能力閱聽了海量的美學素材之後,除非你是屯物癖,否則你不可能放著這些東西在腦袋裡不整理。
整理就必須分門別類、必須比較分析、你會去歸納已知的經驗、你會去推衍存疑的假設。
生活中找樂趣
例如:在戰間期興盛的Art Deco風格,雖然是在工業設計、建築、平面藝術領域大放異彩,但它背後,就是那個世紀初、大西洋和平的Golden Age之下,歐美人士對於科學、科技、未來、理性充滿著積極信心的時代精神。
從這裡你知道了,原來「美」原來不只是美,它一直和經濟、地緣政治、時代氛圍有著緊密關聯。
生活中找樂趣
3.「批評、判斷、做出價值選擇、決定意識形態的批判能力」:
生活中找樂趣
藉由充分的資訊能力(記憶體)、優異的推理基礎(CPU),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具有初步的美感了。
但此時問題來了:你發現很多東西「都很漂亮」,但你也發現你比較偏好其中的一部分,過久了,這種偏好就越「系統性」。
其實,那就是做出「價值選擇」的過程。
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比較喜歡特定的風格流派、特定的「主義」。
生活中找樂趣
例如:100年前日本人在台灣以留下來的末期的新古典式建築,和現代主義到極致的極簡派建築相比,視覺上差異明顯、其實價值觀差異更大!
現代主義建築雖然是出自一群學院菁英,但「機能即美」背後隱藏的,是反封建、去階級、服務大眾的「價值的選擇」。
(當然,為什麼服務大眾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都貴到靠北又是另一回事了。)
生活中找樂趣
4.「著手嘗試、實踐、對抗壓力與批評的創造行動力」:
生活中找樂趣
這點就不太需要解釋了。
除了純粹技能、器物層面,其實這點最需要的是「勇氣」。
一種接近狂妄堅信「我是對的、你們他媽都錯了!」的勇氣。
生活中找樂趣
以上我所提的四項能力,說真的,只是敲開「美學」大門的最基礎而已。
「資訊能力」(記憶體)、「推理能力」(CPU)、「批判能力」(心)、「創造力」(執行)。
生活中找樂趣
現在請再回頭看一下這四個能力。
有沒有發現「怎麼那麼巧!」這四個能力:剛好跟「搞革命」所需要的技能一模一樣啊!
(當然事實上、在美術史裡,每次的「運動」就是在當時的美學圈圈裡搞革命。)
生活中找樂趣
現在知道為什麼「台灣缺乏美感」了吧!
因為「美」跟「革命」這兩朵花需要的是一樣的土壤,所以希望把你們變成豬、變成羊的威權統治者們會極力避免你們的根碰觸到這種「有害的土」。
生活中找樂趣
威權統治者不是故意把台灣人變成一群缺乏美感的阿呆,故意害你在這個全球搞「美學經濟」賺大錢的年代變成魯蛇。
他們只是怕你革命、怕你造反、怕你站起來、怕你繁衍強壯,所以他們從心靈上閹割你、臏掉你的膝蓋骨,然後在這個需要勇腳、需要老二的年代,你發現自己很弱、很貧窮。
生活中找樂趣
再回頭看一次:「資訊能力」、「推理能力」、「批判能力」、「創造力」。
有沒有發現,這是「反暴政」、「搞革命」所需的能力,也剛好是「公民性」、「民主法治」必備的能力。
生活中找樂趣
發現「老大哥」讓你失去什麼了嗎!?
那就去搶回來吧!
生活中找樂趣
=引用結束=
生活中找樂趣
8.4:這也可以扯!? (設計對白)
幕後祕辛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