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book
《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看完之後我有喜歡原文書名: 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穿過語言的透鏡),也能體會中文書名的樂趣,看來編輯相當用心啊~應該有愛這本書吧!
講的好像有些編輯不太愛自己的書一樣(或許喔)(畢竟出版市場上有各式樣的需求嘛)(刪除線是否畫錯地方?)
新新
當初我在想什麼也不確定,應該是六六折剛好又想花錢就買了(如此隨便),看完幾天了想要挑戰不回去翻書直接寫下印象:
一開始有點難嚼,畢竟神話故事什麼的,可是一層又一層的剝開顏色語言史,用一代推翻一代的過程還算是偶有爆點,把史寫的頗有趣,可是這種類型的書再怎麼可愛,還是讓我偶爾(大概一半時間)會處在一個 Fade out 的狀態,要緊急把自己拉回來......
新新
啊可是我喜歡他的結語,因為我們並不如同自己想像的那樣...呃...剛正不阿、公平公正公開(?),其實我們根本就被自己可以使用的表達形式框住了啊!
這,太激勵人學習其他語言了!
(好了我要去翻書來看畫線處)
新新
摘>
新新
「雖然拉馬克的模式(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是代後天取得的習性,會成為下一個世代先天遺傳到的習性)用來解釋生理變化非常荒謬,用這種模式來理解文化變遷卻相當合理。」
「一個世代如果訓練口舌,讓語言得已『伸展』,子女世代在學習父母的語言時,確實會『遺傳』到這些後來發展出來的特性」
新新
「缺乏時態,是否會侷限住希伯來語使用者的時間、未來和永恆觀念?」
「假如把 hasten 改成現在進行式 hastening,閱讀的時候會讓妳的未來觀變得模糊不清嗎?」
新新
「尼采從沒說過的話之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這一句:『我們如果拒絕在語言的監獄裡思考,就必須停止思考。』事實上他說的其實是:『我們假如不想在語言的限制下思考,就會停止思考。』」
新新
「語言有兩個生命。在公眾的場合裡,它是一系列由語言群體約定俗成的習慣,為的是讓群體可以有效溝通。不過,語言還有另一個私密的生命,是每一位使用者自行內化到腦裡的知識系統。如果語言要成為有效溝通的媒介,每位使用者個人的知識系統必須緊緊與公眾的語言習慣結合在一起。正因如此,公眾的語言習慣可以反映出全宇宙最讓人著迷,又摸不透的物體,也就是我們的頭腦。」
新新
「前文所描述的實驗,有些異常巧妙又精密,據有高度啟發性;在科學攻占大腦堡壘的戰爭裡,我們很容易就把這些時驗當成重大的捷報。不過,這些實驗推得出來的巧妙結論其實不代表我們強大,反而指顯現出我們多麼薄弱。我們之所以要運用各種巧妙、天才的方式,完全是因為我們對大腦實際運作所知甚少。
一隻馬
從字面上看來,根本不是同一本書吧
新新
妳說的是書名吧~但看了內容可以接受這種翻譯喔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