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bbes
繼續看了以前沒看過的「千禧曼波」,一掃前兩天看「好男好女」和「南國再見,南國」的鬱悶和格格不入……
hobbes
導演從「好男好女」開始試圖要描繪的新世代概念,一直到「千禧曼波」似乎才有比較完整的掌握。在「好男好女」裡只是一抹今昔對照的象徵性線索,「南國再見,南國」裡的林強和伊能靜則非常奇特地被塑造成與周遭的寫實環境完全格格不入的卡通符號式的角色(根本就JOJO冒險野郎)
hobbes
這兩部作品裡的新世代似乎只是某種與「上一代」相對的,作為少數的,與整個上一代族群相對應的符號的存在,而這個符號本身(以及組成這個符號的元素)的準確性與寫實性似乎並不那麼重要?!
hobbes
而一直到「千禧曼波」,這個新世代的概念才被當成一個群體的樣貌而有比較細膩且不突梯的描繪,只是我們仍然可以稍稍看出那些來自於想像的拼貼式的空間背景與人物活動之間的罅隙(這大概也是先看了張作驥再回去看侯孝賢的後遺症……)
hobbes
另一個比較私人的體悟是,關於觀看的準備這件事,這種心理與某種知覺狀態的準備與累積幾乎完全是私人因素的,也很難說出一個看什麼作品需要什麼事先準備的道理,而僅僅只能用後見之明的舉例來說。譬如說,這次重看或新看幾部過去不太熟的侯孝賢中期電影,才有比較懂得當年始終不瞭解的,「海上花」與其他早期作品之間的過渡從何而來(那些大量的室內場景、光影裡浮動的臉孔、被細細修飾過的動作與表情……)
hobbes
另外「千禧曼波」裡夾雜進去的那些日本場景,對我而言也許也是在為了之前至少試了三次卻始終看不到三分之一就放棄的「咖啡時光」作觀看的準備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