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遙 ☆
中研院研究人員在台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發現了兩萬7千年前人類活動的證據,這也改寫了台灣最早有人類的紀錄
廟宇佔據八仙洞遺址洞穴 台東縣府將協商遷移
☆ 阿遙 ☆
八仙洞文化遺址 距今逾2萬年 | 教育文化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中央研究院臧振華團隊,在台東八仙洞遺址挖掘舊石器時代火塘,經碳14年代鑑定為2萬7000年前的人類遺址。不僅找到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火塘遺跡,證明舊石器時代的台灣先民已經和火有密切關係;另外,經送往美國Beta放射性碳素實驗室進行碳14測定,確認相關遺址距今2萬7000年。臧振華表示,往下挖尚有文化層,他推估在距今3萬年左右,八仙洞已有人類活動。
☆ 阿遙 ☆
相關新聞
國家級遺址八仙洞 遭神壇占用 | 基宜花東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八仙洞遺址 確認2萬7千年前已有人住 | 要聞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火塘(生火煮食或禦寒之處)遺跡,對瞭解台灣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方式、更新世晚期人類的遷徙,以及當時人類的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 阿遙 ☆
史前代表文化 牛稠子將列遺址 | 台灣百寶鄉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位在仁德區成功里的牛稠子遺址,早在日治時期就有考古挖掘與調查,為新石器時代中期南部的史前文化,被命名為「牛稠子文化」距今大約3500年。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特色的是繩紋紅陶與橄欖石玄武岩製作的石器。其中橄欖石玄武岩是澎湖特有岩石,顯示當時台灣南部住民可能有航海或貿易,此外,還曾出土長約60公分的大型石犁,應是耕作之用,也代表已經有初級的農業。
☆ 阿遙 ☆
蔦松文化難保護
文資處表示,遺址範圍廣大,指定困難,牛稠子多為台糖土地,多年來保存還算完整,但未來畫設保存區可能將面臨開發壓力,台南市區中還有另一處的命名遺址,為鐵器時代的「蔦松文化」遺址,位在永康與新市區一帶,多數都已開發,正式公告指定幾乎不可能。
☆ 阿遙 ☆
台南市長賴清德以「如何從在地扎根打造國際品牌」發表演講反駁說,台南市左鎮區就有三萬年前的左鎮人化石,收藏在菜寮化石館,證明三萬年前台灣就有人跡,豈止四百年歷史?
事實上,中國兩萬年前才有山頂洞人出現,人的歷史,台灣比中國早一萬年。文化上,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我們有大坌坑文化,而中國五千年前才有仰韶文化。人的文化,台灣也比中國早兩千年。所以,不管論人,或是論文化,台灣的歷史都比中國悠久。
☆ 阿遙 ☆
不只如此,近年有紐西蘭學者研究DNA,認為東南亞、大洋洲、紐西蘭,以及非洲東岸島嶼的原住民,都是從台灣移過去的,可見台灣的歷史比所謂的漢族中國還久。
再從地理上看,冰河時期海水消退近百米,故台灣和東南亞及中國陸連,但日本學者大島研究,台灣動物和中國無特殊關係,和東南亞及喜馬拉雅山區反而密切,例如台灣熊在喜馬拉雅山也有。
☆ 阿遙 ☆
五至十億年前,台灣因地殼板塊擠壓而隆起,造物者用冰、水和洋流黑水溝交替阻隔,使得中國人直至三、四百年前仍不能過來台灣,保護台灣免於惡鄰侵入,顯然是造物者的意思。
☆ 阿遙 ☆
賴清德說,蔣介石接受日本教育、蔣經國接受俄羅斯教育、李登輝也受日本教育,到了陳水扁、馬英九則是接受國民黨教育,歷任總統都是受移民教育,自然也是從移民角度看台灣,但這樣的本土性認知是不足的。保有台灣獨立性,將是未來論述台灣前途的關鍵
☆ 阿遙 ☆
基隆巨石又稱老鷹石 漁民辨位地標
基隆市發生巨石砸落意外,據了解,此顆巨石又稱為「老鷹石」,不僅是老漁夫出海捕魚時辨識方位的重要地標,也是古文明專家眼中的「巨石文明遺跡」,可說來頭不小。
☆ 阿遙 ☆
巨石的頭、嘴、頸部都有人為雕琢痕跡,翅膀的人工鑿痕最為明顯。老鷹石「頭圓、嘴尖」,雖經風雨沖刷,略有剝落,但樣態仍栩栩如生,他也將此段所見所得,撰成「太陽帝國在台灣的巨石文明遺跡」踏勘紀錄。
☆ 阿遙 ☆
實勘巨石 驚見山洞、骨灰罈 | 基危石處理棘手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市府人員勘查時,在巨石後方山壁發現一個高約三公尺、寬約一公尺、深約一點五公尺的山洞。工務處養護工程科長簡翊哲表示,山洞有可能是自然風化形成,也有可能是巨石從山壁分離後留下。
☆ 阿遙 ☆
工程人員還在山壁旁發現兩個已經被石頭壓毀的骨灰罈,呂姓工人說,骨灰罈約五十公分高,罈身為咖啡色,上頭有黃色的龍圖騰,已不見骨骸,樣式和現在的骨灰罈不太一樣,懷疑可能是清末放置的,工程人員認為山洞處又高又險,「先人未免太厲害了吧!」
☆ 阿遙 ☆
探討世界先史文明與台灣的相關性
由台灣先民遺蹟和地洞可推測姆帝國的都城所在地應在台灣島附近的陸
棚上。
台灣附近是否為姆帝國都城所在地,可參閱下列九項作為佐證:
一、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
二、台灣先民缺乏「舟船」詞彙。
三、台灣先民遺留的大批冰河期的山洞。
四、台灣是世界各邦聯的「幃幄中心」。
☆ 阿遙 ☆
五、史籍中的台灣史資料。
六、澎湖虎井嶼海底十字城及台灣近海的海底遺跡。
七、台灣的巨石文明及其他陸上遺跡。
八、台灣是先史時代南北方文化之樞紐。
九、印度太古時代核戰的核彈原料可能在台灣開採。
☆ 阿遙 ☆
台灣最初的文明之地
世界的巨石文明總共有十種形式,各自分佈世界各地,僅在台灣十種全部出現。根據理論:愈早發展的文明,其種類愈多。可知這些巨石文明的原鄉最可能也是台灣。台灣最重要的三項姆文明遺跡:百餘座人工地洞、海底建構物和巨石文明,資料齊全,顯示太陽帝國的文明遺跡仍在台灣;除此之外,另外還有許多古代文明事蹟,證明台灣就是姆大陸。
☆ 阿遙 ☆
『台灣就是古文明提姆大陸中心』這論述好有神話混合科幻的感覺,看起來頗有趣!希望能看到更多相關研究
☆ 阿遙 ☆
台灣原住民初判現為全球血統最純民族
【吳慧芬/台北報導】 台灣原住民抗原基因機率竟與紐西蘭毛利人及大洋洲新幾利亞高地人相似!馬偕醫院今日發表一項大規模的血液研究,初判定台灣原住民極可能現今是世界最純種的民族,且從其帶有世界南、北不同的基因來看,台灣的史前文化至少具有二萬至五萬年的歷史,且為冰河時期人類遷移路途的中繼站。
☆ 阿遙 ☆
馬偕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十年前開始進行原住民的血液研究,對象有泰雅、賽夏、鄒、布農、魯凱、排灣、阿美、卑南、雅美等九族高山原住民,及二族平埔族(邵與巴宰族),以釐清台灣原住民的根本發源地,這份研究已受世界醫界與考古學者的重視,相關論文刊登在國知名雜織─組織抗原的首頁
☆ 阿遙 ☆
馬偕醫院醫學研究科醫師林媽利表示,在組織抗原(HLA)研究中,發現所有高山原住民出現的抗原種類都很少,經比照世界醫學資料後發現,台灣原住民可能是世界上最純的純種族群,其基因的組合歷經幾千年的歲月而沒有改變,推測這些高山原住民至少部分有共同的祖先。
☆ 阿遙 ☆
台灣原住民常見的基因組合也在毛利人、新幾內亞高地人、蒙古人、日本人、滿族、加拿大北方的印地安、帝汶人等人種出現,但計算抗原基因頻率與這些族群的遺傳距離,台灣原住民族群與大洋洲族群相近,尤其是與毛利人及新幾內亞高地人非常接近,最類似的種族為阿美族與新幾內亞高地人、雅美族與菲律賓島的巴丹人。
☆ 阿遙 ☆
賽德克巴萊-莫那魯道遺物 台博新發現

臺博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吳佰祿日前整理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藏品帳冊資料時,發現其中一本帳冊中有一筆紀錄,記載著在1927-29年間向當時台中州能高郡馬赫坡社(今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購買一對貝珠踝飾的資料,其所有者(賣者)的名字係以日文片假名拼寫,比對之後,赫然發現其所有者就是當時馬赫坡社的頭目、後來以霧社事件(1930年)而著名的英雄:莫那魯道
☆ 阿遙 ☆
臺博館典藏這十二串白色硨磲貝珠串間雜少許黑色玻璃珠,以三片方形穿孔貝片間斷相隔,佩戴時繫於踝部,為男子限馘首兩次以上者,才有資格配戴的儀式性裝飾,故為社會身分地位的象徵。
「勇士文化」與賽德克族現世的生命價值緊密相連,有「馘首」戰功的男子同時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與此身分地位相關的儀式性服飾,並隨著戰功的累積而更形精美,且在部落社會權威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阿遙 ☆
莫那魯道在1930年率領賽德克達亞群各部落發起激烈武裝抗日行動,史稱「霧社事件」,莫那魯道本人在起事失敗後飲彈自殺,並未留下任何遺物(其遺體曾被臺灣總督府公開展示,後存於台北帝大,在1973年歸葬),這對貝珠踝飾應為目前所發現莫那魯道生前唯一的遺物,彌足珍貴。
☆ 阿遙 ☆
臺博館將這件珍貴文物於今日在凱達格蘭館「在首都看見原住民經典:臺灣原住民族典藏精品聯展」作史上第一次公開亮相。除了這件重要的文物外,另將提供其他15件典藏原住民文物,包括世上唯一證明蘭嶼達悟(雅美)族與菲律賓巴丹群島文化親緣關係的物質證據:以整片鞣製皮革製成的「牛皮甲」、來自中部的平埔族群—巴則海族,充分展現其獨步織藝的「無袖短衣」等。
☆ 阿遙 ☆
尋花岡自殺刀 追出莫那魯道遺物
台博館研究組長李子寧翻閱日據時代的「日日新報」時發現一則報導:日本人在霧社事件後,曾於當年的台中州教育館展出參與霧社事件的賽德克族人遺物,以警戒台灣人;報導中記載,花岡一郎自殺時使用的凶刀也在展品中。
李子寧說,台中州教育館典藏在民國五十三年移撥至台博館,因教育館典藏紀錄紛雜,台博館迄今尚無法確認究竟是哪一把刀。只知台博館至少有三把該類型番刀。
☆ 阿遙 ☆
正當李子寧追尋花岡一郎的番刀到「死胡同」時,該館研究人員吳佰祿在清理商借給屏東獅子鄉的文物時,意外發現日據時代的佐久間財團帳冊上,記錄著莫那魯道的名字,進而追出他的遺物。
由於佐久間財團購入的原住民文物,詳細載明原住民售出者的種族及名字,成為台博館搜尋原擁有者最有利的證據。
☆ 阿遙 ☆
台博館研究人員懷疑,包括鄒族的高一生等原住民領袖在內,都可能名列其中。但因該帳冊是以原住民母語發音的日本片假名記載原住民名字,台博館正亟思透過懂日語又懂族語的人士協助,以求突破性進展。
☆ 阿遙 ☆
太保魚寮遺址,其實在1940年左右當台灣仍處日治時期就已被日本研究者發現,同時紀錄於日本學者鹿野忠熊的學術著作中,而「魚寮」正是由他命名而來。之後,魚寮遺址被淹沒在蔗田,遺忘將近半個世紀,直到民國92年才在高鐵施工的挖掘過程中再次發現。
☆ 阿遙 ☆
民國98年6月,嘉義縣政府公告魚寮為縣定遺址,同時委託考古學者展開挖掘工作。在考古過程中,發現兩項具代表性的史前人類遺物,分別是高腹圜底罐及球形豆
☆ 阿遙 ☆
太保市魚寮遺址 改寫嘉縣歷史 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的魚寮遺址,是嘉義已知最早的史前遺址,將嘉義歷史推到4千年前。
☆ 阿遙 ☆
縣府指出,魚寮遺址約在1940年前後被發現,首見於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所著 《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中,並由鹿野忠雄命名為魚寮遺址魚寮遺址有兩層不同時代的史前文化堆積,下層為繩紋紅陶文化牛稠子類型,上層為大湖文化魚寮類型,遺物內容豐富,很能代表嘉義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文化面貌。
☆ 阿遙 ☆
縣府表示,魚寮遺址被日人發現後,隱沒在台糖甘蔗田間長達半世紀,直到民國92年因開挖高鐵大道工程,進行環境評估時才再次出土,也開啟社區守護文化資產行動。 當地社區居民不但自我學習考古知識及文化法規,甚至擔任考古遺址巡守隊,以實際行動保存文化資產。
☆ 阿遙 ☆
基隆發現西班牙教堂遺跡與遺骨!
〈北部〉和平島考古 確認西班牙教堂位置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西班牙古教堂遺跡找到了!中央研究院與西班牙考古團隊,最近在和平島平一路停車場,掘出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古教堂的基礎,確定教堂的位置,還在教堂旁發現兩具骨骸,初步研判有三百多年,將進行DNA分析確認是台灣原住民還是西班牙人。
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臧振華博士說,如果證實是西班牙人,將是國內首次發現西班牙「古人」
☆ 阿遙 ☆
西班牙人在西元一六二六左右,在和平島興建聖薩爾瓦多古城,還有一座教堂。
中研院、台大和西班牙「十七世紀歐洲人在台灣殖民的考古研究」團隊,今年第三年在基隆和平島平一路停車場進行試掘考古。計畫主持人臧振華說,二○一二年就發現有一公尺左右的牆角,今年開挖四個試掘坑,古教堂的三個角落都找出來了,重建當時教堂的輪廓,和古地圖位置一致。
☆ 阿遙 ☆
他們也發現,當年西班牙人建教堂,就地取材,利用和平島山上的岩塊興建教堂。另外,考古團隊在教堂旁也挖掘出兩具男姓骨骸,其中一具只剩一半,一具是完整的,約有一百六十幾公分。
臧振華說,先前也曾在附近的試掘坑發現一具小孩骨骸,裝在古甕裡,依其佩帶的飾品研判,是三百多年前原住民,有可能是受洗原住民小孩亡故後,依歐洲人的習俗葬在教堂旁,顯示當時有傳教等文化交流。
☆ 阿遙 ☆
這次出土的骨骸,十分脆弱,臧振華推測和先前發現的小孩骨骸是同一時期的人,但是原住民還是西班牙人,因時代久遠無法確認,將進行DNA分析。
此外,考古團隊在教堂附近也發現一整片陶片,也有台灣玉、石鑿等新石器時代的古物,距今約二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左右顯示和平島在三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臧振華說,他們會繼續向台船溝通,希望明年有機會到台船廠區找尋聖薩爾瓦多古城遺跡,畢竟這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 阿遙 ☆
〈北部〉先前出土文物 8月點交文化局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中研院與西班牙考古團隊,在基隆和平島平一路停車場考古調查,陸續有宋、明、清時期的陶、甆文物出土,這些文物目前正在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展出,八月底展出結束,所有文物將造冊點交給市府文化局保存、展陳。
☆ 阿遙 ☆
「十七世紀歐洲人在台灣殖民的考古研究」團隊,從二○一一年起陸續在和平島平一路停車場進行考古試掘,出土的古文物有上千件,先期整理了八十餘件文物,有元宋時期陶網墜、明清時期青花瓷片等,在和平島原住民會館展出四個多月,五月二十日起在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展出到八月底。
☆ 阿遙 ☆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陳得林說,這些基隆出土的文物,將造冊後暫時交由中研究研究員臧振華博士保存,等八月底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展期結束後,點交給文化局保存。
陳得林說,文物中較精華的部分,文化局將安排在基隆市府的展館展出,讓民眾了解基隆的文化。一般的文物將找適當的場所保存。
☆ 阿遙 ☆

南科園區三寶埤遺址又挖到國寶級文物,是一件距今約2500年的人獸形玉器,具國寶級價值,比故宮的翠玉白菜等級更高。
☆ 阿遙 ☆
史前館表示,至目前為止,同類文物僅台北芝山岩遺址、台東卑南遺址、宜蘭丸山遺址、高屏溪的裘拉遺址、花蓮大坑遺址與港口遺址等地出土其中在卑南遺址出土、史前館典藏的一件人獸形玉玦已指定為國寶,這次出土的人獸形玉器很可能也可指定為國寶
☆ 阿遙 ☆
史前館指出,這些玉器的玉質是台灣東部特產的軟玉,玉色多半呈現綠色或橄欖色。本件玉器年代屬於大湖文化烏山頭期,是單人型態,在台南地區甚至是全台考古遺址可說首見,意義重大
☆ 阿遙 ☆
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在進行南科園區內之三寶埤遺址搶救發掘時,出土一件距今約2500年的國寶級人獸形玉器,,是此次發掘重大發現。這些玉器的玉質是臺灣東部特產的軟玉,玉色多半呈現綠色或橄欖色。此件玉器年代屬於大湖文化烏山頭期,所呈現之單人型態,是臺南地區,甚至是臺灣考古遺址之首見,意義重大。
☆ 阿遙 ☆
此次三寶埤遺址出土之人獸形玉器,出土位置屬於一般生活面,鄰近墓葬群,周遭有數量不少的灰坑現象,玉器長約長8公分,寬約2公分,厚約0.3公分,從造型來看,呈現單人型態,器物看不出人形頭部,亦看不出任何獸形身軀,反倒有類似髮髻或帽冠之造型。於玉器似頭部之前緣,帶有一穿孔,以兩面鑽穿方式形成,從頭部前緣修飾整齊,無斷痕來看,穿孔的功能並非如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器做修補結合之用,倒像穿線繩做懸吊其他物件
☆ 阿遙 ☆
乍看下本件玉器與其他遺址出土之人獸形玉器相似,但尺寸較大,腰部與腿部之處較為粗壯,是臺南地區甚至是臺灣考古遺址首見。史前館表示,臺灣到目前為止,同類文物僅臺北芝山岩遺址、臺東卑南遺址、宜蘭丸山遺址、高屏溪的裘拉遺址、花蓮大坑遺址與港口遺址等地出土,卑南遺址出土,由史前館典藏的一件人獸形玉玦,已指定為國寶。
☆ 阿遙 ☆
史前館南科分館考古發掘工作,已出土不少由臺灣東部軟玉製作的玉器,若加上出土豐富的稻米、小米以及貝類獸骨的遺留來看,顯示當時的臺南地區人群藉由這些豐富的物產,與臺灣東部地區進行類似交易的密切互動行為。臺灣地區人獸形玉器的數量不多,代表當時擁有這些器物的地區或是人群,具有特殊的經濟、政治地位。
☆ 阿遙 ☆
為了讓一般社會大眾能夠更加瞭解南科園區的考古文化以,史前館在7月16日下午三點,在南科管理局舉行「南科考古館建築解密暨園區史前文化內涵分享」演講座談會,會中分別邀請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匡悌教授講授「南科考古在臺灣考古學研究上的貢獻與意義」,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合夥人沈國健先生講授南科考古館的建築理念。史前館南科考古館今年6月11日舉行動工典禮,將來這些文物均會納入博物館進行典藏研究與展示。
☆ 阿遙 ☆
☆ 阿遙 ☆
☆ 阿遙 ☆
占用八仙洞遺址 法官判廟公輸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台東縣東海岸知名景點「八仙洞」,民國57年宋文薰率領的台大考古隊經過5次的挖掘,不但找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洞穴堆積的底層還發現豐富的舊石器時代的先陶文化,是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址。
☆ 阿遙 ☆
不過,八仙洞主要洞穴第1洞靈嚴洞和第3洞觀音洞,長期被寺廟占用,遺址遭到破壞,台東縣政府為了拯救遺址,30幾年前開始和廟方溝通,提起刑事訴訟敗訴,幾年前改提歸還土地的民事訴訟。
台東地方法院日前判決台東縣政府勝訴,廟方必須在半年後歸還靈巖洞和觀音洞。聽聞勝訴,關心文化資產的民眾開心的說「總算要回3萬年前老祖宗的房子」。
☆ 阿遙 ☆
最古老史前遺址 八仙洞穿越時空3萬年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穿梭時空3萬年 八仙洞還給老祖宗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神秘踏浪人 八仙洞祖先來自何方 | 新聞專題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民國53年到台東傳教的瑞士籍艾格理神父,他是人類學學者,對考古也相當投入,他在民國60年左右發表「八仙洞人類」。根據艾格理神父的考古,東海岸、卑南、長濱等史前人類,和中國沒關係,應屬於東南亞的南島語系民族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