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願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閒揚;願在莞而為蓆,安弱體於三秋;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

= . =
--【閒情賦並序】,陶潛

= . =
*

= . =
隨手咕狗來的,只喜歡最後那篇:

= . =
Lord Tennyson, The Miller’s Daughter

= . =
桃花源,tag: Plato 理型論

= . =
坦萬慮以存誠

= . =
*

= . =
比陶潛更早的,張衡「同聲歌」中有云:「願思為莞席,在下蔽匡床。願為羅衾幬,在上衛風霜。」張衡之願,見義勇為,似是一片衛護佳人之心,但想做佳人的蓆子帳子,畢竟還是念念不忘於那張床,反不及陶潛的坦白可愛。

= . =
希望成為意中人某種使用的衣物、的以親近的想法,古今中外的詩篇中很多。(下略).... 對意中人思之不已,發為痴想,原是很自然的事。

= . =
-- 金庸,【俠客行】附錄 卅三劍客圖:二十 維揚河街上叟,P. 806

= . =
*

= . =
兩或三週前(反正應該是這個月的事)又一次閱畢【俠客行】、大概是第四遍吧,這才發覺先前那兩回都跳過附錄的【卅三劍客圖】實在蠻可惜的,光是【越女劍】一篇就觸發了無數想像。

= . =
金庸寫道--

= . =
我手邊有一部任渭長畫的版畫集「卅三劍客圖」,共有三十三個劍客的圖形,人物的造形十分生動。偶有空閒,翻閱數頁,很觸發一些想像,常常引起一個念頭:「最好能給每一幅圖『插』一篇短篇小說。」慣例總是畫家替小說家繪插圖,古今中外,似乎從未有一個寫小說的人替一系列的繪畫插寫小說。

= . =
看到此語,我不禁一笑:有啊,怎麼沒有,世界上多得是這樣的創作形式呢-- 在中文裡就叫做「同人」。

= . =
上國中以前每天必泡圖書館,就這樣任意所之地看了不少中國古典文學、改寫或原著端看湊巧拿到什麼,但我喜歡讀的都是唐傳奇、元戲曲之類情節引人入勝的故事。

= . =
雖然通俗文學的重點多半在於趣味性、用語相對淺白許多,但只挑令我感興趣的部分吸收、時間一長倒也算是無師自通;

= . =
後來國文課開始上文言文,總是一拿到新課本就自動啃完大部分內容的我並不覺得反感,只是受不了進度慢、教材無聊,又要求大量背誦及默寫──

= . =
別的倒也罷了(雖然我一直很想當面啐韓愈:去你的文以載道),拿「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傳】來當試題可真夠諷刺的;

= . =
曾經有位國文老師甚至要求考注釋時必須一字不差才能通過互改,我交白卷抗議了起碼一個月、才以平均達到九十分為條件換得「意思對了就好」(老師得親自改考卷)的自由,但這點已經成了我立志(?)「死也不唸中文系」的契機。

= . =
這一回翻閱「卅三劍客圖」再看到【聶隱娘】及【虯髯客傳】就像多年後重訪故友、有種心境又自不同的喜悅,此外也感到一絲悵然:像那樣*不完全是*出於自願地以書為伴、卻*一點也不知道*如此備受限制的自己是多麼寂寞。

= . =
我曾經那麼愛她、甚至願意壓抑自己天性中的不羈整整十四年,而身為母親-- 以及始作俑者-- 的熊卻始終沒有把這回事放在心上。

= . =
也許那就是為什麼如此寥寥數語竟然令我感覺如鯁在喉的原因吧。

= . =
「空空兒之神術,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 此人如俊鶻,一搏不中,即翩然遠逝,恥其不中,纔未逾一更,已千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