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2:31 PM
Wed, Nov 5, 2025 2:34 PM
11
【當外交官的人生】
從朋友那聽來這本書,是台灣外交官出的書,據說她外派過四個國家,我查了還看到她申請去比利時安特衛普進修的公文。
誠品線上 - 閱讀與生活的無盡想像
其實瞬間有種羨慕感,因為我以前很羨慕外交官可以住在外國的人生耶。
不過今年我在印度住了一個月,在墨西哥又住了一個月,到後來兩人健康都告急了。在印度時沒辦法運動而且買不到瘦肉跟菜葉,在墨西哥時因為當地缺乏法規,租屋隔壁就是修車廠,每天吸不明有機溶液廢氣,而且餐廳都是使用含鉛的餐具。
所以如果住個十年感覺會不行吧。
實際去執行就會發現有困難啊。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2:37 PM
如果說是歐洲就應該很不錯吧,但是實際上也不行啊,古早我去慕尼黑時就因為天氣太冷所以走路走到一半關節會卡住痛得要命。那時我也才二十幾歲耶。
所以真的要長住並不是隨便哪裡都可以長住的。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3:03 PM
還有以前我也很愛讀這種旅遊書,現在覺得我比較想讀第一手資料,已經不太想讀別人的第二手經驗了。因為每個人的解讀都不同,我比較想自己去了解然後自己去解讀。
有關瓜地馬拉的書,我有瑪雅創世紀《波波爾·烏》,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里戈韋塔·曼朱的回憶錄《我• 里戈韋塔·曼朱》,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Angel Asturias的《玉米人》,有西班牙神父 Fray Diego de Landa當年勘探尤佳丹半島的見聞錄,也有好多本講瑪雅文明跟古蹟的書。不過我沒有描述瓜地馬拉現代社會的書。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3:09 PM
其實這些旅遊書到頭來都是在描寫自己文化的相反,因為他們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文化沒有的地方,所以最後變成在讀他們自己的文化。
例如之前讀到一個台灣學生去芬蘭遊學,就說他們不會僵化叫大家背課本。這種觀察基本上是離開亞洲都相同的吧,所以感覺並沒有描述到芬蘭的特點,而是在描述台灣的特點。
然後之前我在圖書館撿來徐鍾珮的《多少英倫舊事》,她一面描述英國戰後的糧食配給一面講中國的「物質充沛」(1947年),所以事實上她不自覺地描述了蔣介石政權在中國的奢侈浪費,跟讓人了解英國相比,反而更讓人了解中國共產黨興起的原因。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3:15 PM
我覺得我現在這個年紀的好處,是要搬去某個國家長住已經不是夢想,而是一種可行的事了,因為變成「辦得到」,就會讓人真正去考慮實行會是什麼樣子。因為不是夢想而是實際,所以看的角度會不一樣吧,就不會隨便羨慕別人了,而是會去真正想「這適合我嗎」。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3:17 PM
我覺得短暫停留都是美好的,但是長住真的複雜很多。到頭來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還是趕快通通去看一下吧,沒有時間停留啊。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3:25 PM
而且S說當外交官不能隨便離開駐地國家,因為有政治因素。所以其實很不自由吧。
例如我覺得去法國或去烏干達一個月都很有趣啊,但是如果在那裡待個十年不能離開,連去隔壁國家都不行,那就太不方便了啊。
總之是一種年少的想望,現在自己有能力去各國旅遊居住,就不用去希望被政府派去了,自己來去是最自由的啊。
Wawa
@tsaishiou
Wed, Nov 5, 2025 7:44 PM
外交人員根據國家和職位,規定可能不太一樣。我很久以前應該有和你提過,紐約有個德國學妹的律師老公就是嚮往世界遊牧生活,後來也順利進入US foreign services,展開每兩年換一個國家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同國家陸續生了一對子女,對於跨國搬家也越來越有心得了(還曾經輪到台灣!)
兩年雖然比一個月長,但比起十年短很多。我覺得很重要的差別還有政府體系和整個社群的支持:外派地點可以填志願,搬遷過程以及當地住房,小孩教育,全家人的當地語言學習等等都有蠻好的資源,龐大的foreign service社群也容易找到曾外派過同地點的人詢問經驗。
不過當然你們現在能自主決定移居到何處,是最棒的情況吧!我一直覺得人越老越不容易適應新環境,但我想這也應該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希望你們能順利找到適合兩人退(而不)休的地方喔!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7:55 PM
Wawa
: 兩年感覺還不錯,比十年真的好很多,可以深入了解當地但是又不需要考慮長期的事情。
但是真的年紀大就越難,因為考量就越來越多,光是吃就沒辦法,還有很多需要長期追蹤的健康問題,不像二十幾歲吃個披薩餅就能存活。
像現在S必須固定吃降血小板的藥物,每個月要驗血追蹤血小板數目,這就不是當遊牧民族可以做的事。
我覺得還是短期去外國看看,留下美好的印象比較好。真的深入看到很多國家的社會問題,其實也是很令人心痛的。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8:05 PM
Wawa
: 真的Covid改變了世界,現在科技公司大多准許全職遠距工作,我想去哪國工作都沒問題了。當夢想真的可以實現時,就會讓人發現這種事其實不見得適合自己啊!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8:24 PM
Wawa
: 而且我覺得年輕的時候個人的觀感還沒形成,所以看到什麼不會有特別的感覺。等到年長後個人意見就會越來越強烈。例如我年少的時候覺得日本很不錯,現在就會覺得那是什麼男尊女卑保守社會。所以真的現在已經不適合當遊牧民族,因為我的意見太多了。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8:49 PM
Wawa
: 說到這個,其實之前去印度跟墨西哥一個月,光是如何弄到足夠的藥物,就跟醫療保險公司斡旋很久,最後我們還要先墊錢。我覺得同廠牌的藥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而且醫療法規也不同。
所以遊牧民族生活真的不適合每個人。我覺得像我現在這樣以一個地方為基地,出發去短期了解一個國家,累了有地方回去充電休息,這樣是很好的。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Wed, Nov 5, 2025 9:59 PM
Wawa
: 忽然想到其實我有輕微的鬥雞眼!!!!所以以前在台灣配眼鏡從來就沒有配到舒服過,後來在這裡一家終於遇到細心的驗光師,才發現我配眼鏡需要去特別量兩隻眼的視覺中心,因為兩隻眼的中心不一樣。然後戴起來果然很舒服。這種事就是要花時間在同一個地方跟同一個驗光師耗很久才找得到的,不是周遊列國時可以解決的啊。
所以現在問我要不要回去過去那種戴眼鏡不舒服的狀況,但是可以當遊牧民族。真的眼睛的舒服一嚐到就回不去了。雖然沒有像別人那種「家裡好舒服不想出門」那種程度,但是家裡的確被自己打造成溫柔鄉了。我覺得遊牧跟待在家是不同的人生哲學吧,我以前也一直問我為什麼非出遠門不可,我覺得現在找到答案了,基本上一部分是一種對自己環境的排斥感,或者是覺得自己被自己的環境排斥,不過這也慢慢解決了,所以不需要當遊牧民族了。
小武哥
@itna
Thu, Nov 6, 2025 12:05 AM
最合適的是公司有外派,到某個國家長住個3-4年,才能真正體驗到當地的生活,通常回來台灣都覺得很幸福。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Thu, Nov 6, 2025 2:30 AM
小武哥
: 我在印度才住一個月就法令紋跟蝴蝶袖都出來了,要是住個三四年不堪設想啊
回到家覺得幸福是正常的!
tpe
@tpe
Thu, Nov 6, 2025 5:07 AM
沒準備然後沒考上的人路過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Thu, Nov 6, 2025 5:42 AM
tpe
: 我記得這件事!
你現在還會想當外交官嗎?
tpe
@tpe
Thu, Nov 6, 2025 6:35 AM
週末睡整天的MG
: 才不要XD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Thu, Nov 6, 2025 4:43 PM
tpe
: 真的
小時候的願望長大再看就覺得已經不需要了
tpe
@tpe
Thu, Nov 6, 2025 4:49 PM
週末睡整天的MG
: 現在我就覺得過得不錯,沒什麼大成就,但也不差而且時間比很多人都自由
週末睡整天的MG
@materialgl
Thu, Nov 6, 2025 4:57 PM
tpe
: 是啊,我也覺得現在過得不錯,一年去五個國家真的已經太滿足了。
tpe
@tpe
Thu, Nov 6, 2025 5:03 PM
週末睡整天的MG
: yes!!!
載入新的回覆
從朋友那聽來這本書,是台灣外交官出的書,據說她外派過四個國家,我查了還看到她申請去比利時安特衛普進修的公文。
誠品線上 - 閱讀與生活的無盡想像
其實瞬間有種羨慕感,因為我以前很羨慕外交官可以住在外國的人生耶。
不過今年我在印度住了一個月,在墨西哥又住了一個月,到後來兩人健康都告急了。在印度時沒辦法運動而且買不到瘦肉跟菜葉,在墨西哥時因為當地缺乏法規,租屋隔壁就是修車廠,每天吸不明有機溶液廢氣,而且餐廳都是使用含鉛的餐具。
所以如果住個十年感覺會不行吧。
所以真的要長住並不是隨便哪裡都可以長住的。
有關瓜地馬拉的書,我有瑪雅創世紀《波波爾·烏》,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里戈韋塔·曼朱的回憶錄《我• 里戈韋塔·曼朱》,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Angel Asturias的《玉米人》,有西班牙神父 Fray Diego de Landa當年勘探尤佳丹半島的見聞錄,也有好多本講瑪雅文明跟古蹟的書。不過我沒有描述瓜地馬拉現代社會的書。
例如之前讀到一個台灣學生去芬蘭遊學,就說他們不會僵化叫大家背課本。這種觀察基本上是離開亞洲都相同的吧,所以感覺並沒有描述到芬蘭的特點,而是在描述台灣的特點。
然後之前我在圖書館撿來徐鍾珮的《多少英倫舊事》,她一面描述英國戰後的糧食配給一面講中國的「物質充沛」(1947年),所以事實上她不自覺地描述了蔣介石政權在中國的奢侈浪費,跟讓人了解英國相比,反而更讓人了解中國共產黨興起的原因。
例如我覺得去法國或去烏干達一個月都很有趣啊,但是如果在那裡待個十年不能離開,連去隔壁國家都不行,那就太不方便了啊。
總之是一種年少的想望,現在自己有能力去各國旅遊居住,就不用去希望被政府派去了,自己來去是最自由的啊。
兩年雖然比一個月長,但比起十年短很多。我覺得很重要的差別還有政府體系和整個社群的支持:外派地點可以填志願,搬遷過程以及當地住房,小孩教育,全家人的當地語言學習等等都有蠻好的資源,龐大的foreign service社群也容易找到曾外派過同地點的人詢問經驗。
不過當然你們現在能自主決定移居到何處,是最棒的情況吧!我一直覺得人越老越不容易適應新環境,但我想這也應該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希望你們能順利找到適合兩人退(而不)休的地方喔!
但是真的年紀大就越難,因為考量就越來越多,光是吃就沒辦法,還有很多需要長期追蹤的健康問題,不像二十幾歲吃個披薩餅就能存活。
像現在S必須固定吃降血小板的藥物,每個月要驗血追蹤血小板數目,這就不是當遊牧民族可以做的事。
我覺得還是短期去外國看看,留下美好的印象比較好。真的深入看到很多國家的社會問題,其實也是很令人心痛的。
所以遊牧民族生活真的不適合每個人。我覺得像我現在這樣以一個地方為基地,出發去短期了解一個國家,累了有地方回去充電休息,這樣是很好的。
所以現在問我要不要回去過去那種戴眼鏡不舒服的狀況,但是可以當遊牧民族。真的眼睛的舒服一嚐到就回不去了。雖然沒有像別人那種「家裡好舒服不想出門」那種程度,但是家裡的確被自己打造成溫柔鄉了。我覺得遊牧跟待在家是不同的人生哲學吧,我以前也一直問我為什麼非出遠門不可,我覺得現在找到答案了,基本上一部分是一種對自己環境的排斥感,或者是覺得自己被自己的環境排斥,不過這也慢慢解決了,所以不需要當遊牧民族了。
沒準備然後沒考上的人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