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Fri, Oct 31, 2025 4:40 PM
19
2025/10/31(五)
發現噗友是同系的校友,發現大學畢業多年,我已經想不起很多老師的名字,甚至不確定自己修過哪些課,因此回顧起大學時的日子。唉,好好看喔。
夜子有不在場證明🔍
@cane220
Fri, Oct 31, 2025 4:55 PM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Fri, Oct 31, 2025 5:04 PM
夜子有不在場證明🔍
: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Fri, Oct 31, 2025 5:29 PM
Fri, Oct 31, 2025 5:35 PM
從高一下決定讀中文系的契機,到那兩年半獨排眾議的過程,對「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可說是非常關鍵。
那是我第一次明確地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便了解大人們的擔心及顧慮,以及日後要承擔的風險,但對我而言,大學要讀中文系,其實沒有什麼可商量的空間。堅持己見不難,難的是怎麼跟那些憂心的大人說明我的感受跟想法,並且請他們尊重我的決定。
只能說我也很幸運,一來是從小到大,長輩們都不太會用高壓的態度強迫我接受他們的指導
可能我也不允許
,二來是我成績也沒有好到能讓他們說出「你不去念XX系太可惜了」的程度。
所以呢,指考可以填100個志願,我只填了9個,全部都是中文系,而我對此感到相當自豪。😌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Fri, Oct 31, 2025 5:43 PM
Fri, Oct 31, 2025 5:55 PM
那個可以篤定說出「我就是要」的經驗,也成為我日後抉擇的標準。如果無論如何「我就是要」,那就去做,否則怎麼樣都無所謂,只要我不討厭,都可以配合。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Fri, Oct 31, 2025 5:44 PM
Fri, Oct 31, 2025 5:56 PM
(好累喔我現在太想睡覺了,白天再繼續寫楚辭老師跟電子報的事)
(還有最近看《逃避自由》想到的事)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9:02 AM
|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9:02 AM
楚辭
搬運一些當時的日記。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9:05 AM
(2010-06-02)
我常常覺得幸好有修左傳。大一是楚辭,大二是左傳。藉此我得以修補(或者只是看見也夠了)許多我所欠缺、失衡的。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9:05 AM
(2009-11-07)
下午讀文學史時讀到楚辭,於是拿之前修楚辭的講義出來看。
很喜歡淑禎姐姐的楚辭課。處世道理從她口中說出來,溫柔又深刻得讓我想掉淚。尤其是下學期最後補充〈漁父〉的那堂課我永遠記得。
在那些鑽牛角尖的時刻,我同時扮演屈原和漁父。
選課時很多人問我楚辭如何,我總要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那個老師雖然我自己是相當喜歡她的,總之是對不對味的問題。
老實說我喜歡她的楚辭喜歡到若大三沒衝堂我想以旁聽的方式再上一次課。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9:05 AM
(2009-06-22)
交卷時原本想跟老師說「我很喜歡上妳的楚辭」,最後濃縮成一句再見。而她那時的表情是十分美麗的。
有一次上課她說她去王禮卿老師家,那時師母年紀已經很大了,仍是個很美的人。很老,很美的人。女孩們看到了她都驚異,原來肉體不再年輕也可以這樣美麗。那是精神上的美,優雅,氣質……一個人的氣質完全可以勝過歲月。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9:17 AM
Sun, Nov 2, 2025 9:18 AM
(2009-06-15)
上課筆記:
2009-06-15|〈漁父〉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9:18 AM
|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10:46 AM
電子報
大一下到大二上之間有一份校內打工,是文學院電子報的培訓記者。回頭看當時的網誌和最後刊登的報導,有點想起當時找題材、約採訪、整理資料、撰稿的緊張跟壓力⋯⋯真的覺得自己當時好年輕!
現在看看還是覺得這個短短不到一年的打工是很好的學習經驗,但以我對自己的了解,那個過程也許有趣,但絕對不能說是輕鬆容易XDDD
以下也搬運一些當時的日記。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10:48 AM
(2009-06-20)
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東西好在哪裡,而且很沒自信;因為看到很多不足的地方,甚至覺得這樣的東西不如別出現的好。(不過最近我在想,正因為不足才更要練習吧。)就算上次回南湖時惠莉說「妳的文筆甚至比我當年還好」我也半信半疑。因為不知道他人稱讚的原因。
但像今天這樣的互動,氣氛很好又可以知道彼此擁有什麼──我發現大家都找了許多資料的──又缺少什麼,也更了解雅惠她們一些指示背後的用意……以及有趣的小道消息。我真的很喜歡。
曾經後悔過應徵培訓記者,也懷疑過自己當不當得了記者?無論新聞社分工後200字的篇幅或這次一千多的字數,寫報導對我而言都不是容易的事,甚至令我想逃避;但今天的討論讓我希望能待在這裡直到畢業。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10:54 AM
(2009-09-27)
說到鹿鳴電子報的工作。大家聽到薪水都覺得很優渥,我也這麼覺得,但還是沒辦法全心全意的喜歡它。
今年又是去新聞社又是應徵鹿鳴的培訓記者,不知道的人恐怕還以為我要考新聞所或未來打算從事相關行業。我自己清楚並不是,至少這個想法到現在還沒改變。這段期間看到社會上媒體人離職後重述的心酸血淚難免會留意,那樣的環境我不想淌混水。
簡言之,我看到應徵培訓記者的海報,而當時我沒有打工現在也只有這一份,想說反正比起外頭學校是個還算清新的環境又有酬勞那就應徵看看吧。是的其實沒有多少熱忱,一點也不像我會做的事。
那麼實際採訪寫稿起來又是怎麼回事呢?之前也說過了,我喜歡寫但討厭被限制,受訪人的態度更直接決定我壓力的程度;某次校史是惡夢,捐血則是很棒的採訪經驗。
(續)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10:55 AM
寫電子報常常想到高一加入演辯社的事;考慮退社時我是怎麼跟學姐說的,「我很喜歡跟大家一起找資料一起討論,可是我不想上場打比賽。」對我而言採訪也是這麼回事。中興以前是怎麼考試的、捐血有什麼限制、交換學生到底是怎麼回事……諸如此類,這些事若不是鹿鳴我大概也不會關心;雖然每次一想到又要跑採訪就覺得懶,可是在過程中知道自己原本不會注意的事──算是強迫接觸平常不熟悉的東西吧──我又挺喜歡這樣的。
這麼說吧,因為被動跟生活經驗的貧乏,我是在收集未來的寫作材料。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10:56 AM
Sun, Nov 2, 2025 10:58 AM
(2009-10-29)
11月的稿子審查完畢,曹銘宗老師在審查意見寫:
1. 介紹學校附近租書店,訪問多位老闆、店長與讀者。
2. 直接引句用得不錯。
3. 鹿鳴記者應該多做這樣的採訪報導。
可是還是開心不起來。大概是因為才剛交稿,校慶專刊的截稿日就緊接而來中間還插了一個期中考。另一個原因是我需要做一下心理建設。
乖,沒事的,不怕。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11:04 AM
2025年的我:蛤怎麼會開心不起來?2025的我看到這篇網誌這個回饋,超替2009的自己感到開心的呀!!!
也是2025年的我:我覺得曹銘宗這三個字很眼熟耶,我來查查他是誰⋯⋯
結果是《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吃的台灣史》《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這幾本書的作者!!!(我沒看過,但我對這幾本書印象深刻。)
曹銘宗 電子書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11:08 AM
Sun, Nov 2, 2025 11:08 AM
(2010-03-15)
2010-03-15|辭職成功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11:42 AM
回顧下來覺得滿有趣的,原來我求職時在乎的某些事情,在那時就有跡可循。例如這份工作最好能勾起我的興趣或熱忱,例如能在工作時稍微接觸到一些原本不知道、不熟悉的領域會讓我很快樂,例如我更偏好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還有就是,我會想要有一些挑戰,但難度又不能夠高到讓我覺得吃不消(好麻煩的人XD)。
現在回頭看當時與主編和曹老師的往來信件,其實滿清楚知道編輯團隊希望電子報能兼顧採訪和報導,採訪尤其重要。重看自己的文章,也完全知道哪幾篇有好好採訪(而且採訪過程有讓我得到樂趣),哪幾篇取巧偷懶了。
還有另一個意外的發現,就是,我現在會對紀錄片、街訪影片、田野調查、百工職人感興趣,但這份好奇,好像可以追溯到電子報採訪的經驗給我的種種啟蒙。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2:05 PM
|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Sun, Nov 2, 2025 4:48 PM
最近看《逃避自由》、聽引書店聊這本書時舉例的一些情境、複習自己大學時的日記⋯⋯又再度意識到,一直以來我都盡可能忠於自我地活著,也活得滿自由的。
雖然也有需要付出代價,而且代價讓我很痛的時候,但整體來說我很喜歡也很滿意自己的人生。
我不樂意付出代價,但我願意付出代價。
載入新的回覆
發現噗友是同系的校友,發現大學畢業多年,我已經想不起很多老師的名字,甚至不確定自己修過哪些課,因此回顧起大學時的日子。唉,好好看喔。
那是我第一次明確地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便了解大人們的擔心及顧慮,以及日後要承擔的風險,但對我而言,大學要讀中文系,其實沒有什麼可商量的空間。堅持己見不難,難的是怎麼跟那些憂心的大人說明我的感受跟想法,並且請他們尊重我的決定。
只能說我也很幸運,一來是從小到大,長輩們都不太會用高壓的態度強迫我接受他們的指導
可能我也不允許,二來是我成績也沒有好到能讓他們說出「你不去念XX系太可惜了」的程度。所以呢,指考可以填100個志願,我只填了9個,全部都是中文系,而我對此感到相當自豪。😌
(還有最近看《逃避自由》想到的事)
我常常覺得幸好有修左傳。大一是楚辭,大二是左傳。藉此我得以修補(或者只是看見也夠了)許多我所欠缺、失衡的。
下午讀文學史時讀到楚辭,於是拿之前修楚辭的講義出來看。
很喜歡淑禎姐姐的楚辭課。處世道理從她口中說出來,溫柔又深刻得讓我想掉淚。尤其是下學期最後補充〈漁父〉的那堂課我永遠記得。
在那些鑽牛角尖的時刻,我同時扮演屈原和漁父。
選課時很多人問我楚辭如何,我總要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那個老師雖然我自己是相當喜歡她的,總之是對不對味的問題。
老實說我喜歡她的楚辭喜歡到若大三沒衝堂我想以旁聽的方式再上一次課。
交卷時原本想跟老師說「我很喜歡上妳的楚辭」,最後濃縮成一句再見。而她那時的表情是十分美麗的。
有一次上課她說她去王禮卿老師家,那時師母年紀已經很大了,仍是個很美的人。很老,很美的人。女孩們看到了她都驚異,原來肉體不再年輕也可以這樣美麗。那是精神上的美,優雅,氣質……一個人的氣質完全可以勝過歲月。
上課筆記:2009-06-15|〈漁父〉
大一下到大二上之間有一份校內打工,是文學院電子報的培訓記者。回頭看當時的網誌和最後刊登的報導,有點想起當時找題材、約採訪、整理資料、撰稿的緊張跟壓力⋯⋯真的覺得自己當時好年輕!
現在看看還是覺得這個短短不到一年的打工是很好的學習經驗,但以我對自己的了解,那個過程也許有趣,但絕對不能說是輕鬆容易XDDD
以下也搬運一些當時的日記。
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東西好在哪裡,而且很沒自信;因為看到很多不足的地方,甚至覺得這樣的東西不如別出現的好。(不過最近我在想,正因為不足才更要練習吧。)就算上次回南湖時惠莉說「妳的文筆甚至比我當年還好」我也半信半疑。因為不知道他人稱讚的原因。
但像今天這樣的互動,氣氛很好又可以知道彼此擁有什麼──我發現大家都找了許多資料的──又缺少什麼,也更了解雅惠她們一些指示背後的用意……以及有趣的小道消息。我真的很喜歡。
曾經後悔過應徵培訓記者,也懷疑過自己當不當得了記者?無論新聞社分工後200字的篇幅或這次一千多的字數,寫報導對我而言都不是容易的事,甚至令我想逃避;但今天的討論讓我希望能待在這裡直到畢業。
說到鹿鳴電子報的工作。大家聽到薪水都覺得很優渥,我也這麼覺得,但還是沒辦法全心全意的喜歡它。
今年又是去新聞社又是應徵鹿鳴的培訓記者,不知道的人恐怕還以為我要考新聞所或未來打算從事相關行業。我自己清楚並不是,至少這個想法到現在還沒改變。這段期間看到社會上媒體人離職後重述的心酸血淚難免會留意,那樣的環境我不想淌混水。
簡言之,我看到應徵培訓記者的海報,而當時我沒有打工現在也只有這一份,想說反正比起外頭學校是個還算清新的環境又有酬勞那就應徵看看吧。是的其實沒有多少熱忱,一點也不像我會做的事。
那麼實際採訪寫稿起來又是怎麼回事呢?之前也說過了,我喜歡寫但討厭被限制,受訪人的態度更直接決定我壓力的程度;某次校史是惡夢,捐血則是很棒的採訪經驗。
(續)
這麼說吧,因為被動跟生活經驗的貧乏,我是在收集未來的寫作材料。
11月的稿子審查完畢,曹銘宗老師在審查意見寫:
1. 介紹學校附近租書店,訪問多位老闆、店長與讀者。
2. 直接引句用得不錯。
3. 鹿鳴記者應該多做這樣的採訪報導。
可是還是開心不起來。大概是因為才剛交稿,校慶專刊的截稿日就緊接而來中間還插了一個期中考。另一個原因是我需要做一下心理建設。
乖,沒事的,不怕。
2025年的我:蛤怎麼會開心不起來?2025的我看到這篇網誌這個回饋,超替2009的自己感到開心的呀!!!
也是2025年的我:我覺得曹銘宗這三個字很眼熟耶,我來查查他是誰⋯⋯
結果是《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吃的台灣史》《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這幾本書的作者!!!(我沒看過,但我對這幾本書印象深刻。)
2010-03-15|辭職成功
回顧下來覺得滿有趣的,原來我求職時在乎的某些事情,在那時就有跡可循。例如這份工作最好能勾起我的興趣或熱忱,例如能在工作時稍微接觸到一些原本不知道、不熟悉的領域會讓我很快樂,例如我更偏好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還有就是,我會想要有一些挑戰,但難度又不能夠高到讓我覺得吃不消(好麻煩的人XD)。
現在回頭看當時與主編和曹老師的往來信件,其實滿清楚知道編輯團隊希望電子報能兼顧採訪和報導,採訪尤其重要。重看自己的文章,也完全知道哪幾篇有好好採訪(而且採訪過程有讓我得到樂趣),哪幾篇取巧偷懶了。
還有另一個意外的發現,就是,我現在會對紀錄片、街訪影片、田野調查、百工職人感興趣,但這份好奇,好像可以追溯到電子報採訪的經驗給我的種種啟蒙。
雖然也有需要付出代價,而且代價讓我很痛的時候,但整體來說我很喜歡也很滿意自己的人生。
我不樂意付出代價,但我願意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