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閱讀中]

藉由佛洛姆的箴言,無論是社會大事或是個人遭遇,當代社會冷漠疏離的機械連帶,或是工具取向的人格支配,都呼喚我們需要另一種生活型態,需要透過實踐智慧的活動,開發創造性的藝術,重新回到一種自我關切、照顧他人的有機連帶。如此,面對社會的道德議題與倫理處境,產生為自我而生的勇氣,才是人本倫理的呼喚,也是佛洛姆闡釋自我追尋的真諦。

——《逃避自由》〈從逃避到追尋——自由倫理與自我藝術之間〉(導讀/林耀盛)
逃避自由(修訂新版):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 埃里希.佛洛姆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第一次看《逃避自由》時是2021年三月,因為是讀書會選書,又只有紙本書,老實說讀得有點痛苦。但今年覺得好像可以把《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看一看(?)

當年看的版本也有收錄林耀盛的導讀,不過見識了2025年的白沙屯媽祖遶境、罷免團體、前往花蓮的各種救災超人⋯⋯重讀這篇文章的感觸跟共鳴又更深了。

下方這段同樣出自林耀盛的導讀,讀到這段時,想到中午看到 KT story 韓國空姐吃熱炒的影片,其中一人說:「所謂富強的國家不是物質上的,而是心靈上的富有。臺灣就是。」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在今日的社會,人們不再像過往那樣深受物質貧困之苦,但卻苦於自身變成了巨大機制中的一個小齒輪,甚至是一項自動化裝置。個人的生命變得空虛且喪失意義。佛洛姆剴切地指出,民主體制勢必不可退縮,而且要更加積極實踐過往數世紀間自由鬥士拚命爭取的目標,如此人類社會才可能戰勝各種極權制度。而這樣的不退縮與勇往直前的意向性活動,必須建立在社群性的共同生活,才能將機械論的隱喻朝向生機性、技藝性的現場倫理展現。
紙屑*燃え尽き
謝謝蘇西的分享,被這篇貼文的內容吸引,也買了電子書想來看看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紙屑*燃え尽き : 耶~謝謝紙屑跟我說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 〈前言二〉

我們如今正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場革命不僅企圖以機器來取代人類的生理勞動──雙手與手臂的功能──甚至還逐步取代人類的大腦與神經反應,使機器足以執行原本專屬於人類的思考與決策。

〈前言一〉寫於1941年二戰期間,〈前言二〉寫於1965年。
2025年的我讀到這段時的想法則是:1965年的大家~別擔心~ChatGPT會在2022年11月推出喔!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為了面對「個人只能依靠自己,世界上並無任何權威能為個人賦予生命意義,除了個人本身」這項殘酷事實,於是人需要藉由神話與偶像以尋求慰藉。

看到這段回想起高中時的一件事。我有個國中同班高中同校的朋友,幾乎什麼話題都能聊。當時的我很排斥宗教(主要是討厭路上隨機傳教且找上我的人),是他跟我說他可以理解為什麼人需要宗教(他個人的原因是害怕肉體死亡後,自己/靈魂/意識會去哪裡的未知),我才開始慢慢打開自己對於宗教的接受度。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插播與備忘:

1. 目前看到第三章第二節〈宗教改革時期〉那邊,只是回頭做前面的筆記。

2. 我對於2021年第一次讀《逃避自由》印象,其實是辛苦又費力的,這次開書之前也做了一些心理準備。但令我意外的是,我有得到依照自己步調閱讀的樂趣耶。
也可能是開書的契機不同。上次是因為讀書會排程,時間到了所以讀這本書。這一次則是心中有些疑問,覺得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指引。

3. 今年剛看完《進擊的巨人》+最近正在重看《逃避自由》,這幾天在聽引書店EP. 39跟EP. 40,有夠喜歡皓甯的鬼扯欸我要笑死🤣🤣
牆內牆外跟中國和臺灣很像,這個我也有同感,但是象徵蔡英文?這我還真沒想到!!
EP.39 「逃避自由」_ 『如果沒有愛,一切都只是廉價的酒店遊戲而已。』
完全暴雷 EP.40「進擊的巨人」feat.逃避自由/自由的窄廊_『賈伯斯困在道路裡,不停地打造手機。』...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 〈第一章 自由是心理學的問題?〉

即便史上存在不少開倒車的情況,但是最終自由仍贏得許多勝利。許多人在爭取自由的過程中犧牲生命,他們堅信為反抗壓迫而死去,遠勝於在無自由的狀態中活著,這類例子可視為人類展現個體性的極致表現。歷史似乎證實了人的確有可能管理自己、替自己做決定,以及以自認適當的方式思考與感覺。充分發揮人的潛能似乎就是社會發展正快速接近的目標。

真的很適合搭配《進擊的巨人》欸!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還有另一個原因使得「歸屬感」成為一項迫切的需求:那就是「自我意識」的存在。藉由這種自覺思考的能力,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單獨存在的,而且有別於大自然與他人。下一章將指出,每個人的這種自覺會有程度上的不同,然而這種自覺使人們面臨到只有人類才會面臨的問題:藉由意識到自身不同於大自然及他人,藉由(即便只是模糊地)意識到死亡、生病與衰老,相較於整個世界以及那些跟我不同的人,而必然性地感覺到自身極其渺小且微不足道。除非他屬於某個地方,除非他的人生具有某種意義或方向,否則他將覺得自己一文不值,最終被這種自我價值的否定感所擊潰。他將無法連結於能賦予其生命意義與方向的任何體系,他的內心將充滿疑惑,而這份疑惑終將癱瘓他的行為能力──也就是活下去的能力。

好嚴重!我要停下來想想這個前提是否成立。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就個人經驗來說,我可以同意上面這段話,令我遲疑的是他的說法好絕對——只有人類、必然性地感到、除非、否則、終將。
我 oO 這是作者的用詞還是譯者的用詞?作者的資料來源是什麼?何以證明這是只有人類才會面臨的問題?就算撇開是否只有人類這一點不討論,而我也同意缺乏歸屬感所產生的疑惑會癱瘓行為能力,但這件事情的普遍程度原來有這麼普遍嗎?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被這些細節絆住的同時,我也想起了這次打開《逃避自由》的契機。

大學時曾經想過諮商對我而言會不會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我覺得我並不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以及該怎麼自處,也覺得自己應該可以算是很勇於直面內心黑暗面的人,所以當時的我否決了這個選項。

但即使是這樣子的我,在今年也閃過了幾次:
「如果可以一覺睡到事情結束就好了,如果可以不要感受這些就好了」
「為什麼人會被逼到極限,為什麼維持理智的開關會壞掉,為什麼人會渴望把自己交出去」
「為什麼我19歲過不去的關卡,35歲還是過不去」
「我現在是否需要到身心診所掛號呢」
諸如此類的種種念頭,有些還違背我平時的價值觀。

那個我過不去的關,現在對我的影響沒有這麼大了,而我想要看看佛洛姆如何論述它。
紙屑*燃え尽き
看到蘇西的契機,我其實也是因為現實狀況而產生的疑惑,但自覺是需要自行尋路才能解開的疑惑,所以共同看起這本書。

我自己是情緒很滿的人(記得跟蘇西都火象xDD),近期一些經驗也再度出現「要是能跟著拋開感受就好了」的想法,偶爾也覺得無論如何好像都很難辦到其他人所說「不要管其他人會比較爽」的那種路線。還有在不同遠近關係中,能感覺到些類似情況會一再發生,只是程度差異。

前天還在想說運氣真好,剛好碰見了或許能有點不同觀點的內容,今天又看到蘇西的更多分享,更覺得變成了有不同意義的過程
紙屑*燃え尽き
然後因為也是看中文版,所以也好奇上面的語氣
在想會不會因為佛洛姆的哲學背景,所以像是指出人類思考才獨有的狀況,不必然都是以科學、統計資料作為根據,而是種哲學思考上的辯證,但也因此措辭會更頃向極端情況的描述。不然我覺得,但凡整個生命經驗中能有獲得歸屬感的經驗,都有機會不至於使人到最極端的情況,只是這樣的程度差異不易在論述中有更全面描述?(猜想XDD)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紙屑*燃え尽き : 是的我們生日很近!
如果你轉述的「不要管其他人」是指不要太在意的話,我的想法是,每個人的接收範圍和敏銳度不一樣,會感受到就是會感受到,至於要用什麼角度去解讀、能不能換位思考、能不能(說服自己)放下感受到卻無力改變的事情⋯⋯這些則是可以嘗試跟練習的。
而且我覺得有能力去感受去在意,終究還是好事,雖然有時候很不舒服,但它也讓我有機會當一個可以關心人、可以體諒人的人。(說得很理想,但實際上就是覺得很難拿捏平衡才會感到痛苦XDD)

喔!!哲學背景這件事!你這麼一說我才想到,之前看韓炳哲的《愛欲之死》也是很不習慣XDD 不,我應該是有看到不耐煩跟生氣。 這樣我能夠接受了XDD 而且跟韓炳哲比起來,佛洛姆的論述可靠多了!!
紙屑*燃え尽き
謝謝蘇西分享!確實練習這幾種方式,即便還是會在感受當下充滿各種交雜的情緒,不過可以逐漸抓到平衡(或加速?有時候覺得因為自己處理變快,結果整個變化快到下不來XDD)

關心人跟體諒人這件事很有同感!也會發現自己雖然有能力感受,行為上倒是還蠻需要學習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紙屑*燃え尽き : 人生的課題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