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anonymous
偷偷說
Fri, Oct 17, 2025 11:03 AM
2
karmago
看到這個想到之前跟ChatGPT 的互動
「會有人是動覺型,但學校教學方式不符合他,導致學習效果差嗎?」
>>✅ 是的,確實會。
而且不只是「會」,在現代教育系統中,這幾乎是系統性現象。這就像:要一個以嗅覺理解世界的人,用眼睛看香氣。
ಠ_ಠ - #karmago #votego #讀書方法 #學習方法我的讀書方式是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4 AM
截圖太多頁了
來慢慢複製文字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5 AM
🧠 一、現象的本質:
「動覺型學生的學習模式,與學校主流教學結構天然衝突。」
🎓 現行教育偏向哪幾型?
在台灣與多數亞洲地區,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學與大學理工科)主要偏向:
• Read/Write 型(大量筆記、背誦、解題)
• Visual 型(黑板板書、PPT、圖表)
而這兩者有一個共通點:
它們都以「靜態符號學習」為核心。
但動覺型學習者是靠:
「身體參與與情境體驗」來觸發理解。
換言之,學校的主要教學模式「不提供身體參與與操作體驗的空間」, 對動覺型學生而言,這就像: 要一個以嗅覺理解世界的人,用眼睛看香氣。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5 AM
Fri, Oct 17, 2025 11:16 AM
🧩 二、為何會導致學習效果差?
1️⃣ 認知轉換困難:從動作經驗 → 符號理解
動覺型學生的強項是透過「操作→感覺→抽象化」的路徑學習。
但課堂上多半要求「抽象→符號→背誦」。
動覺型學生若沒看過實驗,就無法形成真實感覺。
結果他只能「死記圖形」,而不是「理解力的分布邏輯」。
📉 長期結果:
• 理解與記憶斷裂;
• 考試時覺得「題目換句話就不會了」。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5 AM
Fri, Oct 17, 2025 11:16 AM
2️⃣ 情境記憶未被觸發
動覺型學生記憶最強的是「體驗脈絡」——
例如:「那天我做實驗,看到它怎進行」會形成深刻記憶。
但學校測驗以「抽離脈絡」的文字題出題,會讓他們無法喚回記憶。
→ 他其實懂那個概念,但因題目形式變了,「觸發鍵」不在,記憶就取不出來。
這在心理學中稱為 「encoding specificity」效應(編碼特異性效應)。
📚(資料來源:Tulving & Thoms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3)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5 AM
3️⃣ 專注模式不相容
動覺型學習者專注力與「動作節奏」連動。
當必須長時間聽講、靜坐抄筆記時,會出現:
• 腦內缺乏動覺回饋 → 理解力下降;
• 大腦進入低喚醒狀態 → 注意力分散。
他們的腦在沒有動作輸出的狀態下,會感覺「無法思考」。
這不是懶惰,而是神經機制差異:
運動皮質區的輕微活化是他們維持思考的「輔助電流」。
📚(資料來源: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04, “Motor Cortex Involvement in Conceptual Processing”)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6 AM
無法複製表格,改截圖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6 AM
Fri, Oct 17, 2025 11:18 AM
🧭 四、改善方向與策略建議
1️⃣ 轉換教學語言
把「抽象講解」改成「具體操作語言」。
例:
• 不說「力與反力」,而說「你推牆壁時牆壁也推你」。
👉 這種轉譯能讓動覺型學生「腦中有感覺」,理解就啟動。
⸻
2️⃣ 讓身體參與進來
即使在筆試課,也可以加入「微動覺」策略:
• 用筆在空中畫力向量;
• 在桌上用手比壓力方向; • 在筆記裡畫箭頭代替文字。 這些小動作能讓「運動皮質區」參與記憶形成。 📘(研究: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15, “Gesture as a Tool for Conceptual Learning”)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7 AM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7 AM
Fri, Oct 17, 2025 11:15 AM
4️⃣ 尋找替代學習環境
動覺型學生若能接觸:
• 實驗室課程、實作課;
• 模擬平台(例如模型、模擬);
• 專案導向學習(PBL)。
其理解速度與表現會明顯超越平均。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7 AM
🔶 五、結語:這不是「不適應」,而是「被錯誤評估」
「動覺型學生在符號化教育環境中成績差,
並不代表他不聰明,而是環境用錯了語言教他。」
他不是笨,而是被迫用別人的方式理解世界。
當他能在一個「允許動作、操作、真實情境」的環境學習時,
理解力往往遠超平均。
📖 教育心理學稱之為「Embodied Cognition Gap(具身認知落差)」。
在這個落差被彌補之前,這類學生會被誤判為「不擅學習」。
但一旦讓身體參與理解,他們通常會出現爆發性進步。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07 AM
沒了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48 AM
Fri, Oct 17, 2025 11:49 AM
差點忘記它會無端生成文獻標題(
去翻引用次數多的相關文獻
Somatotopic Representation of Action Words in Human ...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51 AM
Fri, Oct 17, 2025 11:52 AM
Brain Mechanisms Linking Language and Action
ಠ_ಠ
Fri, Oct 17, 2025 11:54 AM
Learning from gesture: How our hands change our mind...
lychee682
Sat, Oct 18, 2025 3:03 AM
載入新的回覆
看到這個想到之前跟ChatGPT 的互動
「會有人是動覺型,但學校教學方式不符合他,導致學習效果差嗎?」
>>✅ 是的,確實會。
而且不只是「會」,在現代教育系統中,這幾乎是系統性現象。這就像:要一個以嗅覺理解世界的人,用眼睛看香氣。
「動覺型學生的學習模式,與學校主流教學結構天然衝突。」
🎓 現行教育偏向哪幾型?
在台灣與多數亞洲地區,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學與大學理工科)主要偏向:
• Read/Write 型(大量筆記、背誦、解題)
• Visual 型(黑板板書、PPT、圖表)
而這兩者有一個共通點:
它們都以「靜態符號學習」為核心。
但動覺型學習者是靠:
「身體參與與情境體驗」來觸發理解。
換言之,學校的主要教學模式「不提供身體參與與操作體驗的空間」, 對動覺型學生而言,這就像: 要一個以嗅覺理解世界的人,用眼睛看香氣。
1️⃣ 認知轉換困難:從動作經驗 → 符號理解
動覺型學生的強項是透過「操作→感覺→抽象化」的路徑學習。
但課堂上多半要求「抽象→符號→背誦」。
動覺型學生若沒看過實驗,就無法形成真實感覺。
結果他只能「死記圖形」,而不是「理解力的分布邏輯」。
📉 長期結果:
• 理解與記憶斷裂;
• 考試時覺得「題目換句話就不會了」。
動覺型學生記憶最強的是「體驗脈絡」——
例如:「那天我做實驗,看到它怎進行」會形成深刻記憶。
但學校測驗以「抽離脈絡」的文字題出題,會讓他們無法喚回記憶。
→ 他其實懂那個概念,但因題目形式變了,「觸發鍵」不在,記憶就取不出來。
這在心理學中稱為 「encoding specificity」效應(編碼特異性效應)。
📚(資料來源:Tulving & Thoms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3)
動覺型學習者專注力與「動作節奏」連動。
當必須長時間聽講、靜坐抄筆記時,會出現:
• 腦內缺乏動覺回饋 → 理解力下降;
• 大腦進入低喚醒狀態 → 注意力分散。
他們的腦在沒有動作輸出的狀態下,會感覺「無法思考」。
這不是懶惰,而是神經機制差異:
運動皮質區的輕微活化是他們維持思考的「輔助電流」。
📚(資料來源: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04, “Motor Cortex Involvement in Conceptual Processing”)
1️⃣ 轉換教學語言
把「抽象講解」改成「具體操作語言」。
例:
• 不說「力與反力」,而說「你推牆壁時牆壁也推你」。
👉 這種轉譯能讓動覺型學生「腦中有感覺」,理解就啟動。
⸻
2️⃣ 讓身體參與進來
即使在筆試課,也可以加入「微動覺」策略:
• 用筆在空中畫力向量;
• 在桌上用手比壓力方向; • 在筆記裡畫箭頭代替文字。 這些小動作能讓「運動皮質區」參與記憶形成。 📘(研究: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15, “Gesture as a Tool for Conceptual Learning”)
動覺型學生若能接觸:
• 實驗室課程、實作課;
• 模擬平台(例如模型、模擬);
• 專案導向學習(PBL)。
其理解速度與表現會明顯超越平均。
「動覺型學生在符號化教育環境中成績差,
並不代表他不聰明,而是環境用錯了語言教他。」
他不是笨,而是被迫用別人的方式理解世界。
當他能在一個「允許動作、操作、真實情境」的環境學習時,
理解力往往遠超平均。
📖 教育心理學稱之為「Embodied Cognition Gap(具身認知落差)」。
在這個落差被彌補之前,這類學生會被誤判為「不擅學習」。
但一旦讓身體參與理解,他們通常會出現爆發性進步。
去翻引用次數多的相關文獻
Somatotopic Representation of Action Words in Hu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