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咪仔
後面這幾章感覺都很實用 讀書碎碎念 遊戲力

鴨咪仔
第十章是大人要做主導

鴨咪仔
>>> 上一章我提到要盡量跟孩子說好。但也有一些時候我們必須說不。其中一種情況是當孩子很渴望要某樣東西,而當他們得到後,沒過一會兒他們又好想要另一樣東西,而得到之後,同樣的事再度發生。或者他們一直嘗試要做危險、毀滅性或是傷害性的事情。這時你堅定的「不行」可能有助於他們釋放所有阻塞在內心裡的情緒,這些情緒已經讓他們無法享受他們擁有的事物。

鴨咪仔
>>> 某方面來說,這句「不行」就像擁抱時間一樣:它提供了孩子足夠的抗力和阻力,讓孩子可以用來抒解過度的恐懼、憤怒和挫折。他們的回應可能是發脾氣、眼淚、發怒。他們選擇一件小事來大發脾氣,並不是在跟你作對,而是因為他們無法直接表達他們的感受。對於這個部分,做父母的不要過度批判;很多大人也都會這樣。回想你上一次和伴侶或朋友吵架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挑了件小事來吵架,只因為你找不到別的方式來正確地表達自己呢?

鴨咪仔
這真的好突破盲點喔!!!!!!

鴨咪仔
大人也是這樣沒錯欸!!!!!

鴨咪仔
所以有的時候會兇一點讓小孩發脾氣然後開始哭,反而小孩狀態會變得比較好,其實是我們內心也知道這種模式嗎!!!!

鴨咪仔
>>>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美術老師貝蒂,她教九個三到十二歲的孩子。有天孩子們很難專注,她帶他們到建築物的一角,旁邊就是一個旋轉模梯。她緩慢地對孩子說話,讓孩子以為他們得安靜下來工作,突然她大叫:「最後一個爬上樓梯的是臭蛋。」然後她跑上樓梯。所有的孩子都跟著爬上去。在頂端時她又說:「現在下樓。」她開始往下走,其他的孩子喧鬧地跟著,她逐漸慢下步伐,最後非常地慢。她開始說:「感覺你在抬腳時地心引力把腳往下拉⋯⋯」走到最後一階時,孩子都鎮定了下來。他們可以專注,準備好要畫圖了。貝蒂一開始加入孩子的所在(喧鬧失控),然後才能把他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安定而穩固)。她說這是一堂最棒的美術課。

鴨咪仔
充滿 insight 的例子!

鴨咪仔
第十一章講依賴跟獨立這段真是很有收穫!!!

鴨咪仔
>>> 我之前用鎖住的高塔來比喻斷裂和無力感。孩子可能真的將自己鎖在他的房間裡,躲在耳機的保護之下,或者保持一個情感上的距離,誰都不能靠近。當高塔的門甩上時,我們可以真實感覺到一道牆阻隔在我們之間。另一些孩子表現出的則好像是過多的連結。他們緊黏不放,只要陌生人抱起就哭;他們拉住媽媽的裙子;他們每天都從大學打電話回家;他們從來不搬出去住。但這真的是因為太多連結的緣故嗎?事實上,這個問題是斷裂的翻版。他們無法和母親之外的人連結,不能和新朋友,也不能和同儕。

鴨咪仔
問題是出在不能跟其他人連結!!!這樣解釋真的比較說的通!!!

鴨咪仔
>>> 當我女兒還小時,哄她入睡簡直令我抓狂。她要求我等她睡著才能離開,可是我一離開她便會醒來。最後我弄懂了,因為她知道她一睡著我就會離開,所以她沒辦法好好睡。不管我等多久才離開,她還是會醒來找我。因此,我開始在她睡著前早一點離開。我會說我要去換睡衣,然後我會回來看她。我告訴她如果我回來時她還醒著,我會跟她一起躺著。如果她睡著了,我會親她跟她說晚安,幫她蓋棉被。大部分的時候她在我回來之前就已經睡著。極少數的情況下她還醒著,我只需要親吻她和跟她說晚安,她翻個身就睡著了。她可以放鬆,因為我會回來。之前她是帶著分離的焦慮睡著,現在她知道我會回來,所以她可以放鬆地睡去。因為這個經驗,我知道黏人的孩子總是在等待逼近的焦慮。但如果由我們來黏住他們,他們便可以主導何時要分離。

鴨咪仔
真希望我早點看到這個


鴨咪仔
後面講規則的也很有意思,但太長了直接貼圖

鴨咪仔



鴨咪仔



鴨咪仔
確實是這樣吧,小孩就是從實際的人際關係演練去學會做什麼事情會怎樣,所以要避免學校有霸凌事件本身就是困難的,要避免的應該是老師也加入的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