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bron
長期在創作者社群觀察十年以上,節奏越來越快速的時代,現在流量的概念,其實已經越來越根深蒂固的與創作連結在一起。

但創作與流量,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創作來自於自發性,來自於個體對自身經驗的轉化與表達,而流量屬於集體,是一種交換價值的幻象。它依靠注意力經濟,讓一切都能被計算、被比較、被買賣。當創作被納入流量的計算時,它不再是創作,而是「商品化」。

這正是異化的過程。創作者不再是自己,而是被外部的需求所規定的人,被大眾審視的過程。作品也不再是內在的真實表達,而是市場的投影。創作者逐漸把自己視為商品,必須符合演算法的節奏、必須迎合觀眾的口味。
Aubron
這個時代的浮躁風氣,就是這種異化的徵候。短平快的內容充斥,人們急於獲得即時的反饋,卻越來越害怕真誠的沉澱。創作被當成一場比賽:誰更新得快、誰更會迎合流行、誰能在最短時間抓住眼球。而這種浮躁的流量世代環境下,創作者也會陷入更深的焦慮。
Aubron
最終的結果是一種精神上的貧乏。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在創作,其實只是替演算法服務,以為自己在表達,其實只是模仿大眾所期待的樣貌。這與創作自由無關,而是新的時代奴隸。
Aubron
我始終認為創作是個體重新認識自我,尊重自我的過程。它需要的不是流量的放大器,而是個人對內心的誠實。唯有把急於求成的浮躁放下,創作才能再次成為一種存在的展現,而不是市場的幻象。
Aubron
但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或許唯有 AI 才能滿足那種瘋狂的速度與變奏。因為那並不是人類創作能承擔的節奏。這正是最諷刺的地方:當社會要求一切都要更快、更大量、更迎合。
Aubron
可即便如此我仍選擇創作。不是為了迎合誰,也不是為了在外部世界證明什麼價值,而是因為唯有在創作中,我還能與自己真實地相遇。流量或許會吞沒一切,把人變成商品化的影子,但創作仍使我免於完全的異化,讓我在這個嘈雜而浮躁的時代裡,保有一個不被奪走的自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