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
『有件事令人心痛,看了很多報導才知道,原來大馬村長有用族語廣播(但其他地方未必) 很多老人家只聽懂族語的 這次慘痛經驗,某些地區是否該預錄族語撤離廣播語音,定期測試播放,避免悲劇…當然目前是以警報音為準』
https://images.plurk.com/4JjjHUYL5XdyHDyYjQpxua.png
農藝女孩搬家了 (@loveagrogirl) on X
讓我想到轉角國際昨天的文章,討論2018年美國加州大火的警報,對於當地很多西語族群不友善!
聽不懂就會死:當災難發生時,如何保障民眾避難的「災害語言權」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馬克斯
之前聽敏迪參加防災士的訓練,裡面也有提到,即使是身強體壯的年輕外國男性,在災害發生時,因為語言不通,能得到的協助或是知道該去哪裡避難這些事情,一樣屬於弱勢!
馬克斯
『[防災和語言]
昨天看到大馬村長用阿美族語廣播,要大家撤離,開頭講的是「こんにちは」
台灣一直是多語言的社會。然而,即使國語運動已經成為過去式,知識系統、公眾服務仍以華語為主。只能仰賴有本土語言成長背景的個人,提供翻譯服務,彌補系統性的不足
前一陣子看到這個火災警報器。「火災,發生火災」和「火燒厝緊走」,不只語言不同,對台語老人家來說緊急程度也不一樣
————
鏡新聞在當地的採訪專題寫得很好,看完文章才發現記者也是厲害的寫作者
「我們部落都知道堰塞湖,好幾個月了,可是宣傳有問題,語言文化有差異,我們雖然知道一些水位數字,但不知道嚴重性。」』
https://images.plurk.com/3bGYroDZyHfO9S6a05uNGH.png
讓光復成為動詞2/一夕破產欠債一千五百萬 財產只剩1雙拖鞋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馬克斯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