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Wed, Sep 24, 2025 10:03 AM
Wed, Sep 24, 2025 10:10 AM
88
152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on Facebook
有影片解說
請大家協助傳遞正確資訊!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Wed, Sep 24, 2025 10:10 AM
純手工最速說明上傳!給小編加個讚先啊!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Wed, Sep 24, 2025 10:28 AM
「【請大家點開影片,了解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現況】
今天上午無人機勘查,目前溢流口下切80公尺,蓄水量由滿水9,100萬噸降至2,300萬噸。堰塞湖如同土砂堆積成的臉盆,水溢流時帶走壩體土砂,逐漸加深破口,昨天下午約6,800萬噸水已流出。」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Wed, Sep 24, 2025 10:29 AM
Wed, Sep 24, 2025 10:34 AM
「很多人關心,為何不用工程手段破壞壩體或引流減少蓄水量?
堰塞湖位於偏遠山區的深谷,無道路可達,重機具無法進入,僅能靠直升機運送人員安裝監測儀器,加上地形不穩,工程介入風險極高。
目前已安裝水位計與即時監視鏡頭,並以4種不同情境,分別訂定警戒及建議疏散撤離的防災預警機制。
這次的樺加沙颱風,就是依颱風大豪雨情境,設定警戒疏散範圍,並在9月21日通知花蓮縣政府進行疏散。
我們會持續嚴密監測堰塞湖剩餘壩體及湖水,也要提醒大家,紅色警戒仍在,請民眾勿靠近河道。我們會全力降低傷害,盼災區早日恢復。」
相關工作會議及紀錄|
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Thu, Sep 25, 2025 4:49 AM
Facebook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Fri, Sep 26, 2025 10:43 AM
Fri, Sep 26, 2025 10:44 AM
花蓮堰塞湖
潰決後2天,成⼤防災中⼼研究團隊仍在現場,他們在山區裡,沒訊號、沒冷氣,只有汗⽔、數據與風險。他們不需要掌聲,但需要社會的理解與制度的⽀持。
⾺太鞍堰塞湖是⼀座規模罕⾒的堰塞湖,要在堰塞湖這樣的環境監測⽔位,遠比想像中困難。那裡不是能靠⾛路抵達的地⽅,只能空投⼈員與儀器。
研究⼈員在山區⾼溫與坍⽅風險中作業,只為取得第⼀⼿數據,⽀撐後續決策。如果我們真正關⼼防災與救災,就應該問:現場發⽣了什麼?那些默默⼯作的研究與防災團隊,實際上做了多少努⼒?
🔥全文請見:
https://pse.is/...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Fri, Sep 26, 2025 2:10 PM
陳興宗 on Facebook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Fri, Sep 26, 2025 2:16 PM
Fri, Sep 26, 2025 2:17 PM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on Facebook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Fri, Sep 26, 2025 2:47 PM
報導者的文章出來了
Facebook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Fri, Sep 26, 2025 6:11 PM
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壩體監測工作仍在持續進行。
監測工作地處偏遠,主要由陽明交大團隊、成大防災團隊執行,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萬榮工作站的同仁則不論在颱風前、後,都會與團隊共同前往。
這片孤立的山谷裡,他們到光復林道附近的苗圃臨時駐紮,在這個距離堰塞湖最近的監測點,搭設監測儀器,每天操作無人機航拍,持續觀測湖體變化。
同時也會確認遠端監測設備運作正常,才能讓山下的團隊即時掌握數據與資訊。
而大家所看到的堰塞湖空拍影像,正是他們每天工作的成果。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Fri, Sep 26, 2025 6:11 PM
颱風前安裝在湖體的水位計已被沖毀,今天趁著天氣較穩定,監測小組在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直升機支援下,執行馬太鞍溪堰塞湖空勘任務,評估重新安裝水位計的方式。
雖然目前因為堰塞湖的崩塌坡面仍不斷有落石情形發生,要立即安裝水位計會面臨相當大的風險,但之後只要天氣允許,團隊和同仁仍會不斷嘗試,趕緊將水位計安置壩頂,盡快恢復堰塞湖水位的精準監測與評估。
當大家看到這篇貼文的此刻,監測小組依舊在深山最前線。
在無人看見的山林裡,擔起守望者的使命。天災或許無法完全阻止,但正因有他們的堅守,我們才能及時掌握變化,爭取寶貴的應變時間。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Fri, Sep 26, 2025 6:11 PM
Facebook
載入新的回覆
請大家協助傳遞正確資訊!
今天上午無人機勘查,目前溢流口下切80公尺,蓄水量由滿水9,100萬噸降至2,300萬噸。堰塞湖如同土砂堆積成的臉盆,水溢流時帶走壩體土砂,逐漸加深破口,昨天下午約6,800萬噸水已流出。」
堰塞湖位於偏遠山區的深谷,無道路可達,重機具無法進入,僅能靠直升機運送人員安裝監測儀器,加上地形不穩,工程介入風險極高。
目前已安裝水位計與即時監視鏡頭,並以4種不同情境,分別訂定警戒及建議疏散撤離的防災預警機制。
這次的樺加沙颱風,就是依颱風大豪雨情境,設定警戒疏散範圍,並在9月21日通知花蓮縣政府進行疏散。
我們會持續嚴密監測堰塞湖剩餘壩體及湖水,也要提醒大家,紅色警戒仍在,請民眾勿靠近河道。我們會全力降低傷害,盼災區早日恢復。」
相關工作會議及紀錄| 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
⾺太鞍堰塞湖是⼀座規模罕⾒的堰塞湖,要在堰塞湖這樣的環境監測⽔位,遠比想像中困難。那裡不是能靠⾛路抵達的地⽅,只能空投⼈員與儀器。
研究⼈員在山區⾼溫與坍⽅風險中作業,只為取得第⼀⼿數據,⽀撐後續決策。如果我們真正關⼼防災與救災,就應該問:現場發⽣了什麼?那些默默⼯作的研究與防災團隊,實際上做了多少努⼒?
🔥全文請見:https://pse.is/...
監測工作地處偏遠,主要由陽明交大團隊、成大防災團隊執行,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萬榮工作站的同仁則不論在颱風前、後,都會與團隊共同前往。
這片孤立的山谷裡,他們到光復林道附近的苗圃臨時駐紮,在這個距離堰塞湖最近的監測點,搭設監測儀器,每天操作無人機航拍,持續觀測湖體變化。
同時也會確認遠端監測設備運作正常,才能讓山下的團隊即時掌握數據與資訊。
而大家所看到的堰塞湖空拍影像,正是他們每天工作的成果。
雖然目前因為堰塞湖的崩塌坡面仍不斷有落石情形發生,要立即安裝水位計會面臨相當大的風險,但之後只要天氣允許,團隊和同仁仍會不斷嘗試,趕緊將水位計安置壩頂,盡快恢復堰塞湖水位的精準監測與評估。
當大家看到這篇貼文的此刻,監測小組依舊在深山最前線。
在無人看見的山林裡,擔起守望者的使命。天災或許無法完全阻止,但正因有他們的堅守,我們才能及時掌握變化,爭取寶貴的應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