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台到擊殺網 台灣目前政府仍然缺乏對於 AI 和自主系統的瞭解,不確定他們在戰略上的價值,以及實際的使用情境。目前主流仍是在硬體或是軟體的規格,而不是任務達成的能力。這不能怪政府,因為這本來就很新,但必須朝這個方向改變。無人系統的戰力不能光看單一平台,而在於將自主能力、具韌性的指揮控制系統(C2)與資料融合,串聯各個跨域感測器與打擊節點。這種分散式的擊殺網,讓軍隊在強力電磁干擾下仍可作戰,有效提升存活力與再組態能力。未來台灣的課題,在於「網路與流程」,而不僅是強化各別大型平台。如何將各型無人載具與有人節點在作戰中持續編組、換鏈、重新指派任務,強化海域態勢感知與反制能力。
【台北國防展的一些感想】
先跟各位網友說聲抱歉,最近沒有時間寫任何文章跟大家分享。這個禮拜台北國防展,老波來台灣快閃一週,拜會各種相關人士。
有一些觀察與各位報告一下:
▍2027 年仍然是所有人認為中國預計進犯台灣的日子,各國政府、廠商、還有任何國防戰略規畫也都是以接下來的一年多為建軍目標。台灣人必須重視,但不應將此視為必然的結果而喪志或恐慌。越積極準備軍事訓練以及全社會韌性,戰爭的風險會越低。美國仍會適時的出手,就像此次 AIT 在台灣主權上的發言,就是對中國踩到美國紅線的輿論反擊。中國被扁的不知道如何回應
台海嚇阻的核心是「交換比」。解放軍艦艇數量持續上升,目前將近400艘,到2030年可能將達435艘(不含部分小型快艇)。如果單靠對稱平台,在數量上台灣絕對難以匹敵。從俄烏戰爭中,我們看到未來將會有更多用「消耗品邏輯」的方式,大量部署低成本無人機與無人船,用低成本迫使對手承擔高代價。這也是為什麼無人系統在最近和未來幾年都會是主流的國防話題。台灣目前計畫是快速擴充無人機的產能和採購,大幅提高自身的彈匣深度與快速補充能力,來強化未來能夠承擔消耗戰的能力。
台灣目前政府仍然缺乏對於 AI 和自主系統的瞭解,不確定他們在戰略上的價值,以及實際的使用情境。目前主流仍是在硬體或是軟體的規格,而不是任務達成的能力。這不能怪政府,因為這本來就很新,但必須朝這個方向改變。無人系統的戰力不能光看單一平台,而在於將自主能力、具韌性的指揮控制系統(C2)與資料融合,串聯各個跨域感測器與打擊節點。這種分散式的擊殺網,讓軍隊在強力電磁干擾下仍可作戰,有效提升存活力與再組態能力。未來台灣的課題,在於「網路與流程」,而不僅是強化各別大型平台。如何將各型無人載具與有人節點在作戰中持續編組、換鏈、重新指派任務,強化海域態勢感知與反制能力。
環繞台灣的台灣海峽、巴士海峽、還有數條關鍵的航路,讓台海戰爭跟任何地區都沒有可比性,是個特殊的複雜濱海戰場。在台海防衛的情境中,台灣目前對於無人系統的理解,大概有幾種任務 – 海域拒止、情資監測、以及灰色地帶衝突。台灣目前有的「工具」並不多,很多時候是依賴軍隊人力執行監控,消耗台灣的戰備和士氣。無人系統將可大幅改善此狀況,像是用長航時、低維護的人機隊形,可長期鋪設分散感測、欺敵與小批次補給,讓中國兩棲梯隊在登陸前即承受持續監控與壓力。這類小分隊化、任務模組化的無人船,可在制海和海域拒止作戰中提供覆蓋更廣、節點更多的感測與干擾節點。前提是國防部可能需要在這方面有更多想像。
台灣要達成2027年前量產5萬架無人機的目標,並非單純靠技術突破,還須注重供應鏈的曝險,以及各種能夠幫助產能擴充的財務工具。現階段多數關鍵零組件仍依賴中國,很有可能在戰前被出口管制、網攻或施壓。台灣目前正努力幫助廠商建立「去中國化」供應鏈與可信供應商清單,借鑑美國 Blue UAS/Green UAS 認證經驗,確保與盟友之間可以互相操作融合。不過台灣廠商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沒有市場 – 中國吃下大部分的民用市場,而軍用方面,美國與台灣的需求訊號都不穩定,台廠很難去投資擴充產能。政府可以思考一些未來市場承諾、多年度採購、設廠融資保證等方式,來穩定需求訊號並且降低研發與投資風險。
若工廠因網攻停擺、能源受干擾或社會動員失效,即使達成 5 萬架生產目標,也無法轉化為可持續戰力。台灣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在中國封鎖與攻擊下維持產業與社會協作。台灣需要有辦法建立分散式產能佈局、備援能源與韌性後勤、資安與低頻通訊的備份機制,並加強軍民協作,讓商用無人機廠商具備「戰時轉軍用」的能力。唯有將無人系統策略納入全社會防衛框架,台灣才能在戰爭壓力下持續供應、修復與替代。
再補一句:不要小看菲律賓有可能扮演的角色 👍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