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寫
Sun, Sep 14, 2025 4:13 PM
Sun, Sep 14, 2025 4:13 PM
11
1
飲鴆止渴的男性自尊:《我家的事》
潘客印執導、鄭有傑監製的台灣國片《我家的事》一如片名,是一部以「家」為核心的電影,藉由平凡的生活場景和演員的細膩演出,交織成家人間複雜糾結的情感。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預告片:
《我家的事》 ꜰᴀᴍɪʟʏ ᴍᴀᴛᴛᴇʀꜱ 正式預告|9.12 全台感動獻映
我家的事
ꜰᴀᴍɪʟʏᴍᴀᴛᴛᴇʀꜱ
姊姊
潘客印
鄭有傑
高伊玲
黃珮琪
藍葦華
曾敬驊
姚淳耀
海藍的觀影筆記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Sun, Sep 14, 2025 4:14 PM
主題曲:
盧廣仲 Crowd Lu【一路順風 blessed in the wind】Official Music...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Sun, Sep 14, 2025 4:14 PM
記憶、情感與家的生命週期──專訪《我家的事》導演潘客印 | 放映週報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1:40 AM
Thu, Sep 25, 2025 1:41 AM
【馬欣專欄】在身分下,他活成自己的即期品——《我家的事》的蕭順冬
內文節錄:
而《我家的事》裡的父親蕭順冬表面上是個逃避的魯蛇,但導演潘客印巧妙地以兩種視角在看他。一種是蕭爸那近乎沒長大的天真與笨拙。觀眾隨著這個視角不會對此男人產生多大的同情,他讓妻子背負了太多,且他的心懷僥倖在故事裡有著被命運輾壓的預感。顯出世道的生態。他是個連家人都無從同情他的男人。
但有個視角是有趣的,是台灣電影中較少出現的男人感性。潘客印這創作者同時以第一人稱的感受視角,拍出這男人如此笨拙地想和解,同時有幾幕近乎是浪漫地以逆光照出某些關鍵的甜蜜時光。那日陽光好到都看不清楚那時全家人買完東西的笑臉,每個人的笑顏都在光下顯得稀稀鬆鬆的,彷彿從哭了的視線看去,甚至連哭者自己都不確定這回憶的確切性。是祈願式的回眸。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1:41 AM
那一幕的黃昏是純粹感官式的回憶,連食物的甜香氣味都浮現了,當視覺不清楚時,氣味與聽覺就會繁茂展開,隨之展開了一種敘事的力量,回憶中什麼都不明確,只有情感一直回放且蒸騰著。
導演甚至拍那一幕也不是激發同情,而是生命出現刮痕的段落。所有回不去的、命運之線被抽繩的、時間被屏擋的。那回憶的一天就是道牆,蕭爸這角色就在那裏卡住了。彷彿昨天還一切美好,他已記不清自己搞砸了多少事,只想抓住那天的尾巴,想搞清楚之後家人都背離他是從哪一天開始。同時那一幕也很有詩意的讓角色們在朦朧中回過身遠去。一如所有人都不記得的閒常。
這故事輕巧地拍出了人生總有幾刻是當下覺得沒什麼,日後卻裝滿了所有回不去的時間之洞。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1:42 AM
內文節錄:
一個樣板但不典型的中年男子,之後你會感到他本質並不識時務。他的感性連他自己都沒發現地閹割掉了,在那樣男女充滿工具性的設定中,他的孩子氣在那個城鎮裡,讓他有種悲劇之物的聯想。從頭到尾他都沒有卡進現實裡,甚至你不知道他是否從小就無法適應現實。
賭桌是他逃避的洞穴,沒有真正指望,隨著孩子年歲漸長,他的不現實也非常刺眼。他面對往日好友比他成功(包含生孩子部分),他更是愣神,彷彿在所有的社會遊戲他都落單一般,他的日子只剩他的身分辯證,隨著身分的消失,他整個人暗啞了起來。活成了一堵石灰牆。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1:42 AM
這樣的人物在日本漫畫如古谷實、拓植義春等人作品很常見,當男人無法認證(或認同〉自己有陽剛的價值時,就卡在某個時間隙縫中,成為家裡過時的家具。日本小說裡也常見這樣的人(包含太宰治或三島由紀夫等人的小說),「男人」像是一個角色,當無法正規演出時,他們在其中無限分裂著。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1:43 AM
這點在蕭爸的房間布置上透露了強烈的訊息,一個身體伸不直的窄床、採光很差的房間、陳舊的色澤。他那兩套如梅乾菜的衣服始終掛在那裡,跟他的人一樣始終站不直一般,被擠壓的小房間如小紙箱扭曲著時空。主人覺得自己無價值的一方空間,稀疏的光潦草地照著他生活的痕跡。潘客印用細物為主角說了很多。有如梵谷的房間有著時空扭曲感,蕭爸也縮著在那裡,彷彿連情感都沒權訴說一般。
他的回憶雖然有大把的陽光與家人,但他自己人生仍被擱置在很久以前。
這樣的作品足夠冷冽,就像蕭爸對待自己潦草的人生,一輩子都迴避了自己的感性部分,後來他終於成為自己人生的絆腳石。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1:44 AM
演員的功力是很夠的,演員藍葦華的台詞不多,意在言外的感受卻非常澎湃,這角色有一種不敢表達自我的悲傷,如同石頭壓在心底,愈做不好他愈將自己縮放,像是任何一個面目不清的人,最後活成那顆心底的石頭。「男人」成為他心中的未完成角色,他的父愛也成為一個無聲的樑,讓我想起漫畫家伊藤潤二曾將一位父親畫為在屋子下的一無聲樑石。
蕭順冬這位父親被自己的社會角色給壓死,他的感性在那城鎮上只是醃漬物的不存在,成為自己社會角色的犧牲者。有著很多回音但被忘記的人。為何有人說它的確呼應了小城鎮的縮影,因為那地方若想要發展出自我而非工具性的悲哀,必須從他們各自的身分中找到脫逃的路徑。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1:45 AM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1:53 AM
Thu, Sep 25, 2025 2:05 AM
後來因為有適合的影人場,就去二刷去看敬驊和珮琪。很幸運被敬驊點到,可惜我都問姊姊的問題:去戶政事務所申請去找親人(生母),為什麼當下就放棄了;還有,爸爸在頂樓,有打過一通電話給姊姊,但姊姊沒有接到,後來爸爸就離世了,姊姊在後來的故事都幾乎消失了(她和成年的弟弟對戲甚至只有送綠帽那段),所以想要知道,姊姊後來面對家中變故,有什麼感受。
對於前一個問題,姊姊說,她想到母親的養育,發現自己無法在遇到生母時喊她「媽媽」,所以就猶豫了;至於後題,她說,離家最久、有距離的孩子,反而跟爸爸感情更好,相較之下,弟弟在那之前都待在家中,承受父母之間的冷淡與爭吵,愧疚是一定有的。後來我想,但那意思大約是,還活著的家人比較重要吧。最後拜天公也給我這種感覺。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2:01 AM
很多人說看完這部電影會被觸動情緒,我這種愛哭鬼兩刷都只是眼睛有淚,一方面是導演的節制,節制在避免濫情,同時也收殘酷的鋒芒--這部在我心裡是極其殘酷的,但因為這不是一個故事,我在寫筆記時也盡量節制,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迴避了電影裡四個角色的內在衝突。
其實二刷完我還是會想:如果是姊姊或媽媽的視角就好了,就像馬欣說的,男性悲劇不是討喜的題材,但事實上時時可見,還會加以悲壯美化,我對男性自尊的悲劇真的厭膩到毫無同情的興趣,但這樣一想才明白,為什麼爸爸的事放在最後,最後的最重要,而爸爸的悲劇是其他三人的起因,而且深深影響。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2:04 AM
可能是為了利於宣傳,映後或相關的討論都偏向家人之間的情感與付出,這部電影確實也有讓我回想自身的家庭關係,但馬欣這篇也使我知道為什麼電影的家庭在細節上表現出關心(雖然我想這麼能也有創作裡放大的成份,我們對生活中的關心真的有那麼敏覺嗎?),有時候卻不足以把一個人從壞掉的齒輪上拉回來。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Sep 25, 2025 2:18 AM
我用壞掉的齒輪這個比喻是有心的,是的,爸爸這個角色,讓我想到卡拉OK漫畫和動畫版的成田狂兒。比起人生的轉彎變故,這兩個版本裡的狂兒,也是慣於迴避自己的感性,才會那樣對待聰實,那是愈趨年長愈不容易改變的。
對原電影的人物關係與內在心理,其實有很多探究的地方,但因為那不是一個故事,所以就暫時如此吧。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Oct 1, 2025 4:09 PM
無影無蹤 on Facebook
滿喜歡這篇的討論!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Sun, Oct 19, 2025 1:17 PM
重點就在括號裡 on Facebook
載入新的回覆
潘客印執導、鄭有傑監製的台灣國片《我家的事》一如片名,是一部以「家」為核心的電影,藉由平凡的生活場景和演員的細膩演出,交織成家人間複雜糾結的情感。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預告片:
我家的事 ꜰᴀᴍɪʟʏᴍᴀᴛᴛᴇʀꜱ 姊姊
潘客印 鄭有傑
高伊玲 黃珮琪 藍葦華 曾敬驊 姚淳耀
海藍的觀影筆記
內文節錄:
而《我家的事》裡的父親蕭順冬表面上是個逃避的魯蛇,但導演潘客印巧妙地以兩種視角在看他。一種是蕭爸那近乎沒長大的天真與笨拙。觀眾隨著這個視角不會對此男人產生多大的同情,他讓妻子背負了太多,且他的心懷僥倖在故事裡有著被命運輾壓的預感。顯出世道的生態。他是個連家人都無從同情他的男人。
但有個視角是有趣的,是台灣電影中較少出現的男人感性。潘客印這創作者同時以第一人稱的感受視角,拍出這男人如此笨拙地想和解,同時有幾幕近乎是浪漫地以逆光照出某些關鍵的甜蜜時光。那日陽光好到都看不清楚那時全家人買完東西的笑臉,每個人的笑顏都在光下顯得稀稀鬆鬆的,彷彿從哭了的視線看去,甚至連哭者自己都不確定這回憶的確切性。是祈願式的回眸。
導演甚至拍那一幕也不是激發同情,而是生命出現刮痕的段落。所有回不去的、命運之線被抽繩的、時間被屏擋的。那回憶的一天就是道牆,蕭爸這角色就在那裏卡住了。彷彿昨天還一切美好,他已記不清自己搞砸了多少事,只想抓住那天的尾巴,想搞清楚之後家人都背離他是從哪一天開始。同時那一幕也很有詩意的讓角色們在朦朧中回過身遠去。一如所有人都不記得的閒常。
這故事輕巧地拍出了人生總有幾刻是當下覺得沒什麼,日後卻裝滿了所有回不去的時間之洞。
一個樣板但不典型的中年男子,之後你會感到他本質並不識時務。他的感性連他自己都沒發現地閹割掉了,在那樣男女充滿工具性的設定中,他的孩子氣在那個城鎮裡,讓他有種悲劇之物的聯想。從頭到尾他都沒有卡進現實裡,甚至你不知道他是否從小就無法適應現實。
賭桌是他逃避的洞穴,沒有真正指望,隨著孩子年歲漸長,他的不現實也非常刺眼。他面對往日好友比他成功(包含生孩子部分),他更是愣神,彷彿在所有的社會遊戲他都落單一般,他的日子只剩他的身分辯證,隨著身分的消失,他整個人暗啞了起來。活成了一堵石灰牆。
他的回憶雖然有大把的陽光與家人,但他自己人生仍被擱置在很久以前。
這樣的作品足夠冷冽,就像蕭爸對待自己潦草的人生,一輩子都迴避了自己的感性部分,後來他終於成為自己人生的絆腳石。
蕭順冬這位父親被自己的社會角色給壓死,他的感性在那城鎮上只是醃漬物的不存在,成為自己社會角色的犧牲者。有著很多回音但被忘記的人。為何有人說它的確呼應了小城鎮的縮影,因為那地方若想要發展出自我而非工具性的悲哀,必須從他們各自的身分中找到脫逃的路徑。
對於前一個問題,姊姊說,她想到母親的養育,發現自己無法在遇到生母時喊她「媽媽」,所以就猶豫了;至於後題,她說,離家最久、有距離的孩子,反而跟爸爸感情更好,相較之下,弟弟在那之前都待在家中,承受父母之間的冷淡與爭吵,愧疚是一定有的。後來我想,但那意思大約是,還活著的家人比較重要吧。最後拜天公也給我這種感覺。
其實二刷完我還是會想:如果是姊姊或媽媽的視角就好了,就像馬欣說的,男性悲劇不是討喜的題材,但事實上時時可見,還會加以悲壯美化,我對男性自尊的悲劇真的厭膩到毫無同情的興趣,但這樣一想才明白,為什麼爸爸的事放在最後,最後的最重要,而爸爸的悲劇是其他三人的起因,而且深深影響。
對原電影的人物關係與內在心理,其實有很多探究的地方,但因為那不是一個故事,所以就暫時如此吧。
滿喜歡這篇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