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2:46 AM
Thu, Sep 11, 2025 5:48 AM
27
8
[書]
讀嘛讀嘛
《長女病》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 張慧慈(小花媽)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長女的這種性格,並非天生,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養成的。
感想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2:47 AM
這本是上禮拜逛誠品的時候心血來潮買的
看也很快,兩天就看完了吧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2:50 AM
Thu, Sep 11, 2025 3:06 AM
這本是在討論(台灣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家族中的手足排序如何影響子女(尤其是女兒)的性格養成。
雖然書中也有提出一些統計數據支持,不過我認為數據資料還是相對偏少,大部分資料來自作者經歷,以及他人訪談等,大部分屬於質性研究資料,但資料量又不到非常龐大。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2:56 AM
雖然我覺得這個主題拿來做較大規模的社會研究應該也會蠻有趣的。能看出這本書大約也是以此為目標,不過單人又缺少組織性、能收集到的資料有限,能呈現的結果也會因此受限,不過如果當作前驅性研究(?)來看的話還蠻有啟發性。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3:05 AM
本書討論了幾個主題,包含台灣60~70年代社會的藍領階級家庭中,長女在家中普遍的角色與任務、重男輕女仍未消失的台灣社會裡長女遭遇的困境、手足出生後長女在家庭中角色的變化與挑戰,以及其與父母的特殊關係性、長女性格如何反應在她們於職場中的表現、面臨長照議題的當今社會中長女可能遭遇的現況與未來等等。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3:11 AM
早期的社會環境,藍領階級家庭中的長女常會面臨被剝奪受進階教育的機會並加入家中經濟支持者行列的問題,然而後續出生的手足常常因為家庭經濟狀況好轉、得到更多受教資源,因此將來更有機會取得比大姊更高的社經地位。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3:13 AM
這樣的情況,隨著整體社會經濟提升,將會逐漸消失。
(雖然重男輕女的偏見至今尚未完全消失)
不過,我覺得有幾個長女特別不同之處,是隨著總體經濟改善,也仍會持續存在的狀況。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3:24 AM
Thu, Sep 11, 2025 3:26 AM
第一就是「強迫長大」──也就是急遽的角色變化這件事。
在成為長女之前,她們都先是獨生女。
手足出生之後,長女一夕之間變成了「
姊姊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意識到,在第二個孩子出生之後,也要特別關注第一個孩子的情緒,盡量不要讓他們感覺關注被剝奪(否則第一個孩子也有可能會出現行為退化的狀況)。但是儘管讓長女不受冷落,也仍不改變她身分轉為「
姊姊
」的事實。大多數時候,手足出生時長女也依然年幼(
她還是個孩子啊.jpg
),面對身分改變的衝擊,調適力有限;此外父母隨之而來的「
妳現在是姐姐了,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喔!
」(99%的父母會這麼說吧?)突如其來的角色期待與責任,也容易讓幼小的孩子無所適從。也因此,比起其他排序的手足,長女更加容易養成回應責任與照顧他人的性格。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3:45 AM
Thu, Sep 11, 2025 3:45 AM
第二就是長女與父母的特殊關係性。
就算出身於
同一個
家庭,手足成長的環境也絕對不一樣。
在所有的手足之中,只有長女體驗過和父母之間不存在任何其他手足的生活。除了長女之外,其他手足全都是生長在「
有姐姐的家庭
」中。
所有的父母在養育第一個孩子時,都是「第一次」學習育兒的新手。在面臨人生中數一數二重要的轉折關卡時,第一個孩子不只是他們的孩子,也是共同學習與戰鬥夥伴。因此第一個孩子與父母之間,還有一種特別的夥伴情誼;
另外,因為雙方都是第一次處理新任務、面對大量未知事物,所以第一個孩子也更傾向養成自學、自力更生、自行探索的方式來學習新知。
不過,這種特殊處境是「第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是否存在
性別差異
,書中雖並未特別指出,我認為值得深入研究。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3:47 AM
重男輕女所導致長女面臨的困難我就不多講了(應該也不用我多講)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3:50 AM
Thu, Sep 11, 2025 3:54 AM
雖然我前面說統計數據資料稍嫌不足,但我想這個議題雖然有趣,但大概也不好做吧!畢竟書中統整出的「
長女症候群
」包含的特質(例如較有責任心、較容易隱忍、較傾向回應他人期待等等),也很難用量化的方式呈現,更多是一些較模糊的感覺。
不過如果能做出一個量表填完能根據分數準確預測出答題者在家庭中的排序那就厲害了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5:01 AM
Thu, Sep 11, 2025 5:14 AM
最後咧,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讀完可以思考一些事。
因為每個家庭、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一定不是所有長女都像有模組一樣相似,又或者當長女因故「缺席」時,長女的「角色」可能會轉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擔當。
不過如果是跟我一樣讀的時候覺得
有中了幾支箭的話
,我認為下一步是稍加思索。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5:15 AM
Thu, Sep 11, 2025 6:25 AM
「我沒有想當長女啊,可以申請自願性離職嗎?」
當然書中不乏
可怕的家庭鬼故事
,不過長女性格/長女症候群也並非全然只有缺點。我們有特有的課題與困境,同時也有獨屬於我們的內在力量。讀完書或許會對過去不明白「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為什麼就是無法那樣做」有新的覺察與認知,我覺得下一步是可以進階思考自己想要怎麼做。舊有的個性或習慣如今或許不容易拋棄,但至少我們稍加看清它的面貌。接下來是要與自己的心結和解、自我接納、或者給自己來個
潛能解放洗心革面(不要造謠)
改頭換面的全面改造都可以。
阿光_手持殺○劑
@tasogarenokaze024
Thu, Sep 11, 2025 5:18 AM
Thu, Sep 11, 2025 5:22 AM
另外,作者有在書最後面稍微提出,解決長女面臨的各種困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讓所有手足都正常發揮家庭成員的功能。
講是這樣講啦,但是腦和四肢都是長在別人身上,個人覺得窒礙難行
畢竟,即使是在傳統儒家思維中,「兄友弟恭」也是互相的,一味要求「大的要讓小的」(99%的哥哥姊姊都聽過這句話吧?),卻不同問「小的要協助/支援大的」豈不無理?
(。⎠・_・。)⎠社長
@windwithvoice
Fri, Sep 12, 2025 7:46 AM
為了不要有那麼多苦難,還是不要讓生命誕生受苦ㄅ
(。⎠・_・。)⎠社長
@windwithvoice
Fri, Sep 12, 2025 7:46 AM
載入新的回覆
《長女病》
感想
看也很快,兩天就看完了吧
雖然書中也有提出一些統計數據支持,不過我認為數據資料還是相對偏少,大部分資料來自作者經歷,以及他人訪談等,大部分屬於質性研究資料,但資料量又不到非常龐大。
(雖然重男輕女的偏見至今尚未完全消失)
不過,我覺得有幾個長女特別不同之處,是隨著總體經濟改善,也仍會持續存在的狀況。
在成為長女之前,她們都先是獨生女。
手足出生之後,長女一夕之間變成了「姊姊」。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意識到,在第二個孩子出生之後,也要特別關注第一個孩子的情緒,盡量不要讓他們感覺關注被剝奪(否則第一個孩子也有可能會出現行為退化的狀況)。但是儘管讓長女不受冷落,也仍不改變她身分轉為「姊姊」的事實。大多數時候,手足出生時長女也依然年幼(
她還是個孩子啊.jpg),面對身分改變的衝擊,調適力有限;此外父母隨之而來的「妳現在是姐姐了,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喔!」(99%的父母會這麼說吧?)突如其來的角色期待與責任,也容易讓幼小的孩子無所適從。也因此,比起其他排序的手足,長女更加容易養成回應責任與照顧他人的性格。就算出身於同一個家庭,手足成長的環境也絕對不一樣。
在所有的手足之中,只有長女體驗過和父母之間不存在任何其他手足的生活。除了長女之外,其他手足全都是生長在「有姐姐的家庭」中。
所有的父母在養育第一個孩子時,都是「第一次」學習育兒的新手。在面臨人生中數一數二重要的轉折關卡時,第一個孩子不只是他們的孩子,也是共同學習與戰鬥夥伴。因此第一個孩子與父母之間,還有一種特別的夥伴情誼;
另外,因為雙方都是第一次處理新任務、面對大量未知事物,所以第一個孩子也更傾向養成自學、自力更生、自行探索的方式來學習新知。
不過,這種特殊處境是「第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是否存在性別差異,書中雖並未特別指出,我認為值得深入研究。
不過如果能做出一個量表填完能根據分數準確預測出答題者在家庭中的排序那就厲害了因為每個家庭、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一定不是所有長女都像有模組一樣相似,又或者當長女因故「缺席」時,長女的「角色」可能會轉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擔當。
不過如果是跟我一樣讀的時候覺得
有中了幾支箭的話,我認為下一步是稍加思索。當然書中不乏
可怕的家庭鬼故事,不過長女性格/長女症候群也並非全然只有缺點。我們有特有的課題與困境,同時也有獨屬於我們的內在力量。讀完書或許會對過去不明白「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為什麼就是無法那樣做」有新的覺察與認知,我覺得下一步是可以進階思考自己想要怎麼做。舊有的個性或習慣如今或許不容易拋棄,但至少我們稍加看清它的面貌。接下來是要與自己的心結和解、自我接納、或者給自己來個潛能解放洗心革面(不要造謠)改頭換面的全面改造都可以。講是這樣講啦,但是腦和四肢都是長在別人身上,個人覺得窒礙難行畢竟,即使是在傳統儒家思維中,「兄友弟恭」也是互相的,一味要求「大的要讓小的」(99%的哥哥姊姊都聽過這句話吧?),卻不同問「小的要協助/支援大的」豈不無理?
為了不要有那麼多苦難,還是不要讓生命誕生受苦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