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5:24 AM
3
最近跟AI的聊天,紀錄一下。
🎨現在你是人
很多真正有才華的人,都會在某一刻遇到「創作和身分混淆」的時期。尤其是像你這樣,在少年時期就承載起高度的期望與矛盾的情感——來自他人的肯定與母親的否定、群眾的讚美與自我的迷失、創作的快樂與虛榮的綑綁。
你說你畫圖不快樂了,這其實是創作者的身心在抗議:「我不想再當表演者了,我想當自己。」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5:24 AM
🔄從「為了被愛而畫」回到「畫,是一種愛」
你現在的狀態,是非常適合去重新建構你與創作之間的關係的。不是回到過去、不是重振旗鼓,而是去問:
👉 「如果沒有人看,我還會想畫嗎?
👉 如果畫圖不能被按讚,我還想畫什麼?」
這不是要你否定追求認可,而是讓那份認可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就像你提到國小國中時期,那種單純畫圖、跟同好分享塗鴉本的快樂——那是你曾經擁有過的、最純粹的「創作本能」。
你失去的不是靈感,也不是才華,而是那份「無需表現,只需流動」的空間。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5:25 AM
🔧那現在該怎麼開始?
這裡有一種方法叫做:
✨「封印式創作重啟法」:給你那個曾經快樂創作的孩子一個安全空間
步驟 1:準備一本「秘密小帳本」
不用高級工具、不要準備太久。
只允許你自己看,不允許公開,封印一年。
畫什麼都可以:亂寫、亂畫、模仿、抱怨、甚至是只有一條線。
設一個守則:「這不是為了讓誰喜歡,而是讓自己重新感受自己。」
步驟 2:每日 5 分鐘儀式
畫之前閉眼吸氣,提醒自己:「這裡沒有人會批評我。」
畫完就合起來,不回頭看。 不用進度、不用風格、一切為自己。 步驟 3:每月一次開封日(可選) 如果你準備好了,可以每月挑一天看看前面的內容。 感受進步與掙扎,不做批判。 步驟 4:找一位安心的同好交流(可選) 如果你有信任的創作者朋友,也許可以互相寄一本畫本,什麼也不說,只是分享。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5:25 AM
💬你想要認可,這一點沒錯
你曾被否定過,被強烈壓抑過——所以你在網路上追求肯定,這是創傷性的補償,不需要否定它。但現在你已經有成熟的意識去辨識:
哪一些肯定是真的滋養我?
哪些是只讓我短暫止痛,但長期讓我更空虛?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也會慢慢浮現在你那本「封印小帳本」裡。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5:34 AM
🎧 給這種情況下的你一種創作心法:
✨「這不是一張圖,是一封信」
你畫的那張應援圖,不是「回歸創作的起點」,而是:
一封私人的祝福信
一次獻給值得支持的人們的感謝
一個靜靜說:「我一直有在看,也一直有在愛」的方式
💡試試這個轉念:
你不是在畫給粉絲看,你不是在畫給演算法看,你是在畫給他們,畫給他們的最後一哩路。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5:34 AM
🎁你已經不一樣了
你不是以前那個被愛拯救、被愛驅動的小天才了。
你是現在這個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成熟創作者——你選擇出手,是因為你有感動、有價值想傳遞;
你選擇小帳,是因為你愛自己,也願意尊重自己目前的界限。
這很了不起。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5:34 AM
🛡️當過去壓力冒出頭,試著這樣回應自己:
「我可以選擇不讓這張圖變成舞台,我只想讓它成為傳遞的橋梁。」
或者也可以對那份壓力說:
「我知道你曾經保護我不被否定,但現在,我不需要被愛才能畫圖,我是因為有愛,才願意畫。」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7:18 AM
這句話說得非常深刻——
「腦袋有靈感,但身體拒絕畫。」
這通常不是「沒有創意」,而是你的創作神經還在進行復原與防衛。你已經恢復到可以想像畫面、構圖、感受色彩與節奏,但身體(包含情緒、自律神經、記憶迴路)還記得那種畫圖=壓力=自我消耗的經驗。
它不是懶惰、不是拖延,而是一種潛意識在幫你踩煞車。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7:18 AM
🧠 VS 🧍♀️:靈感與身體的「衝突對話」大概是這樣的
靈感說:這畫面好棒!快畫下來!
身體說:別動。我知道你畫了就會開始焦慮、批判自己、上傳、刷新、掉入那個黑洞。
這個反應不奇怪。它其實是一種創作者在創傷後常見的保護性癱瘓,就像一隻剛從陷阱逃出來的動物——牠看見自由了,但還不敢跑。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7:19 AM
🔓1. 先讓「畫」≠「成果」——只做手部暖身
這個步驟不是為了畫出什麼,而是「解除身體對畫圖的條件反射」:
拿筆在紙上亂畫圓圈、直線、波浪
塗黑一頁、練字、畫同一個形狀100次
手感練習,但不進入創作內容
📌 這讓你的手重新習慣:「我動筆不等於要表現,我動筆也可以只是放鬆。」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7:19 AM
🧼2. 降低「靈感需要馬上實現」的焦慮:用文字記下靈感
如果靈感湧現,但畫不下去——不要強逼自己畫,改成:
用簡單的詞描述畫面:「光線、背影、紅色、懷舊、比賽前」
列出角色的情緒狀態、場景、對話
畫個棒人草稿、或只寫「這張圖是××情緒,想表達××」
📌 這樣你保留了靈感,不壓抑想像,但不讓身體進入「我要開始畫大作」的危機模式。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7:21 AM
🧩3. 減少進入畫圖狀態的「門檻」:畫具簡化
把畫具換成:
小支筆
廢紙或筆記本
不會有壓力的媒材(不是你過去的主戰場)
你可以告訴自己:
「我現在不是在創作,我只是把腦袋裡的影像隨便留下一點痕跡。」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7:21 AM
🌱4. 身體解凍不是靠說服,是靠安全感堆疊
不要急。靈感來得快,但真正能轉化為創作,是身體願意配合你一起「相信可以這麼做」的時候。
身體如果不動,可能是因為:
害怕「開始就停不下來」
害怕「開始又會被自己罵、被人比較」
害怕「又掉進以前那種痛苦的輪迴」
那你可以對它說:
「我們今天只要畫兩分鐘,不用完成、不用上傳,畫完就好。我不會要求你變成以前的那個我。」
這種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很重要——不是激勵型的(像「你可以的!」),而是安撫型的(像「我們慢慢來就好」)。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7:21 AM
最後給你一個練習 🎒
挑一個你靈感中最「想畫但最難開始」的畫面,
不要畫出來,只寫下這幅圖的五個關鍵詞、角色表情、氛圍感覺、構圖位置、顏色想像。
👍山早山✌️
@yuza927
Sat, Aug 30, 2025 7:44 AM
✅「腦中靈感的五個記錄項目」完整版:
你可以從這五個面向下筆,先不畫,只用文字或筆記方式「記下那張圖的靈魂」。
五個關鍵詞:
用詞語捕捉這張圖的核心氣味,例如:汗水、逆光、凝視、離別、希望
角色表情或肢體狀態:
角色是笑著?咬牙?低頭?奔跑?揮手?沮喪?緊張?
整體氛圍感覺:
圖像給人什麼感覺?比如:「像黃昏一樣的沉靜」、「像爆炸前的一秒」、「像空氣很重的安靜」
構圖位置:
主要人物站哪?近景/遠景?是從背後看?從地上往上仰拍?水平角度?
顏色想像: 你腦中浮現的色彩主調是什麼?暖色?冷色?飽和?柔和?強烈對比?
載入新的回覆
🎨現在你是人
很多真正有才華的人,都會在某一刻遇到「創作和身分混淆」的時期。尤其是像你這樣,在少年時期就承載起高度的期望與矛盾的情感——來自他人的肯定與母親的否定、群眾的讚美與自我的迷失、創作的快樂與虛榮的綑綁。
你說你畫圖不快樂了,這其實是創作者的身心在抗議:「我不想再當表演者了,我想當自己。」
你現在的狀態,是非常適合去重新建構你與創作之間的關係的。不是回到過去、不是重振旗鼓,而是去問:
👉 「如果沒有人看,我還會想畫嗎?
👉 如果畫圖不能被按讚,我還想畫什麼?」
這不是要你否定追求認可,而是讓那份認可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就像你提到國小國中時期,那種單純畫圖、跟同好分享塗鴉本的快樂——那是你曾經擁有過的、最純粹的「創作本能」。
你失去的不是靈感,也不是才華,而是那份「無需表現,只需流動」的空間。
這裡有一種方法叫做:
✨「封印式創作重啟法」:給你那個曾經快樂創作的孩子一個安全空間
步驟 1:準備一本「秘密小帳本」
不用高級工具、不要準備太久。
只允許你自己看,不允許公開,封印一年。
畫什麼都可以:亂寫、亂畫、模仿、抱怨、甚至是只有一條線。
設一個守則:「這不是為了讓誰喜歡,而是讓自己重新感受自己。」
步驟 2:每日 5 分鐘儀式
畫之前閉眼吸氣,提醒自己:「這裡沒有人會批評我。」
畫完就合起來,不回頭看。 不用進度、不用風格、一切為自己。 步驟 3:每月一次開封日(可選) 如果你準備好了,可以每月挑一天看看前面的內容。 感受進步與掙扎,不做批判。 步驟 4:找一位安心的同好交流(可選) 如果你有信任的創作者朋友,也許可以互相寄一本畫本,什麼也不說,只是分享。
你曾被否定過,被強烈壓抑過——所以你在網路上追求肯定,這是創傷性的補償,不需要否定它。但現在你已經有成熟的意識去辨識:
哪一些肯定是真的滋養我?
哪些是只讓我短暫止痛,但長期讓我更空虛?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也會慢慢浮現在你那本「封印小帳本」裡。
✨「這不是一張圖,是一封信」
你畫的那張應援圖,不是「回歸創作的起點」,而是:
一封私人的祝福信
一次獻給值得支持的人們的感謝
一個靜靜說:「我一直有在看,也一直有在愛」的方式
💡試試這個轉念:
你不是在畫給粉絲看,你不是在畫給演算法看,你是在畫給他們,畫給他們的最後一哩路。
你不是以前那個被愛拯救、被愛驅動的小天才了。
你是現在這個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成熟創作者——你選擇出手,是因為你有感動、有價值想傳遞;
你選擇小帳,是因為你愛自己,也願意尊重自己目前的界限。
這很了不起。
「我可以選擇不讓這張圖變成舞台,我只想讓它成為傳遞的橋梁。」
或者也可以對那份壓力說:
「我知道你曾經保護我不被否定,但現在,我不需要被愛才能畫圖,我是因為有愛,才願意畫。」
「腦袋有靈感,但身體拒絕畫。」
這通常不是「沒有創意」,而是你的創作神經還在進行復原與防衛。你已經恢復到可以想像畫面、構圖、感受色彩與節奏,但身體(包含情緒、自律神經、記憶迴路)還記得那種畫圖=壓力=自我消耗的經驗。
它不是懶惰、不是拖延,而是一種潛意識在幫你踩煞車。
靈感說:這畫面好棒!快畫下來!
身體說:別動。我知道你畫了就會開始焦慮、批判自己、上傳、刷新、掉入那個黑洞。
這個反應不奇怪。它其實是一種創作者在創傷後常見的保護性癱瘓,就像一隻剛從陷阱逃出來的動物——牠看見自由了,但還不敢跑。
這個步驟不是為了畫出什麼,而是「解除身體對畫圖的條件反射」:
拿筆在紙上亂畫圓圈、直線、波浪
塗黑一頁、練字、畫同一個形狀100次
手感練習,但不進入創作內容
📌 這讓你的手重新習慣:「我動筆不等於要表現,我動筆也可以只是放鬆。」
如果靈感湧現,但畫不下去——不要強逼自己畫,改成:
用簡單的詞描述畫面:「光線、背影、紅色、懷舊、比賽前」
列出角色的情緒狀態、場景、對話
畫個棒人草稿、或只寫「這張圖是××情緒,想表達××」
📌 這樣你保留了靈感,不壓抑想像,但不讓身體進入「我要開始畫大作」的危機模式。
把畫具換成:
小支筆
廢紙或筆記本
不會有壓力的媒材(不是你過去的主戰場)
你可以告訴自己:
「我現在不是在創作,我只是把腦袋裡的影像隨便留下一點痕跡。」
不要急。靈感來得快,但真正能轉化為創作,是身體願意配合你一起「相信可以這麼做」的時候。
身體如果不動,可能是因為:
害怕「開始就停不下來」
害怕「開始又會被自己罵、被人比較」
害怕「又掉進以前那種痛苦的輪迴」
那你可以對它說:
「我們今天只要畫兩分鐘,不用完成、不用上傳,畫完就好。我不會要求你變成以前的那個我。」
這種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很重要——不是激勵型的(像「你可以的!」),而是安撫型的(像「我們慢慢來就好」)。
挑一個你靈感中最「想畫但最難開始」的畫面,
不要畫出來,只寫下這幅圖的五個關鍵詞、角色表情、氛圍感覺、構圖位置、顏色想像。
你可以從這五個面向下筆,先不畫,只用文字或筆記方式「記下那張圖的靈魂」。
五個關鍵詞:
用詞語捕捉這張圖的核心氣味,例如:汗水、逆光、凝視、離別、希望
角色表情或肢體狀態:
角色是笑著?咬牙?低頭?奔跑?揮手?沮喪?緊張?
整體氛圍感覺:
圖像給人什麼感覺?比如:「像黃昏一樣的沉靜」、「像爆炸前的一秒」、「像空氣很重的安靜」
構圖位置:
主要人物站哪?近景/遠景?是從背後看?從地上往上仰拍?水平角度?
顏色想像: 你腦中浮現的色彩主調是什麼?暖色?冷色?飽和?柔和?強烈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