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北市公館圓環拆除2階段施工 預計11月下旬完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北市公館圓環9/13凌晨起移除 預計11月下旬完工 | 生活 | 中央社 CNA

北市將移除公館圓環、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 議員批草率決策 | 生活 | 中央社 CNA

[轉噗]
@Nomisas - "miaopoyatw:為什麼贊成填地下道的帳號,很多都是這種剛辦不久的帳號重複中...

北市公館圓環9/13移除 民團:應先改造標線標誌 | 生活 | 中央社 CNA

「台北市政府預定9月13日分2階段開拆公館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11月下旬完工。議員認為,市府無預警就對外宣布相關時程,非常不尊重民意,過程非常草率。

回顧北市府規劃拆除公館圓環時程,台北市長蔣萬安先在3月25日拍板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回復正交路口,計畫6月28日動工。因各界質疑不斷,台北市議會交通委員會6月16日決議暫緩動工。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在7月底辦說明會,社會民主黨北市議員苗博雅當時要求先試辦調整標線及號誌,但交工處當時僅稱會把市民意見帶回討論。

交通局上午宣布公館圓環9月13日凌晨動工,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則規劃工程分2階段,第1階段封填公車專用地下道工期約44天、第2階段拆除圓環地上設施工期約21天,合計共65天,預計11月下旬完工。

苗博雅下午在台北市議會內接受聯訪說,市府拆除公館圓環提出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決策,非常不科學,且嚴重違背民意,此案當時就獲議會跨黨派支持,要求市府在未取得地方民意共識前,不可貿然施工。

苗博雅表示,市府對外宣布拆除公館圓環時程太過草率,從數據來看,填平地下道將導致公車需在交鋒時刻跟汽機車共同行駛在路面,恐帶來交通衝擊。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苗博雅說,市府在2021年就提出評估,拆除公館圓環採填平地下道的方式是交通配置方案內表現最差,當時市府未採此方案,現任市府在去年10月委託外部單位研究,結論顯示若採填平地下道,交通現況可能變差。

苗博雅說,今年8月邀北市交工處與民團現地會勘,民團提出可先劃設標線因應供市府參考,交工處稱2週回覆,但市府卻在今天突襲式且未跟議會及民團溝通下,就直接對外宣布要拆除圓環並填平地下道。

苗博雅表示,市府做法讓民團錯愕,更懷疑此決策是違背科學及理性,認為太過急就章要拆公館圓環。苗在接受聯訪時,正巧遇見台灣民眾黨台北市議員張志豪現身。

張志豪接受聯訪說,市府無預警向外界告知拆除公館圓環時程,並規劃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此案先前已開說明會討論,市府今天提出時程是在未通知議員及市民的情況下所做草率決定,根本不尊重民意。」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公館圓環確定拆除!交通團體怒批不尊重交通專業 預告明向北市府抗議 | 聯合新聞網

「台北市公館圓環預計9月13日起移除,改為正交路口。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今天表示,現行圓環設計仍有改善空間,應嘗試以成本較低的標線標誌改造。並預告明天將向北市府表達抗議。

台北市交通局今天召開記者會宣布,『羅斯福路與基隆路口交通安全改善工程』9月13日凌晨動工,施工期65天,預計11月下旬完工,預估有減少6成事故的潛力。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發聲明表示,自台北市政府在今年3月提出將公館圓環改為正交路口起,聯盟在多次市府的會議及會勘中不斷表明,現行的圓環設計仍有改善空間,無論是各路口的行人空間改善或是汽機車行車動線問題,應嘗試以成本較低的標線標誌改造使其成為進步的現代圓環,並以改善後的現代圓環重新做車流評估,以免填平公車道將犧牲弱勢用路人和學生權益。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指出,也與各個交通團體共同討論並提出現行改善調整方案,圖面也提供北市府作為設計參考,但北市府今天上午一場臨時記者會,批評民團提出的方案改善效果有限,甚至以『劃設導引線對交通安全改善無用』而不予參考的說法,令聯盟無法認同。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表示,良好的道路設計可使車流動向正常,減少車流複雜交織以降低擦撞,行人在路側或路外人行道上的風險也隨之降低,而北市府提出的正交方案確實能有效提升行人通行空間。

不過,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認為,交通工程要宏觀看待整體的道路設計,而非單一項目,劃車道的導引線竟會被北市府說『導引線未有預期效果』,因為越界嚴重。現今北市府只願在『出環』時劃設導引線,不願在『入環』時增設導引線,一開始用路人就不知如何選擇車道,到了出環時才發現選擇的車道錯誤,只能『硬切』出去。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預告,明天將向北市府表達抗議的聲音,傳達標線標誌與各式導引線並非對交通毫無用處。」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9/16

拆公館圓環改正交路口後 苗博雅:落實左轉車、行人分流 - 自由電子報影音頻道

「台北市公館圓環拆除並封填公車專用地下道已成定局,反對填地下道的社會民主黨議員苗博雅表示,接下來要思考未來怎麼樣協助交通得到提升,除了在號誌的週期上要能有效地紓解車流,更要確實做到左轉車跟行人分流,不要再發生愛國東路左轉公車撞死醫師周佳正的悲劇。」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