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Laven
加上去的樣子:
https://images.plurk.com/6b2yGg0SMpYTNnzhga0LAZ.jpg
恐龍黑頭山雀們實際的使用情況:
https://images.plurk.com/eEAgV8I06fQe6fLTNOYrd.jpg
Laven
在舊家時社區很多樹,不在餵鳥器上進食的鳥類,如黑頭山雀、白胸鳾和紅胸鳾等,飛來餵鳥器取了種子後,會飛到旁邊的樹上進食或藏食物。後來社區的樹木被大砍一波,陽臺上的來客量顯著減少,我於是把斷落在草地上的樹枝拿幾枝回來綁在陽臺上,這樣牠們取了食物以後不必飛那麼遠就可以進食。
Laven
新家的陽臺外不遠處就有樹林,而且算茂密的,但社區邊緣的休憩區依然有許多斷落的樹枝。我於是按照過去的經驗,裝了幾枝在陽臺上。本來有點擔心這是白費工夫,但是鳥兒們除了第一二天遠遠觀望,接下來就用得很熟練了,尤其是黑頭山雀。
Laven
鳥類有所謂的「啄序」。這個詞本來是學者們觀察雞群發現的,雞群內部經過爭鬥後,產生階級高低之分,上位者在群體內享有進食甚至交配的優先權以及更好的休息區、築巢點,而下位者一旦反抗或不遵守規則就會被上位者啄擊懲罰。後來的鳥類學家們發現,啄序並不是只有雞群才有,而是常見於聚居鳥群甚至是社會性生物的現象。
Laven
《索羅門王的指環》裡作者在觀察穴烏的篇章也有提過類似的情形。每一隻公的穴烏在群體裡都有自己的層級,而且群體中的所有穴烏都清楚彼此的排序高低,這個情況在巢內還有離巢後聚居時就會形成。通常公穴烏地位比母穴烏要高,不過配對後,母穴烏的地位就會提升到和牠的配偶一致。地位高的穴烏可以優先進食、選擇配偶和築巢點,如果一隻穴烏正在進食,這時來了另外一隻地位比牠更高的穴烏,牠就只能退到一邊甚至飛走,不然鐵定挨啄。
Laven
仔細想想,鳥類還在巢裡的時候,其實隱隱就有了地位高低的分別。大多數鳥類,在繁殖期都是一天只產一顆蛋,雛鳥自然也是陸續孵化,越早孵化的鳥被餵食的天數多,自然也越強健,並且更有機會爭取被餵食的機會。這是在巢裡就開始的競爭,和同一窩手足搶奪資源。萬一遇到疾病或食物短缺,巢裡越強壯的雛鳥存活的機率也會越高。鳥類離巢以後,在同一地點活動的話,也會和同一個群體甚至其他鳥類之間建立啄序,這時除了靠體魄強健,可能又牽涉體型大小、性格是否兇悍了。
Laven
已成年的黑頭山雀通常會把餵鳥器上的種子帶去樹上進食或儲藏,今年出生的黑頭山雀還不太懂人間險惡,會在餵鳥器上進食。我常觀察到,有時一隻黑頭山雀在餵鳥器上吃飯,另一隻也飛來了,卻會待在欄杆或另一個餵鳥器上不敢飛過去,要等到餵鳥器上那隻飛走了牠才敢上前;有時則是一隻山雀朝餵鳥器飛來,餵鳥器上那隻不等牠飛到就立刻飛走了。很偶爾才會有兩隻同時都要上餵鳥器然後吵架、互相撲打的情況。這應該就是黑頭山雀群裡的啄序了。
Laven
因為不遠處就有樹林,本來擔心加掛樹枝是多此一舉,但是實際上樹枝的確派上了用場。地位較低的黑頭山雀可以就近排隊等待,也有山雀乾脆直接在樹枝上進食。現在是夏末,樹枝能幫山雀節省的能量似乎微乎其微,或許到了酷寒的冬天,樹枝的存在就會是很大的幫助了。開心,山雀真的豪可愛,我決定要再去複習一下萊絲莉的影片:
Winter Chickadees
Laven
發現了沒有尾羽的山雀......這是正常的山雀:
https://images.plurk.com/32k17pL192K0qCkWiRWQWm.jpg
然後這是沒有尾羽的山雀:
https://images.plurk.com/4KWHVNWJ0A5YVXw0WLllpI.jpg
Laven
正常的山雀有長長尾巴,這隻山雀卻明顯沒有,牠尾部那兩小搓其實是翅膀收闔後的初級飛羽。本來很擔心這是先天缺陷,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不是。原來山雀在被襲擊時,有可能會脫落尾羽以逃生,新的尾羽則需要幾週長成。看來這陣子會常常看到牠沒尾巴的樣子了,但這無法幫助我辨識,因為陽臺上出沒的沒有尾羽的山雀好像不只一隻。或許這一帶對山雀來說其實滿危險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