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關於納粹,書籍太難啃的話,滿推薦伍碧雯老師的一些影片,伍教授本身就是研究納粹德國的專家。
伍碧雯老師談 猶太人的大離散與歐洲反猶史
伍碧雯老師 談 猶太人分散在歐洲與各民族的融合狀況
伍碧雯老師談 納粹德國官方的種族主義
Scientia
電影方面,我感受比較微妙,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我個人是認為沒有什麼看的價值。美麗人生 辛德勒的名單 為愛朗讀 兔嘲男孩 是值得一看的,但老實說這幾部電影對於納粹的可怕之處呈現大概不到1/10吧。我很久之前看過紀錄片(忘記片名了),重點是那個紀錄片我根本看不完,看了一部分後就嚴重身心不適....電影說真的都不太有摸到納粹有多殘酷的邊邊。但如果上面的電影都沒看過的話,是比較建議先看辛德勒的名單,雖然這是所有電影中最沈重的一部....
Scientia
我們應該對納粹的言論零容忍,固然是因為納粹暴行的可怕,也是因為1. 納粹就是靠民主上台的 2. 愛國主義極端化後,人民情緒被煽動起來就很容易往納粹這種路線靠攏
Scientia
也就是說,民主社會中,我們可能會以為自己離納粹還很遙遠,但其實很可能一步踏錯,就步步錯了
Scientia
不論是之前國民黨青年軍,還是這次反共網紅八炯,都可以看到一個批評的聲音是說,台灣人缺乏國際觀,是因為對世界史的理解不夠深,才會整天把納粹掛在嘴邊上。
Scientia
我自己對於這個批評,大概是認同一半而已。認同的部分是,確實很多人對於納粹的認識很淺,而這種淺薄的認知,會以為納粹離我們很遠,殊不知納粹是可以靠著民主制度與煽動人民情緒就推翻原來體制的,所以更要戒慎恐懼。
Scientia
所以某方面來說,加強歷史教育確實有益處。
Scientia
而不完全認同的部分則是:拜託,在台灣有唸過國中應該都知道集中營屠殺了多少猶太人吧!還可以把納粹掛嘴邊的人根本就是智障啊!反正不是蠢就是壞吧!
Scientia
所以更該問的是,為什麼大家明明知道納粹做過什麼,卻還是這樣漫不在乎?這部分可能就不是歷史教育的問題了。就像學校教育都是會教男女平等,但總是會有人講出很性別歧視的話一樣。因為這些人就是不在乎,他們為什麼這樣不在乎呢?因為離我很遠,不關我的事。
Scientia
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一個發生在國外,上個世紀的歷史事件而已,所以就缺乏共情能力吧。這是他者的悲劇,而不是一件全人類共同的慘案。
Scientia
所以都推給歷史教育,我覺得不完全足夠,知道發生了什麼還不夠,我們的社會還要能夠培養大家有同理與共情的能力,人文素養不光在於知識,也在於人文關懷。
Scientia
然後關於這次的事件,我自己是認為大家可以少看這些網紅的影片了。台派想要多認識台灣歷史,可以看看周婉瑤老師的書籍(老師也有出比較大眾化,適合青少年跟普羅大眾閱讀的台灣史書籍),想看看民族主義論述,則是可以閱讀吳叡人的作品。想理解共產黨,則是可以閱讀荷蘭學者馮客的三部曲(解放的悲劇 毛澤東的大饑荒 文化大革命),會推薦馮客主要在於他的書籍算是非常好入口的,不會太枯燥,筆法讀起來像小說,對大眾最友善,看完也會對中共有更深入的理解。
Scientia
周老師的少年台灣史,很適合大眾閱讀的。
少年臺灣史 二○一九年增訂版
Scientia
最後最後,如果上面的言論還是無法說服你,那我只能說俄國入侵烏克蘭的一個理由就是烏克蘭納粹化。所以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無論那些失言的人政治立場如何,納粹言論帶給台灣的風險絕對都是一樣可怕的。
Shin_K.T
我有點好奇在台灣學術界將納粹德國放在與啟蒙幾乎同時發生的殖民脈絡下去看的觀點是不是很少見...?
Scientia
Shin_K.T : 我覺得你誤會伍碧雯老師的意思了,他沒有說納粹德國跟啟蒙“同時發生”,你這個講法很奇怪,啟蒙運動是18世紀,納粹德國是20世紀的事情了,不可能同時發生。老師講的是反猶歷史,在理解納粹德國之前,要先理解反猶的歷史。老師整體的脈絡是,反猶情緒很早就有了,啟蒙運動的平等思想帶給猶太人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卻激起社會上的反彈,導致反猶現象增加,你直接把啟蒙運動跟納粹德國放在一起,有誤讀的疑慮。
Scientia
這比較是逐漸累進演變的過程:宗教文化上的反猶情緒 -> 啟蒙運動的平等觀念被拿破崙傳播,帶給猶太人更平等的法律地位卻引起社會反彈,反猶情緒變更嚴重了 -> 科學觀點加入,不再是宗教經濟上的反猶,而是把猶太人當作是一個種族,直接從生物觀點上歧視。上面的因子是後來造成納粹德國出現且大規模迫害猶太人的溫床。(邪惡是這麼容易培育出來,所以才更要對各類歧視與納粹言論零容忍)
Scientia
然後我不是德國史專業,台灣學術界研究納粹德國的人非常少,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很難回答。不過我認為這個觀點在整個學術界內應該不算少見,儘管其他研究歐洲史的老師可能不會講這麼細,但其他老師在其他歐美研究相關的課堂上,講的大脈絡都滿相似的,所以我覺得不是什麼罕見的論點,更像是一種普遍認知。
Shin_K.T
不是,我的意思是"納粹是歐洲殖民以最極端的形式回到本土"這個解讀在台灣是不是很少見,提到啟蒙是因為啟蒙不只跟殖民同時發生,啟蒙可以說是為殖民背書,納粹用在猶太人身上的手段在世界各地其他殖民地都已經被歐洲列強做過一遍了,從宗教語言轉化成科學語言種族化、壓迫某個族群在chatal slavery的發展裡就能看到,還有可能是片長不夠所以老師沒辦法詳細說明,談到優生學英美德學界觀點差異時,英國我不清楚,美國各州不是從1910年左右就在推強制絕育法案了嗎
Shin_K.T
老師的說法讓人有種從啟蒙到近現代一切都在正軌上直到納粹德國這個"特例"出現的錯覺,當然從歐洲視角來說的確都在正軌上,對當時的歐洲猶太人來說也是,如果他們有意識到此前歐洲在世界各地都在幹嘛而不是被拿破崙法典裡的啟蒙式"平等"蒙蔽,作為歐洲最長時間被仇恨的族群就會知道要跑了
Scientia
呃....我完全不覺得老師有那個意思,所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跟我的解讀會落差到這麼大。我對於老師講法的理解從來都不是一直在正軌上直到納粹德國出現後才歪掉的,更像是每一個步驟都只要有點不對勁,最後就釀成了大禍,種子只要在適當的環境中就會萌芽,所有情況都有脈絡可循。
Scientia
"納粹是歐洲殖民以最極端的形式回到本土",這看起來是你自己的推論,由於我真的不是相關專家,所以我也不敢亂給武斷的答案。
Scientia
但我能夠說的是,學者應該不會給出一個非常單一要素/直接因果的簡單解釋,這個說法會變成給人有一種,歐洲不搞殖民,就絕對不會有納粹出現的感覺 (或許你沒那個意思,但學術界用字遣詞會更謹慎),但事實上反猶 生物學研究 種族主義 每個不利因子 或是某個要素走偏了都有可能造成這種後果。
Chris@2025
謝謝分享 一邊磨刀一邊聽完了YouTube
Scientia
我認為學界如果將殖民跟納粹做連結,是滿有可能的,因為殖民背後本來就有一套種族主義思維,確實有可能推波助瀾,但不太可能視為單一要素,把殖民跟納粹作為直接的單一因果關係。
Scientia
有影響跟直接因果還是有差異,如果你要談殖民,那你也是繞不開帝國主義 種族主義跟國族思想的,講到這些又繞不開科學革命 啟蒙運動 浪漫主義。
Scientia
Chris@2025 : 老師講的超好聽吧!!
Chris@2025
娓娓道來,感謝老師
Shin_K.T
我同意,當然不會是單一因果關係,但把納粹放在歐洲過去幾百年的殖民脈絡下一起看能理解的更完整,尤其是在現在台灣出現同一群人一邊跟美國以色列貼貼一邊舉起那納粹大旗這種只看表面似乎很矛盾的狀況
Chris@2025
不過聽到她說啟蒙運動給了猶太人更平等的法律地位,後來造成社會反彈情緒更嚴重

真的會讓人想到現代的女性爭取權益或是LGBTQ爭取權益,結果現在世界上保守極右的聲音越來越不加掩飾
Shin_K.T
只能說千萬不要因為一個殘暴的體制給了你加入一起踩別人一腳的機會就覺得自己解放了
Scientia
台灣德國史的教授沒那麼多(相較於中國史 台灣史 英國史來說)我知道的就伍碧雯 陳致宏 花亦芬這幾位,而花亦芬老師的研究偏藝術史(不過花老師也有涉獵轉型正義相關議題),所以這類研究在台灣可能要找中文論述,而且是有深度又夠大眾化的論述真的會有點困難吧,伍碧雯老師的影片已經是我目前所知最親民的知識來源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