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01 PM
Sun, Aug 10, 2025 6:20 PM
28
1
記錄
展覽
莫名其妙過了每天都在看展的一週,感謝友人對我龜速看展的包容🙏
朋友都已經是慢慢看展的人了,但他們看兩小時我可以看三小時。
下收紀錄: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在光中遇見你」
故宮「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文鼎留聲博物館
仰角舶物
司法博物館(台南)
台南生活美學館「南臺灣工藝大展」
故宮南院「江戶浮世(繪)之美」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01 PM
北部展覽: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09 PM
Sun, Aug 10, 2025 3:13 PM
富邦美術館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
喜歡展場的音樂,很有氣氛,展間的設計也算有小巧思,有個展間的左側是巴比松派、右側是印象派,細看可以感受到兩個畫派對於細節的追求差異。我也喜歡美國印象派、色調主義等知識點,可惜的是,有點看不出來美國畫家「具體」如何把印象派給在地化。
整體來說,我覺得算是很精緻的展,畫作共51幅,整體品質都很好,但畫家可能知名度不高,我記得有衝著莫內而來的人覺得很失望只有一幅睡蓮而已。
展場的特色是畫作旁不會懸掛名稱牌子,而是給一張標滿作品名的展間平面圖,但我覺得先撇開先入為主的印象看畫作也不錯👍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13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18 PM
Sun, Aug 10, 2025 3:23 PM
故宮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羅伯特·雷曼收藏」
人很多!超多!與其衝早上,我反而會建議晚一點進場,趁著閉館散場前人少再逛第二圈會比較悠閒。這個展的優點是多數畫家名氣都很高,缺點是畫作的品質,與其說是良莠不齊,不如說是,會展出「當年繪製而成時,就已經是名作」的作品,也有大師成名後,習作或塗鴉也被裝裱而成的作品,基本上看畫框的華麗度,可以推斷出是前者還後者。後者也不是說不好,但真的就是作品的完成度落差頗大,有時感受會很困惑。
然後我沒有租導覽,也不確定導覽品質,但建議可以把畫家的名字去搜尋,可以補充很多知識點。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21 PM
收一下筆記:
蘇珊·瓦拉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Édouard Vuillard - 非池中藝術網
瑪麗·卡薩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雷蒙多·馬德拉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抒情優雅的野獸派畫家 - 阿爾貝·馬爾凱-尹萍老師說說~畫|痞客邦
凱斯·凡·東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泰奧多爾·盧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亨利-埃德蒙·克羅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23 PM
保羅·塞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爾弗雷德·西斯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羅·席涅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米耶·畢沙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莫里斯·德·烏拉曼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Édouard Vuillard - 非池中藝術網
貝絲·莫莉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27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34 PM
富邦美術館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
其實本來沒有規劃要去,但因為我把傘忘在富邦,回去拿時順便看展。
展本身很短,偏向是體驗實感大過細細端詳,因為主要是展出「立體光」概念,所以更重視「必須要到現場才能體驗」的感受。然後因為我是一個人去,所以只能用眼睛看,但現場蠻多把這展覽當成「拍攝空間」的組合,平時我是小反感這個做法的,但這個展意外接受都很高,因為真的是很講究互動性質。
啊,但很多展覽的玄機,好比同一空間兩柱立體光的互動概念,建議要聽/看導覽才能get 到,有個用立體光緩慢在對面牆上畫圓的設計,真的太緩慢了完全沒注意到。
還有重複入場的手章是透明的,要用雷射筆照才看得到也很酷!
對了,沒辦法待很久的原因在於,跟藝術家配合的音樂家,其音樂偏向吵雜(雷電、車聲),不是那場可以靜靜發呆沉思的空間。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36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3:56 PM
南部展覽: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04 PM
文鼎留聲博物館
感謝噗友推薦,真的是很讚的展欸!將留聲產業解釋的很詳細,感受到商業市場是發明進步的推力,從滾筒留聲到圓盤留聲,可以感受到產業更新汰換商品+品牌競爭,以及再次意識到愛迪生真的是商人!
看到留聲機還成為函授工具,說故事機,覺得還在試探市場的發揮好有趣。又,早期留聲技術不足,歌手或演奏家是要反覆演出彈奏,直到壓制複製技術提升,一方面很感嘆,又忍不住覺得那時期的唱盤會因為珍稀性價格哄抬很高吧!
啊,但我必須要抱怨,現場都有QR碼可以掃描,開啟語音導覽,但導覽內容跟說明牌「大部分相同,但又不時塞一兩個說明牌沒有的知識點」,害得我後來好猶豫要不要點喔(但還是乖乖點擊然後網路流量爆掉)。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07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13 PM
仰角舶物(民權店)
很有趣的標本店,有收費100元的內部空間(可以折抵消費),嚴格來說空間不大,但營造的很精緻,美國野牛、德氏巨羚、長頸鹿真的超巨大!我覺得標本的特色就是可以體驗那個「尺寸」。音樂很迷幻,也增加了氣氛。
Instagra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17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24 PM
Sun, Aug 10, 2025 4:24 PM
司法博物館
本來要去台南美術館二館,結果被對面的司法博給攔截了。排了貓道(建築物上方的維修通道),據說原來只有30還是60公分寬,現在拓寬成120公分。
逛了兩個特展——《「權利」,你哪位?憲法解釋及判決背後的小故事》特展,以及「日治時期臺南地方法院院長特展」。前者看了一些案例覺得好難過,好比早期婚姻「妻子要跟丈夫住」,有些丈夫會登報要求逃妻回來作為日後官司訴訟的證據。後者則是那時法院制超複雜一直在改,也覺得可以更詳細述說其任內遇到的「大事件」。
還有因為待太久,被太多志工認得,還被拉來拉去告知一些建築物小知識,好比法官專用通道的動線,以及庫房的通風口設計(一上一下空心夾層,方便散熱的空心夾層)。以及有些窗戶玻璃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所以看到比較不透明、波光粼粼的,就是老玻璃。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26 PM
然後司法博的紀念品是這次去台南最燒的,我一度現金不足,加上因為不能刷卡,所以變成櫃檯人員非常Nice 地選一個最低價的徽章送給我,說是「這是為了我們支付方式不夠多元讓你沒辦法盡情大買的歉意」,嗚嗚好感人!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30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33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35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38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45 PM
台南生活美學館
「南臺灣工藝大展─生活。美學。工藝」
感謝朋友大力推薦!話說這次也是我第一次嘗試這種,各自出發、各自住宿,就連白天也是各逛各的,只有晚上約出來一起聊天喝酒的模式,很自由很chill ,讚讚!
這個展就是個,我們三個人同一天白天各自去逛,然後都巧妙錯開,完全沒有遇到的神奇結果!
我本來進去時還想說大概一小時就結束,但事實上我太低估自己了,最後待了三小時!
然後台南是真的很愛掃QR碼播語音導覽的模式嗎?其實介紹地很詳細,但介紹人的口條,就,挺一般人的,贅詞沒有被剪掉,可能我太習慣一些專門請配音員唸導覽說明,一時間不適應,但內容非常充實,也是我時間小偷的緣由。而且展覽中,作品作者中「人間國寶」的密度過高了啦!作品的精細度(特別是那個木雕)也是放在故宮也很正常的地步,我蠻喜歡策展人的概念: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4:57 PM
Sun, Aug 10, 2025 4:57 PM
在西洋美術中,大家所熟悉的文藝復興三傑,都是受到各種宗教委託,但在台灣的宗教範圍內,卻沒有把這些宗教相關的藝術產出者視為「藝術家」,他們往往只是畫匠、工匠,其手藝不被當成一回事。
導覽中也有放一本書,是廟宇繪畫的陳秋山,其老師是知名的膠彩畫家林玉山,一度很可惜這位學生無法在畫壇深造,迫於生計而必須廟宇繪畫。也可以見到藝術中位階排序。
導覽時,我也常常感受到自己對於很多概念的不熟悉,像是繪畫中「唐山派」與「台南派」的差異,交趾與剪黏的不同,還有第一次知道「磚雕」、「皮雕」,覺得好訝異!
可惜的是導覽DM稍嫌簡略,平面圖也跟現場有出入,我一度以為某位藝術家跟作品不見了,結果後來發現是原訂放三樓,後來移到二樓,但DM沒改掉。語音導覽也跟現場空間設置沒有連貫,有把石雕磚雕跟泥塑一起講,但分別位於二三樓(😅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00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02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04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05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06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07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16 PM
Sun, Aug 10, 2025 5:31 PM
故宮南院
「江戶浮世之美」
老實說有些可惜,人太多了,小孩子跑來跑去,還有不確定到底是正式導覽員,還是好為人師的旅客,一直被卡住。空間偏黑,老實說對眼睛很折磨。
有借導覽機,但我覺得介紹地太少,還有看板或語音與現場內容衝突的問題。像是,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看板說是這次展覽完整展出「永保堂版」跟「隸書版」,但現場明明只有「永保堂版」,感覺是輪流抽換(這次展品會抽換,所以不同時期看到的不一樣),但說明文字寫得很像同時展出。
還有葛飾北齋的《東海道五十三次》,說明文字、語音導覽,也跟展品實際翻閱的圖樣對不上。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29 PM
Sun, Aug 10, 2025 5:32 PM
如果不是剛好有聽到專題講座,不然覺得可惜了這次的展品。
啊,但馬教授的演講真的很棒很充實!雖然是誤打誤撞聽到,但真的把價值給補齊了。
8/10江戶浮世之美專題講座 : 浮世繪的特質與變貌/馬孟晶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37 PM
演講從歷史觀點著眼,提到東西方藝術的交流,浮世繪作為大量印刷產製的商品,方便流傳,影響了如西方梵谷的畫作,如:《唐基老爹》背景中大量放置浮世繪圖樣。而西方的透視法,也啟發了浮世繪的「浮繪」構圖,乃至後期如小林清親「光線畫」,也都可以看到西方的影子。
浮繪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林清親「現代化」的東京名所夜景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52 PM
我也喜歡她提及浮世繪作為一種「商品」,考驗商人的企劃力,以及繪師的執行能力,像是歌川國貞的《東海道五十三次之內》就是結合了風景繪+役者繪(人物畫)。還有提到高級客戶市場,專門賣給高級玩家的「摺物」,利用空摺在極小圖版上表現圖樣。因應「天保改革」的方案,明明是花魁圖,硬要說是良家婦女在插花。以及明治時代,銅版畫、石版畫的引入,讓繪畫成為某種時事傳遞的媒材(畫報),化學顏料的引入,也增添了不同的顏色使用。乃至小林清新的「先畫好再印」,1894年先畫好戰爭場景〈精銳我軍占領臺灣澎湖嶋之圖〉,等1895年日軍實際佔領澎湖後再印製,但問題是,當時不太可能夜間戰爭,畫作很美但非事實!只能說,浮世繪也會有「預先捏造」。
有圖有真相?-浮世繪裡的甲午戰爭新聞 - 歷史學柑仔店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5:55 PM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6:07 PM
補一下講座一開始的聽打記錄
(但後來手機快沒電就放棄了)
一、歷史與藝術
Ex:
1. 普魯士藍被引入,與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裡 》的出現。
2. 梵谷《唐基老爹》(1887)背景出現許多浮世繪圖樣,例如:溪齋英泉《雲龍打掛的花魁》,但梵谷很可能不是看到元件,而是《巴黎畫集》中黑白印刷及翻轉過。
也有出現三代豐國、歌川廣重的其他作品,有一些是照實(同顏色)繪畫,以此類推,顏色不同、翻轉過的,所參考的不是原件。
3. 梵谷《盛開的梅園》(1887),有臨摹歌川廣重《龜戶梅花鋪》成分,但文字(漢字)並非源自原圖,有拼貼過。浮世繪圖文並置手法也影響了梵谷的創作。
疑似影響後續《杏花盛開》(1890)的表現形式。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6:09 PM
Sun, Aug 10, 2025 6:10 PM
二、浮世繪特徵:
一稿多本,加快傳播。
日本當時浮世繪沒落,但在西方受歡迎(不貴、容易被拋售)。浮世繪的品質差異很大,有說法是會拿來當成包裝紙用(包瓷器),但現在還會留存的,大多數是品質畫功都有一定水準,不見得會被這樣粗暴對待。
確認是否為仿冒品的方式:
用木板紋確認是否為原件。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Sun, Aug 10, 2025 6:16 PM
三、版畫傳播力的例證
左側金古良畫李白的圖,疑似影響了右側月岡芳年的版畫,然後講座的主持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表示,她有在故宮的一個壺上面看過類似的圖樣。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Mon, Aug 11, 2025 2:42 PM
凌宗魁主講「森山松之助的作品與人生」(字幕版)
載入新的回覆
莫名其妙過了每天都在看展的一週,感謝友人對我龜速看展的包容🙏
朋友都已經是慢慢看展的人了,但他們看兩小時我可以看三小時。
下收紀錄: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在光中遇見你」
故宮「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文鼎留聲博物館
仰角舶物
司法博物館(台南)
台南生活美學館「南臺灣工藝大展」
故宮南院「江戶浮世(繪)之美」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
喜歡展場的音樂,很有氣氛,展間的設計也算有小巧思,有個展間的左側是巴比松派、右側是印象派,細看可以感受到兩個畫派對於細節的追求差異。我也喜歡美國印象派、色調主義等知識點,可惜的是,有點看不出來美國畫家「具體」如何把印象派給在地化。
整體來說,我覺得算是很精緻的展,畫作共51幅,整體品質都很好,但畫家可能知名度不高,我記得有衝著莫內而來的人覺得很失望只有一幅睡蓮而已。
展場的特色是畫作旁不會懸掛名稱牌子,而是給一張標滿作品名的展間平面圖,但我覺得先撇開先入為主的印象看畫作也不錯👍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羅伯特·雷曼收藏」
人很多!超多!與其衝早上,我反而會建議晚一點進場,趁著閉館散場前人少再逛第二圈會比較悠閒。這個展的優點是多數畫家名氣都很高,缺點是畫作的品質,與其說是良莠不齊,不如說是,會展出「當年繪製而成時,就已經是名作」的作品,也有大師成名後,習作或塗鴉也被裝裱而成的作品,基本上看畫框的華麗度,可以推斷出是前者還後者。後者也不是說不好,但真的就是作品的完成度落差頗大,有時感受會很困惑。
然後我沒有租導覽,也不確定導覽品質,但建議可以把畫家的名字去搜尋,可以補充很多知識點。
安東尼・麥考爾「在光中遇見你」
其實本來沒有規劃要去,但因為我把傘忘在富邦,回去拿時順便看展。
展本身很短,偏向是體驗實感大過細細端詳,因為主要是展出「立體光」概念,所以更重視「必須要到現場才能體驗」的感受。然後因為我是一個人去,所以只能用眼睛看,但現場蠻多把這展覽當成「拍攝空間」的組合,平時我是小反感這個做法的,但這個展意外接受都很高,因為真的是很講究互動性質。
啊,但很多展覽的玄機,好比同一空間兩柱立體光的互動概念,建議要聽/看導覽才能get 到,有個用立體光緩慢在對面牆上畫圓的設計,真的太緩慢了完全沒注意到。
還有重複入場的手章是透明的,要用雷射筆照才看得到也很酷!
對了,沒辦法待很久的原因在於,跟藝術家配合的音樂家,其音樂偏向吵雜(雷電、車聲),不是那場可以靜靜發呆沉思的空間。
感謝噗友推薦,真的是很讚的展欸!將留聲產業解釋的很詳細,感受到商業市場是發明進步的推力,從滾筒留聲到圓盤留聲,可以感受到產業更新汰換商品+品牌競爭,以及再次意識到愛迪生真的是商人!
看到留聲機還成為函授工具,說故事機,覺得還在試探市場的發揮好有趣。又,早期留聲技術不足,歌手或演奏家是要反覆演出彈奏,直到壓制複製技術提升,一方面很感嘆,又忍不住覺得那時期的唱盤會因為珍稀性價格哄抬很高吧!
啊,但我必須要抱怨,現場都有QR碼可以掃描,開啟語音導覽,但導覽內容跟說明牌「大部分相同,但又不時塞一兩個說明牌沒有的知識點」,害得我後來好猶豫要不要點喔(但還是乖乖點擊然後網路流量爆掉)。
很有趣的標本店,有收費100元的內部空間(可以折抵消費),嚴格來說空間不大,但營造的很精緻,美國野牛、德氏巨羚、長頸鹿真的超巨大!我覺得標本的特色就是可以體驗那個「尺寸」。音樂很迷幻,也增加了氣氛。
本來要去台南美術館二館,結果被對面的司法博給攔截了。排了貓道(建築物上方的維修通道),據說原來只有30還是60公分寬,現在拓寬成120公分。
逛了兩個特展——《「權利」,你哪位?憲法解釋及判決背後的小故事》特展,以及「日治時期臺南地方法院院長特展」。前者看了一些案例覺得好難過,好比早期婚姻「妻子要跟丈夫住」,有些丈夫會登報要求逃妻回來作為日後官司訴訟的證據。後者則是那時法院制超複雜一直在改,也覺得可以更詳細述說其任內遇到的「大事件」。
還有因為待太久,被太多志工認得,還被拉來拉去告知一些建築物小知識,好比法官專用通道的動線,以及庫房的通風口設計(一上一下空心夾層,方便散熱的空心夾層)。以及有些窗戶玻璃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所以看到比較不透明、波光粼粼的,就是老玻璃。
「南臺灣工藝大展─生活。美學。工藝」
感謝朋友大力推薦!話說這次也是我第一次嘗試這種,各自出發、各自住宿,就連白天也是各逛各的,只有晚上約出來一起聊天喝酒的模式,很自由很chill ,讚讚!
這個展就是個,我們三個人同一天白天各自去逛,然後都巧妙錯開,完全沒有遇到的神奇結果!
我本來進去時還想說大概一小時就結束,但事實上我太低估自己了,最後待了三小時!
然後台南是真的很愛掃QR碼播語音導覽的模式嗎?其實介紹地很詳細,但介紹人的口條,就,挺一般人的,贅詞沒有被剪掉,可能我太習慣一些專門請配音員唸導覽說明,一時間不適應,但內容非常充實,也是我時間小偷的緣由。而且展覽中,作品作者中「人間國寶」的密度過高了啦!作品的精細度(特別是那個木雕)也是放在故宮也很正常的地步,我蠻喜歡策展人的概念:
導覽中也有放一本書,是廟宇繪畫的陳秋山,其老師是知名的膠彩畫家林玉山,一度很可惜這位學生無法在畫壇深造,迫於生計而必須廟宇繪畫。也可以見到藝術中位階排序。
導覽時,我也常常感受到自己對於很多概念的不熟悉,像是繪畫中「唐山派」與「台南派」的差異,交趾與剪黏的不同,還有第一次知道「磚雕」、「皮雕」,覺得好訝異!
可惜的是導覽DM稍嫌簡略,平面圖也跟現場有出入,我一度以為某位藝術家跟作品不見了,結果後來發現是原訂放三樓,後來移到二樓,但DM沒改掉。語音導覽也跟現場空間設置沒有連貫,有把石雕磚雕跟泥塑一起講,但分別位於二三樓(😅
「江戶浮世之美」
老實說有些可惜,人太多了,小孩子跑來跑去,還有不確定到底是正式導覽員,還是好為人師的旅客,一直被卡住。空間偏黑,老實說對眼睛很折磨。
有借導覽機,但我覺得介紹地太少,還有看板或語音與現場內容衝突的問題。像是,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看板說是這次展覽完整展出「永保堂版」跟「隸書版」,但現場明明只有「永保堂版」,感覺是輪流抽換(這次展品會抽換,所以不同時期看到的不一樣),但說明文字寫得很像同時展出。
還有葛飾北齋的《東海道五十三次》,說明文字、語音導覽,也跟展品實際翻閱的圖樣對不上。
啊,但馬教授的演講真的很棒很充實!雖然是誤打誤撞聽到,但真的把價值給補齊了。
8/10江戶浮世之美專題講座 : 浮世繪的特質與變貌/馬孟晶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浮繪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林清親「現代化」的東京名所夜景
(但後來手機快沒電就放棄了)
一、歷史與藝術
Ex:
1. 普魯士藍被引入,與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裡 》的出現。
2. 梵谷《唐基老爹》(1887)背景出現許多浮世繪圖樣,例如:溪齋英泉《雲龍打掛的花魁》,但梵谷很可能不是看到元件,而是《巴黎畫集》中黑白印刷及翻轉過。
也有出現三代豐國、歌川廣重的其他作品,有一些是照實(同顏色)繪畫,以此類推,顏色不同、翻轉過的,所參考的不是原件。
3. 梵谷《盛開的梅園》(1887),有臨摹歌川廣重《龜戶梅花鋪》成分,但文字(漢字)並非源自原圖,有拼貼過。浮世繪圖文並置手法也影響了梵谷的創作。
疑似影響後續《杏花盛開》(1890)的表現形式。
一稿多本,加快傳播。
日本當時浮世繪沒落,但在西方受歡迎(不貴、容易被拋售)。浮世繪的品質差異很大,有說法是會拿來當成包裝紙用(包瓷器),但現在還會留存的,大多數是品質畫功都有一定水準,不見得會被這樣粗暴對待。
確認是否為仿冒品的方式:
用木板紋確認是否為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