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whiteness
期待
Sat, Jul 26, 2025 10:49 PM
Sat, Jul 26, 2025 10:57 PM
71
18
不是跟你立場相左的人,就是被操控。
只是他關注的角度,遠遠與你不同……
──一些我所接觸到的人的觀點
阿╰( ◜❤◝ )╯調
@whiteness
Sat, Jul 26, 2025 10:55 PM
Sat, Jul 26, 2025 11:25 PM
記得非常多年以前,我在某一個動漫坑裡時,恰巧發生了製作方爭議。
當時就收到了一則私噗,想問我對製作方的看法,是否感到失望?
當時我和朋友討論,覺得雖然官方沒有明言,但整體爭議的主因可能是贊助商反對。
「無論我們再怎麼生氣表示『觀眾的意見才是重點』,可是沒有資源就無法繼續製作,這就是公司運營面臨的困境。」
阿╰( ◜❤◝ )╯調
@whiteness
Sat, Jul 26, 2025 10:59 PM
Sun, Jul 27, 2025 1:15 AM
我有點忘記,最後我是怎麼回復那則訊息?
但當時那種「我明白你的情緒,我也同意你的看法,
但我之所以沒有這麼激動,是因為大致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而顯得反應冷淡
」的感覺,至今還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我也得承認,
自己對於衝突有逃避心態
。
就像看到老師在上課罵人,即使罵的不是我,內心依然一抖,感到膽顫心驚,下意識想離開現場。
阿╰( ◜❤◝ )╯調
@whiteness
Sat, Jul 26, 2025 11:09 PM
Sat, Jul 26, 2025 11:09 PM
而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獲取資訊更加便利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正視,
大眾容易為事情貼上標籤(定調)
的問題。
正因為資訊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要多、要吸睛,
資料本身反倒變得太片段化、分散化
。
比方我們都知道,以獲知全面觀點來說,長篇論述最恰當。
但依舊忍不住點開短影音、懶人包和農場標題。
阿╰( ◜❤◝ )╯調
@whiteness
Sat, Jul 26, 2025 11:17 PM
Sat, Jul 26, 2025 11:27 PM
對此,我能想像得到。
有些人會說:「工作忙得要命,誰有那種美國時間跟你看文章。」
也有人會說:「你不關心這個議題,那你一定就是OO冷感,沒救了啦。」
慢慢地,意見相左的群體,受這些片面訊息逐漸分化。
多元的聲音,被強硬凝聚成二元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你的就是愚蠢的、絕望的、執迷不悟的。
阿╰( ◜❤◝ )╯調
@whiteness
Sat, Jul 26, 2025 11:23 PM
卻忘了,班上還有許多既不覺得老師罵得有道理,也不覺得學生很無辜的同學們。
他們聽著罵聲,在一旁瑟瑟發抖。
甚或也有實際上很害怕,但心理形成一種冷漠防衛機制的孩子,心想:「這樣整天罵學生,到底還教不教課啊,乾脆大家都不用上課好了。」
阿╰( ◜❤◝ )╯調
@whiteness
Sat, Jul 26, 2025 11:38 PM
Sun, Jul 27, 2025 1:10 AM
然而,祛除那些絕對偏激的對立極端,
我相信每個人一定有自己最關注的重點,以此容易受什麼訊息打動,最終形成自己的立場
。
對金錢敏感的人,會在意「這場選舉多花了我多少納稅錢」;
習慣安於現狀的人,會困惑「選了就選了,為什麼還要搞這些事,感覺好亂」;
遠觀務實的人,會直言「罷掉之後然後呢,都沒有想過配套措施,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有政黨色彩的人,會抨擊「不要包裝成什麼公民自主,這明明就是OO黨的策動」。
阿╰( ◜❤◝ )╯調
@whiteness
Sat, Jul 26, 2025 11:49 PM
Sat, Jul 26, 2025 11:51 PM
當然,一定還有更多不同的想法。
他們(或者是我們)不淨是愚民或側翼……
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學識背景,間接影響他接觸資訊的廣度,以及願意參與其中的深度。
另一方面,
每個人涉及的利益不同,大家自然在乎自己能從中獲得什麼,失去什麼
。
阿╰( ◜❤◝ )╯調
@whiteness
Sat, Jul 26, 2025 11:58 PM
或許有人會覺得「天啊,某些冥頑不靈的人就是無法改變,我更不想跟他溝通,偏偏這些人還特別多」,而相當失望。
可是,會不會這反倒是一個突破口?
試著去看看,意見相左的人,他最在乎什麼?
並且不是激烈辯論,讓「外人」看起來攻擊性很強,留下負面觀感。
而是正面表述,表達「喔,原來你最在乎這個議題,沒事沒事,別擔心,
其實意見與我相同的話,反而可以幫助到你
」。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7, 2025 12:05 AM
正如我曾經跟母親聊過,為什麼她會排斥同性婚姻。
起初她只能給出表層的看法。
「同意同性婚姻,就代表鼓勵大家跟同性在一起,但他們又生不出小孩,不是對社會發展不好嗎。」
「結了婚這樣財產怎麼分,又沒有小孩,這樣太太(先生)過世的話,祖輩遺產都會落入外人手上耶。」
「然後小孩要怎麼稱呼,男生不能叫舅媽,女生不能叫姨丈,不行啦,這樣稱謂不分,會亂掉。」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7, 2025 12:14 AM
利用「但喜歡同性是天生的,無法改變」和「現在很多異性戀夫妻也都不生小孩,也都有遺產紛爭」來突破家長裡短的理由後。
最終母親承認,她是在害怕。
「
因為我以前的社會都是那樣(異性戀),你們一下子告訴我這些,我不能理解,也不想改變
。」
理解的話,似乎就證明以前的自己「錯」了。
改變的話,就顯得現在的自己是「落伍」的。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7, 2025 12:24 AM
Sun, Jul 27, 2025 12:41 AM
深藏在這些立場背後的,其實是恐懼。
就像老派公司垢病的「循例」文化,為什麼不願意去改革不合時宜的規定。
因為沒有人想擔負起「改變」帶來可能的負面後果
。
「刪除的話,以後出問題怎麼辦,誰負責。」
「以前這樣做會過,那就好啦,改了還要審視,麻煩又耗時,你以為公司平常沒事幹喔。」
「而且審一審結果發現不對,不就打臉以前是錯的嗎,這是OO長官任內推動的,幹麼去觸那個霉頭。」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7, 2025 12:32 AM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我常常跟學生分享。
有時候一份工作的好壞,不全然是薪水超高,福利超好,離家超近,
還要注重它的職場氛圍
。
同事相處融不融洽,有沒有傳承後輩的文化,能不能接受精進意見,是否認同公司運營理念。
薪水福利保障的是經濟層面,後者更多維護的是心理層面。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7, 2025 12:39 AM
如一顆石子激起千層浪花,「改變」固然不容易,
但至少知道有人「想要改變」,再願意「試著改變」
。
我知道很多事情迫在眉睫,非常焦慮,可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不得不循序漸進。
甚至我對於結果是樂觀的,看著新聞報導得票資訊,不禁和女友說:「哇,那是OO的鐵票倉,竟然還可以拉鋸到4比6,簡直是不可思議。」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7, 2025 12:50 AM
以及令人高興的是,無論是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
當整個議題擺在檯面上時,必定會引起討論。
有更多平時汲汲營營的工作人士,會因為捷運站口的標語,新聞標題推播,好奇「發生了什麼事」,進一步去瞭解。
至於瞭解過後,他個人形塑的立場為何,我們無法為他決定。
但至少,
我們不是漠不關心
,平均投票率超過5成,也是維繫民主制度的一大要素。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7, 2025 12:56 AM
Sun, Jul 27, 2025 12:58 AM
這也是為什麼,在當選務人員的時候,我會很開心看到門口絡繹不絕的選民。
唱票時,將不記名選票舉高,唸到聲音微微沙啞,也會珍視每一票,票票等值的權利。
我不認同這是勞民傷財。
沒有壓印圈選工具的動力,沒有最終呈現在新聞快報上的數據。
我們不會知道,有多少人關心這個議題,比率又是為何
。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7, 2025 1:04 AM
Sun, Jul 27, 2025 1:08 AM
我害怕的,不是意見相左,不是資訊偏頗的誘導。
而是有一天,沒有人走出家門投票,任由這個體制式微。
我們可以不改變,但不能失去「可以改變」的機制。
利用投票結果聽聽別人的意見又何妨?難道你不也有點好奇嗎?
然後,
知道彼此關注的重點後,才明白,世界真的很大,真的還有我沒有顧及到的層面
。
載入新的回覆
只是他關注的角度,遠遠與你不同……
──一些我所接觸到的人的觀點
當時就收到了一則私噗,想問我對製作方的看法,是否感到失望?
當時我和朋友討論,覺得雖然官方沒有明言,但整體爭議的主因可能是贊助商反對。
「無論我們再怎麼生氣表示『觀眾的意見才是重點』,可是沒有資源就無法繼續製作,這就是公司運營面臨的困境。」
但當時那種「我明白你的情緒,我也同意你的看法,但我之所以沒有這麼激動,是因為大致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而顯得反應冷淡」的感覺,至今還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我也得承認,自己對於衝突有逃避心態。
就像看到老師在上課罵人,即使罵的不是我,內心依然一抖,感到膽顫心驚,下意識想離開現場。
正因為資訊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要多、要吸睛,資料本身反倒變得太片段化、分散化。
比方我們都知道,以獲知全面觀點來說,長篇論述最恰當。
但依舊忍不住點開短影音、懶人包和農場標題。
有些人會說:「工作忙得要命,誰有那種美國時間跟你看文章。」
也有人會說:「你不關心這個議題,那你一定就是OO冷感,沒救了啦。」
慢慢地,意見相左的群體,受這些片面訊息逐漸分化。
多元的聲音,被強硬凝聚成二元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你的就是愚蠢的、絕望的、執迷不悟的。
他們聽著罵聲,在一旁瑟瑟發抖。
甚或也有實際上很害怕,但心理形成一種冷漠防衛機制的孩子,心想:「這樣整天罵學生,到底還教不教課啊,乾脆大家都不用上課好了。」
對金錢敏感的人,會在意「這場選舉多花了我多少納稅錢」;
習慣安於現狀的人,會困惑「選了就選了,為什麼還要搞這些事,感覺好亂」;
遠觀務實的人,會直言「罷掉之後然後呢,都沒有想過配套措施,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有政黨色彩的人,會抨擊「不要包裝成什麼公民自主,這明明就是OO黨的策動」。
他們(或者是我們)不淨是愚民或側翼……
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學識背景,間接影響他接觸資訊的廣度,以及願意參與其中的深度。
另一方面,每個人涉及的利益不同,大家自然在乎自己能從中獲得什麼,失去什麼。
可是,會不會這反倒是一個突破口?
試著去看看,意見相左的人,他最在乎什麼?
並且不是激烈辯論,讓「外人」看起來攻擊性很強,留下負面觀感。
而是正面表述,表達「喔,原來你最在乎這個議題,沒事沒事,別擔心,其實意見與我相同的話,反而可以幫助到你」。
起初她只能給出表層的看法。
「同意同性婚姻,就代表鼓勵大家跟同性在一起,但他們又生不出小孩,不是對社會發展不好嗎。」
「結了婚這樣財產怎麼分,又沒有小孩,這樣太太(先生)過世的話,祖輩遺產都會落入外人手上耶。」
「然後小孩要怎麼稱呼,男生不能叫舅媽,女生不能叫姨丈,不行啦,這樣稱謂不分,會亂掉。」
最終母親承認,她是在害怕。
「因為我以前的社會都是那樣(異性戀),你們一下子告訴我這些,我不能理解,也不想改變。」
理解的話,似乎就證明以前的自己「錯」了。
改變的話,就顯得現在的自己是「落伍」的。
就像老派公司垢病的「循例」文化,為什麼不願意去改革不合時宜的規定。
因為沒有人想擔負起「改變」帶來可能的負面後果。
「刪除的話,以後出問題怎麼辦,誰負責。」
「以前這樣做會過,那就好啦,改了還要審視,麻煩又耗時,你以為公司平常沒事幹喔。」
「而且審一審結果發現不對,不就打臉以前是錯的嗎,這是OO長官任內推動的,幹麼去觸那個霉頭。」
有時候一份工作的好壞,不全然是薪水超高,福利超好,離家超近,還要注重它的職場氛圍。
同事相處融不融洽,有沒有傳承後輩的文化,能不能接受精進意見,是否認同公司運營理念。
薪水福利保障的是經濟層面,後者更多維護的是心理層面。
我知道很多事情迫在眉睫,非常焦慮,可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不得不循序漸進。
甚至我對於結果是樂觀的,看著新聞報導得票資訊,不禁和女友說:「哇,那是OO的鐵票倉,竟然還可以拉鋸到4比6,簡直是不可思議。」
當整個議題擺在檯面上時,必定會引起討論。
有更多平時汲汲營營的工作人士,會因為捷運站口的標語,新聞標題推播,好奇「發生了什麼事」,進一步去瞭解。
至於瞭解過後,他個人形塑的立場為何,我們無法為他決定。
但至少,我們不是漠不關心,平均投票率超過5成,也是維繫民主制度的一大要素。
唱票時,將不記名選票舉高,唸到聲音微微沙啞,也會珍視每一票,票票等值的權利。
我不認同這是勞民傷財。
沒有壓印圈選工具的動力,沒有最終呈現在新聞快報上的數據。
我們不會知道,有多少人關心這個議題,比率又是為何。
而是有一天,沒有人走出家門投票,任由這個體制式微。
我們可以不改變,但不能失去「可以改變」的機制。
利用投票結果聽聽別人的意見又何妨?難道你不也有點好奇嗎?
然後,知道彼此關注的重點後,才明白,世界真的很大,真的還有我沒有顧及到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