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讀嘛讀嘛 魚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的諾瓦克,我本來覺得是要表明某種「平庸的邪惡」,作為執法者卻沒有太多思考,忠實地去執行任務,但我後來越想,越覺得不完全是這樣的。(以下有雷)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系列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諾瓦克的「不去質疑」,會不會是某種,自我灌輸式的洗腦呢?當他向女兒述說被當成異端很危險、明哲保身、安穩處世時,是不是也代表,他很恐懼被這樣認知呢?
小步寫寫
他向女兒告知的處世之道,我個人覺得也是反向跟自己說的,他對剷除異端的極度狂熱,會不會也是某種自保的展現:我是最常接觸異端,最容易被他們洗腦的人,所以我要更殘暴、更痛恨,別人才不會這樣想?
小步寫寫
漫畫第八集,他在臨終前才敢對拉斐爾的幻影說:「我其實,對你是有過一些想法的。但那是對你們這些異端不能有的感覺,所以我一直假裝忘記這種事。」「是悲痛。」「那個時候看到了你的選擇,我覺得你很可憐。別選擇死啊!你還這麼年輕,怎麼可以被自己的信念和他人的信仰所殺害。」
小步寫寫
但他後來也說道:「可是,那種情感太麻煩了,所以我一直去忽略它。所以我,果然還是個反派角色。」
小步寫寫
那個麻煩的情感,會不會是因為,害怕會拖累自己的決心呢?我回顧起第三話中,諾瓦克滿懷深情地談起了自己的女兒:「每次想到我的女兒,都會有這些感受。療癒、活力,以及……不安。我對孩子的愛,正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我不想讓那孩子受苦,因此,我無法無視那些會擾亂世間和平的研究。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要守護世界和人類那種崇高的理想,若是為了保護家人、朋友日常中的『信仰』和『生活』,我什麼都願意做。」
小步寫寫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某種角色信念的體現,但當這個述說發生在他去審問異端前的話語,面對那「我還有孩子」的異端,這話語又多了點異質性,他為什麼要在審問前這樣說呢?如果只單看漫畫的鋪陳,會覺得這就是某種角色塑造,幫助玩耍的小孩把球從樹上拿下來、溫柔對他說:「遇到困難時,要像大人求救喔!」、「要好好珍惜你的家人喔!」的暖心大人,卻會在訴說起對女兒的溫情後,殘暴地審問犯人,是一個極度反差的角色形塑,給予讀者強而有力的印象。這是漫畫常見的手法,透過話語讓讀者理解角色信念,認知動機。
小步寫寫
但除去讓讀者認識這名角色之外,我也覺得這話語也有某種宣示意味,當他要審問的異端試圖以「我有小孩」去示弱求同情,他一方面微笑認同(我也有女兒喔),卻又果斷切割(所以我會好好「保護」家人),就某方面而言,他其實沒有必要對審訊對象說這些話,那麼,那些話語是說給誰聽的呢?
小步寫寫
我覺得,算是對自己說的,如果他會壓抑「麻煩的情感」,那透過話語確認「自己的信念」也無可厚非吧。
小步寫寫
另外,我其實不太喜歡漢娜鄂蘭的「平凡的邪惡」屢屢被單薄地引用,彷彿執法者就是無腦的執行,沒有自己的掙扎,或者純粹推卸責任給制度、給領導者。在《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中,漢娜鄂蘭其實耗費很多篇幅去理解艾希曼的「良心」,這個人的道德認知來自哪裡?他為什麼會忠實地去執行那些殺戮?艾希曼其實並不是特別反尤的人,他有時也會為一些特別殘暴、「沒有必要」的殺害行為感到不舒服,但正是這點令人錯亂:
小步寫寫
艾希曼遭精神科醫生懷疑,是「一個沉迷於危險、無止盡殺人慾望中的人」,具有「變態、殘暴的個性」。如果這種情況屬實,他早該進瘋人院。)更糟糕的是,他顯然既沒有對尤太人恨之入骨,也不是狂熱的反尤太主義者,也沒有試圖灌輸任何仇恨意識。他「個人」從未有任何反尤行為,相反地,有充分的「私人原因」顯示他不會對尤太人懷恨在心。可以肯定的是,他親近的朋友中有狂熱的反尤人士,例如在匈牙利負責政治(尤太)事務的國務秘書恩德雷(Lászlo Endre),後來於1946年在布達佩斯被處以絞刑,但是,根據艾希曼的說法,這或多或少只能顯示「我某些摯友是反尤人士」。
小步寫寫
可惜的是,沒有人相信他的話。檢察官不相信他,因為相信被告不是霍斯納的工作。辯護律師不重視這些話,因為他與艾希曼不同,從各種表面跡象看來,辯護律師對良心問題完全不感興趣。法官不相信他的話,因為他們太稱職了,也許也太在意其職務最基礎的部分,所以無法接受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既不軟弱也不憤世嫉俗的人,居然會無法判斷是非。他們寧願根據艾希曼偶爾撒的小謊下結論說他是個騙子,而忽略整個案件最重大的道德甚至法律上的挑戰。他們的假設認為,被告像所有「正常人」一樣,一定已經知道他的所做所為的犯罪性質,艾希曼確實很正常,因為他「在納粹政權中跟其他人完全沒兩樣。」然而,在大德意志帝國只有「例外」才會出現「正常」反應。這個簡單的真相,讓法官陷入無法解決或逃避的困境。
小步寫寫
艾希曼的內心認知,佔據了《平凡的邪惡》很大的篇幅,漢娜鄂蘭很認真去分析艾希曼的內心,包含他的冷漠、選擇性記憶、對領導的信任來由:
小步寫寫
對他來說,撤離並驅逐尤太人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打保齡球、受內政部長之邀作客、聽到海德里希遭到暗殺這些事才讓他印象深刻。然而艾希曼完全想不起這難忘的一天、也就是「劊子手」遭到捷克愛國人士射殺的這一天,到底是西元哪一年,這也是艾希曼記憶的一大特點。
Pyrogen
台灣也曾有過這樣的時間,為了自保也好,為了那些被當成正常的瘋狂慣例也好,公務員以及忠黨愛國者就只能做那些陷害他人、使人受折磨的刑罰逼供

現在請他們回頭承認以前自己做錯事,他們自然是不會接受,要承認自己過了一輩子都是活在瘋狂中,他們可能覺得要求轉型正義的人才是瘋了
小步寫寫
而令我害怕的,是艾希曼的「慕強」傾向,他對元首的崇拜,是來自於對於成功人士的信任。為了追逐成功,他的良知可以安靜,這讓我想到很多選民在投票時,會投給「世俗中的成功人士」,不去在意其有哪些不當的、不道德的言論,這種慕強到放棄道德的追隨,往往令我心驚。

艾希曼說:「希特勒的所做所為可能都是錯誤的,但有一點卻不容置疑:他確實從下士一路爬升到元首之位,引領近八千萬人……他的成功證明,我應該要追隨這個人。」當艾希曼發現每個「上等社會」的人對於滅絕計畫都極為熱切,想法跟自己不謀而合,此時他的良心就完全噤聲了,他根本不需要如同判決書中所說:「掩住耳朵阻擋良心的聲音。」並非因為他沒有良心,而是他的良心是以「可敬的聲音」說話,也就是來自周圍上等社會的聲音。
小步寫寫
而我也覺得,讓罪惡感轉向這件事,真的令人髮指:
小步寫寫
值得注意的是,希姆萊幾乎從未訴諸意識型態,如果這樣做,顯然沒人會記得他說什麼,讓這些成為殺人兇手的士兵深深印在腦中的,就是他們能參與歷史上偉大、特別的一刻(「兩千年才出現一次的偉大任務」),任務既然如此宏大,難度當然也是非常人所能忍受,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兇手都不是天生的虐待狂或殺手。特別行動隊成員是從武裝親衛隊中遴選,這個部隊的犯罪紀錄跟德國陸軍轄下的其他一般單位差別不大,而指揮官是由海德里希親自從親衛隊高學歷精英中挑選,
小步寫寫
因此,最大的問題是要如何克服這些人的良心,或者更精確地說,對動物的憐憫心,也就是一般人看到肉體受折磨會出現的正常反應,希姆萊自己顯然也頗受這些本能反應困擾,他的解決辦法很簡單,而且可能也極為有效,就是將這些本能的憐憫心轉向自我,所以這些殺人兇手不會說:「看看我對這些人做了什麼可怕的事!」而是說:「為了完成使命而必須忍受的景象有多麼可怕!壓在我肩膀的重擔有多麼沉重!」
小步寫寫
為了完成使命而必須忍受的景象有多麼可怕!壓在我肩膀的重擔有多麼沉重!--這個重擔的轉向之所以可怕,來自於那可怕的自私,這讓我想到《說妖》當中有位角色,她從極度避免要殺人,到不得不殺人後,抱持的不是歉意,不是痛苦,而是自認受害:為什麼我非得被逼到這地步?為什麼我被逼到只能殺人?比起殺人的愧疚,她更同情「只能殺人的自己」。
小步寫寫
離題了,但在讀書會時,思考起諾瓦克這個角色的塑造時,確實覺得這人物並不只是毫不質疑的官僚,他可能也懷疑過,壓抑過,最終在瀕死之際才膽敢述說那些私密的情感。而我之所以提及「平凡的邪惡」,其實在於我覺得很多人在使用這詞時,多半用的是某種良知外包的概念,是「沒辦法是上面的命令啊我只能照做」,變得很扁平、很蒼白,沒了其內在的道德路徑,但諾瓦克不是這樣的,而漢娜鄂蘭最原始分析的艾克曼也非如此。
Pyrogen
瘋狂變成常態時,說服自己那才是正常,略過本來應該會有的猶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