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anonymous
偷偷說
Thu, Jul 17, 2025 1:18 PM
Thu, Jul 17, 2025 3:41 PM
712
199
由於最近和過去看到過的一些爭議,感覺好像可以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用來分辨「直接抄襲」和「內化學習、轉化應用」的方法。
這不是絕對的標準,只是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們要把討論的目標,區分成「表面細節/格式」和「深層邏輯」兩塊。
前者是,你用了什麼、怎麼呈現;
後者則是,你為什麼用、表達了什麼、要達到什麼效果。
真正的轉化是,將目標的深層邏輯轉化成你的版本。
由於詳細講起來,字數會多到很難用噗浪,所以我做了完整版的Google doc文件。
創作性判定框架:同人創作、抄襲、致敬與原創的界線
創作轉化方法論:思維路徑指南
噗上這邊只精簡的講一下大致概念。
(其餘下收)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20 PM
這幾份文件雖然有用AI(Claude和Gemini)幫忙,但核心框架是我提的,而且我寫了16個小時以上,所以請不要因為我用了AI就嫌棄它⋯⋯
所有文件總計2萬多字,不想全文都看的話,請善用大綱功能,直接跳到你有興趣的部分。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22 PM
回到轉化的話題。
如果你作品的底層邏輯,和目標的底層邏輯完全一模一樣的話,請好好思考,你真的沒有其他想要表達的事情、探尋的問題,或是其他想要達成的效果嗎?
如果你作品的表面細節,和目標的表面細節極度相似,請好好思考,你選擇使用這些細節的底層邏輯,和目標一樣嗎?有沒有更適合你作品的做法?
這些自我提問,是成功轉化的第一步。
ginger9848
Thu, Jul 17, 2025 1:24 PM
卡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28 PM
在你確立了自己作品的底層邏輯之後,你會發現,為了維持作品的邏輯一致性,你會不得不對你學自目標的那些內容,做出一系列的相應調整。
只要你的底層邏輯足夠具有個人獨特性/原創性,調整到最後,你就會發現,那已經不是原來出自於那個目標的東西,而被轉化成了屬於你自己作品的東西。
至於,什麼叫作個人獨特性、原創性、深度轉化而非表層轉化,請見Google文件XD
我這邊只貼一點簡單的案例。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29 PM
最後,我們需要考慮目標的文化影響力。
沒有人會因為你在作品裡面用了精靈和矮人,就說你抄襲《魔戒》;
也沒有人會因為你用了福爾摩斯式的偵探和華生式的助手,就質疑你;
大家也習慣在愛情小說裡面看到霸道總裁、你追我逃、火葬場。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44 PM
【角色案例:福爾摩斯】
表面層:煙斗、小提琴、貝克街221B
表面細節↑=↓底層邏輯
機制層:演繹法、觀察力、百科全書式知識
結構層:怪癖天才+常人助手、最後的真相揭露
哲學層:理性至上、秩序戰勝混沌
作品影響力:極高,大部分元素可歸為原型和公式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45 PM
《名偵探柯南》
表面:完全不同(小學生偵探)
機制:保留推理方法,加入高科技
結構:保留助手模式,但關係更複雜
哲學:從理性至上到正義與犧牲
判定:深度轉化的致敬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51 PM
由此,我們可以從抄襲到徹底原創,大致切分成七種創作類型:
1. 抄襲
個人意志 = 0
直接複製底層邏輯和大部分表面細節
[範例] 把《哈利波特》改幾個名字重新發表
2.拙劣的模仿
個人意志薄弱
改了表面卻沒理解底層
[範例] 過於同質化的網文、輕小說、條漫
(當然裡面也有成功轉化的優秀作品,這裡指的是缺乏深度理解和轉化的作品;我也理解很多時候原因其實是趕連載,沒時間深入構思,但我們這邊只以結果論)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52 PM
3. 有意識的風格學習
個人意志專注於學習
深度模仿以內化技巧
[範例] 新人漫畫家早期的「鳥山明風」
4. 致敬
出於敬意保留可辨識元素
延續原作精神但加入新詮釋
[範例] 《一拳超人》對傳統英雄漫畫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52 PM
5.戲仿
故意誇大或扭曲原作特徵
以諷刺或幽默為目的
[範例] 《銀魂》的歷史人物搞笑化
6. 風格化/化用
運用底層邏輯服務新的美學
[範例] 《獅子王》化用《哈姆雷特》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52 PM
7. 徹底的原創
深度轉化產生新意義
[範例] 《進擊的巨人》對「牆」概念的哲學昇華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57 PM
二創同人則是一個特殊狀況。
在符合一些默認的前提下,同人的判定標準是不一樣的。
基本要求:
必須標明原作來源
必須說明是同人二創
不標明來源等同於欺騙意圖
標準偏移:
預設了對原作的借用是合理的
原創性的標準發生位移
至於同人對同作品的其他同人的借用,則比照原創作品對原創作品的標準。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1:57 PM
同人的原創性標準:
情感挖掘:展現角色未曾展現的深層情感
情境創新:What if 的巧思設計
詮釋深度:對原作的新解讀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01 PM
大致理解通論之後,我們可以來簡單講一下個論。
【關於角色】
理解一個角色的核心,只需問兩個問題:
他是什麼構成的?(縱軸分析):從外表到靈魂,拆解其內在層次
他有什麼作用?(橫軸分析):從故事到讀者,定位其外在功能
轉化,就是對這兩個維度的元素進行有意識的重組與再創造。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07 PM
縱軸:四層結構解析
表面層:外觀、習慣、說話方式、標誌性物品
機制層:能力系統、行動目標、具體技能
結構層:行為邏輯、決策模式、外在矛盾
哲學層:核心精神、價值觀、內在矛盾
很多寫作書都在教角色的內在層次,我想大家應該很熟。
如果要我推薦值得好好深入分析了解的作品範例的話,我毫無疑問會推薦《JOJO的奇妙冒險》。
這作品可說是把角色的各層次都環環相扣,並做到了鮮明的極致。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09 PM
橫軸:功能系統定位
敘事功能:在故事中推動什麼?製造什麼衝突?
認知功能:如何感知→解釋→決策→表達?
情感功能:給讀者什麼感受?共鳴點在哪?
關係功能:在角色網絡中的定位和作用?
而對於角色的外在功能,大家可能對這個概念會比較陌生一些。
要我推薦範例作品的話,我覺得伊坂幸太郎的《瓢蟲》,充分地展現了角色的外在功能是如何巧妙運作、自然推進故事、成為敘事動力的。
案例分析:伊坂幸太郎《瓢蟲》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12 PM
我們甚至可以說,《JOJO》是以角色內在層次推動故事的典型範例,而《瓢蟲》是以角色外在功能推動故事的範例。
這並不表示前者的角色就缺乏外在功能,後者的角色就缺乏內在層次,而是故事設計的切入角度不同。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15 PM
【機制的層次分析】
表層機制:具體的規則設定
中層邏輯:為什麼需要這個規則
深層哲學:這個規則反映什麼世界觀
案例思維路徑:等價交換(鋼之鍊金術師)
表層:要獲得什麼,必須付出同等代價
↓
中層:創造平衡感,防止力量失控
↓
深層:世界是公平的,沒有不勞而獲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16 PM
【結構的本質理解】
結構不是框架,是體驗的設計。問自己:
這個結構想給讀者什麼體驗?
為什麼選擇這個順序?
改變後會失去什麼?
案例思維路徑:倒敘推理
表面:先展示結果,再揭示過程
↓
體驗設計:從「誰做的」轉向「怎麼做的」
↓
核心追求:過程的精妙勝過結果的意外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18 PM
【風格的深層理解】
風格不是裝飾,而是思維方式的外顯:
為什麼選擇這種表達?
這種表達服務於什麼?
背後的世界觀是什麼?
每一種獨特的表達背後,都有其深層的美學選擇和哲學立場。
真正的風格轉化,是理解這些深層邏輯後的再創造。
要看實際範例的話,可以參考這份文件:
同劇情多層轉化案例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19 PM
【主題的深層理解】
層次一:表面主題
一般性的概念定義
大眾普遍的理解
最直觀的含義
層次二:深層追問
挖掘主題的本質矛盾
探索概念的邊界
質疑既定的假設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19 PM
層次三:獨特視角
特定作品的創新詮釋
顛覆性的理解角度
開創性的哲學思考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20 PM
範例一:「存在」主題的三層次
表面主題:活著、生命、存在於世
深層追問:什麼構成存在?
獨特視角:
- 《銀翼殺手》:複製人的記憶是否構成真實存在?
- 《攻殼機動隊》:當意識可上傳,存在的邊界在哪?
- 《西方極樂園》:程式的覺醒是否等於存在的開始?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21 PM
【自我檢驗:剝離測試法】
問自己:如果我剝離掉所有新的表面元素(如把太空背景換回中世紀,把AI角色換回人類),我探討的核心哲學問題,是否與原作的結論和路徑完全相同?
如果答案是「是」,那麼你的轉化可能還停留在表面
如果答案是「否」,恭喜,你很可能已經在進行深層轉化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26 PM
想要只看一系列作品,就了解到各層面的演進和轉化是怎麼進行的?
我一律推薦《JOJO的奇妙冒險》。
荒木老師一直不斷突破舊作、超越自己。如果不是獨立看單一一部,而是從整個系列的角度去檢視,每一部的轉化和演進都非常精彩,每次分析都有新的切入角度可以去看。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31 PM
如果覺得第一部年代太久遠,看不下去的話,推薦可以先從第五部或第四部開始看,不然第七部也是個好選擇。
一、三、六,依序看的效果會最好。
當然最建議是從第一部一路往後看到最新部數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31 PM
簡短摘要解說如上。
完整內容和案例介紹請看噗首文件。
=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2:33 PM
然後看了覺得有幫助的話,希望能稍微留言,給我一點回饋或是誇誇。
我真的寫了好久
turkey3196
Thu, Jul 17, 2025 2:36 PM
噗主的排版對閱讀很舒適(雖然知道誇這個很怪但好排版會吸引人閱讀
crepe6313
Thu, Jul 17, 2025 2:37 PM
資料太豐富了還沒……還沒看完……
先感謝噗主花時間整理這麼詳細這麼多!
sun6958
Thu, Jul 17, 2025 2:47 PM
覺得整理和舉例十分有意思,需要些時間閱讀再提供感想,先感謝您的分享!
pear1987
Thu, Jul 17, 2025 3:03 PM
底層邏輯是支語嗎?
pear1987
Thu, Jul 17, 2025 3:03 PM
不是要當支語警察,只是不確定這個詞實際的意思(
cocoa6237
Thu, Jul 17, 2025 3:05 PM
pear1987: 是一本商業書籍中譯後的書名,這幾年開始被廣泛應用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cocoa6237
Thu, Jul 17, 2025 3:06 PM
的確是外來語沒錯,但是一個新造詞而非文化入侵型的支語
lime29
Thu, Jul 17, 2025 3:20 PM
底層邏輯是中國人創造的用語,說支語也無誤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3:21 PM
turkey3196: 謝謝!我也覺得排版對閱讀體驗的影響很大!
crepe6313: 謝謝!希望看完之後對你有幫助!
sun6958: 謝謝!我盡量選了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閱讀起來比較不會有障礙。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3:25 PM
pear1987: cocoa6237: lime29:
我是因為需要一個和「表面細節」相對的詞,所以很直覺就用了「底層邏輯」這個詞。
表面→底層
細節→邏輯
如果很讓人介意的話,我再想想看有沒有其他適合的詞
我會想要一個類似於冰山理論那樣的意象,區分可以直接辨識出的表面細節,和隱藏在下面的運作邏輯的詞。
saturn8960
Thu, Jul 17, 2025 3:30 PM
謝謝噗主整理...!很有幫助!先收藏起來反覆看慢慢消化
salt6277
Thu, Jul 17, 2025 3:36 PM
覺得底層這個字眼不太好懂,核心邏輯或者深層邏輯會不會比較好?
crepe6313
Thu, Jul 17, 2025 3:36 PM
核心邏輯+1
lime29
Thu, Jul 17, 2025 3:37 PM
核心理論or核心邏輯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3:40 PM
salt6277: 深層邏輯感覺不錯!
我來改一下文件和噗首!
謝謝你!
不用「核心」的理由,這些邏輯和表面細節,不一定是從最裏層往外發展出來的,而可能是透過已經確立好的部分,反推到其他層去。
核心會讓人覺得好像最重要的是最裏層的那個部分,是其他層的依據。
pear1987
Thu, Jul 17, 2025 3:44 PM
cocoa6237: 可是這本書看起來作者就是中文圈的人,不是翻譯書?
pear1987
Thu, Jul 17, 2025 3:44 PM
用核心或深層好像就比較好理解了
lime29
Thu, Jul 17, 2025 4:02 PM
底層邏輯就是中國人寫的書,這查得到
ಠ_ಠ
Thu, Jul 17, 2025 8:49 PM
saturn8960: 謝謝回饋!
你慢慢看~
cobra3362
Fri, Jul 18, 2025 12:42 AM
建議用原理、核心,減少對應的贅字
sun6958
Fri, Jul 18, 2025 4:22 AM
昨夜的太陽6958報到。
首先再次感謝噗主無私地將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激盪思考的整理結果公開分享。表格部分從外顯到內在層次覺得相當清晰明確,俐落地把世界觀與角色風格、故事系統設定、敘事手法、核心思想等分類。
個人讀一回還在腦海中建構各詞彙分類,讀二回便逐漸能理解相互影響的之處,特別表格後統整解釋了層級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快速精簡地提煉出總結,一語中的。
後續關於文化符號光譜舉例是個人很熟悉的文化演變,讀過境內外的相關作品,對於解析深有同感。再次感謝!
本想私下說,但關了幣孔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10:10 AM
sun6958: 謝謝sun6958這麼詳細的回饋!
看來目前文件這樣的架構是足夠清晰、有助讀者理解的。
我花時間做這方面的調整,調整方向是正確的!(花最多時間就在這裡XD)
文件有給到幫助就好!謝謝你用心的留言!
幣孔的部分,應該是因為我鎖陌生人私噗
whisky2321
Fri, Jul 18, 2025 11:14 AM
這篇真的好棒喔……
野蠻生長的我感覺醍醐灌頂!!!
berry535
Fri, Jul 18, 2025 11:20 AM
Fri, Jul 18, 2025 11:21 AM
還沒有時間看完整篇文件,先就目前讀到的部份給回饋!
機制、結構、哲學這些專有名詞乍看之下有點繞,但配上「創作元素的層次對應」表格後就很好理解,將要素分成通用與新近獨創來做判斷也很清楚。
很喜歡《創作元素的層次對應》這張表,因為噗主有使用AI的習慣(之前噗主分享的AI協作、回饋架構都滿有趣的)
有點好奇之後會不會考慮讓 AI (如CANVA)把這張表繪製成彩色版XD
覺得這是抽出來單獨做成小卡也很適合的一張表!
whisky2321
Fri, Jul 18, 2025 11:24 AM
對對,分表裡、裡拆三層結構、各層獨創性怎麼區分的說明那邊真的好好懂
這樣接下去看七種創作類型的對照就很清楚!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11:26 AM
cobra3362:
稍微解釋一下,我決定使用「深層邏輯」四個字,而不使用更精簡的字詞的理由。
(1)我希望讀者在單獨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就會直覺聯想到,一定還有一個與之相對的「表面XX」。
於是在看有關深層邏輯的論述的時候,腦內同時保留一個對照的表格。
所以「深層」對我來說,是這個詞的必要組成。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11:26 AM
cobra3362:
(2)為什麼用「邏輯」,而不是原理或是核心?
我在完整文件裡面,把深層邏輯又區分成了機制層、結構層和哲學層。
再加上表面層(表面細節),總共四層 。
在創作的時候,這四層之間,是沒有固定的產生順序的。有些人會想確定機制,有些人會優先考量哲學/主題概念,也有些人會先確立結構,也有人習慣先決定表面細節之後,再去反推深層內容。
各層之間也不不然需要密切配合,只要維持邏輯一致性,彼此沒有矛盾即可。
如果用「原理」或是「核心」,可能會讓人誤會,一定是要從深層往表層長出來,各層之間一定要完美按照深層邏輯去運行、彼此密切配合。
用「邏輯」就比較可以想像,各層可能自成邏輯/各有其內部邏輯,只要彼此不出現邏輯上的矛盾即可。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11:29 AM
whisky2321:
謝謝!希望這些文件對你的創作能有幫助!
我自己覺得,雖然全然自由發揮的靈感,可以得到很棒很有趣的成果,但如果提供一些框架輔助,可以進一步讓創意有更加深入的發展。
就像替葡萄藤建立藤架一樣,能接受到更多的陽光、長得更好。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11:33 AM
berry535: 謝謝回饋!
我目前主要只用Claude、Gemini和GPT,還沒有用過CANVA。
我猜我也應該懶得這麼做XDD
不過如果你或其他人想要的話,可以自由拿去做小卡,或是進行其他的再利用。(只要維持非商用,以及簡單標註我或這個噗的連結即可)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11:37 AM
whisky2321: 謝謝!
因為這些東西很複雜,對於如何呈現會比較清楚,我想了很久,最後才決定先分層,再特別提出角色、劇情、世界觀要如何對應到各層。
然後又把耦合度、獨創性和文化影響度拆開來說。
最後能讓覺得創作類型的對照很清楚,真是太好了!
fox6980
Fri, Jul 18, 2025 11:44 AM
感覺好像也能對創作的理念理出一些思緒,好棒的文章,謝謝!
salmon7104
Fri, Jul 18, 2025 1:14 PM
更有概念性與邏輯的來探討作品的故事而不是只流於表面,噗主整理的架構很喜歡,自己創作蠻久了也一直有在閱讀其他作品,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十分感謝
AI只是輔助的工具,很多人把它拿來做壞事或傷害別人,但他們對於整理資料架構來說真的是很好使用的工具,很喜歡噗主在噗內精闢簡潔的論點解釋
olive6145
Fri, Jul 18, 2025 2:50 PM
內容好豐富,推用心整理,謝謝噗主花時間分享完整的觀點
juice675
Fri, Jul 18, 2025 3:50 PM
那如果講回來討論事件本身,噗主您怎麼看最近的10%事件?
mole8580
Fri, Jul 18, 2025 3:53 PM
謝謝噗主無私的公開分享這篇文章!單純做為讀者也覺得收穫豐富,可以有更多方式去理解作者的創作理念與巧思
只是沒有接觸過這麼完整的文本分析手法,囫圇的看過一次後,還需要慢慢去理解
goat1828
Fri, Jul 18, 2025 4:06 PM
直接把這噗收藏起來,等我故事寫到一個段落再拿出來比對,到時候肯定會發現很多地方要修改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5:13 PM
fox6980: 謝謝!能幫助到你就好!
salmon7104: 謝謝回饋!
AI真的只是工具,完全看人怎麼去使用。它應該是用來拓展人的思考侷限的工具,像是機械手套一樣,實際上操縱它的、需要負責的,還是使用它的本人。
olive6145: 謝謝回饋!
我其實蠻喜歡和人分享觀點的,要是能因此激發出其他人不同的想法,那就更快樂了。
mole8580: 謝謝回饋!很開心能讓你有所收穫!
其實作者有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已經把這些都完全內化,一切是在潛意識完成的。
我有時自己分析自己的作品,也會突然才意識到,原來我的直覺背後是建立在這個邏輯鍊上面XD
goat1828: 謝謝回饋!
每個人在創作時的思考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我也不確定實際這樣拿去用,效果到底怎麼樣。
好用的話,再跟我說XDD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5:15 PM
juice675: 我會希望這噗聚焦在上述文件內容的討論上面。
10%事件的話,我們可以直接在10%事件的匿名噗裡面討論XD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5:24 PM
或是你想開一個專門的匿名噗來討論也可以。
goat1828
Fri, Jul 18, 2025 5:30 PM
ಠ_ಠ: 我認為肯定是好用的,閱讀內容的時候就覺得這能幫助我更好的塑造有深度的故事角色,還有重複思考我的創作能否有專屬自己的味道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6:00 PM
goat1828: 那就好。希望能幫助你,寫出屬於你個人風格的理想作品!
ಠ_ಠ
Fri, Jul 18, 2025 6:04 PM
我現在才想到,在風格的深層理解那邊,應該用《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當範例。
這部作品中的風格本身就是故事,是透過敘事風格的變化,展現出主角的內在變化;讓讀者「體驗」主角的變化,而非被告知主角的變化。
swan7749
Sat, Jul 19, 2025 1:20 PM
樓主應該來跟我們上中文系某些課程!古今中外的風波一定可以被您整理的很讚XD
fig8321
Sat, Jul 19, 2025 1:54 PM
我覺得樓主很棒,至少很多部份感覺有花時間深刻思考才能整理出來,不過最近沒空慢慢看,先標籤起來之後再來細看。感恩樓主的分享~
載入新的回覆
這不是絕對的標準,只是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們要把討論的目標,區分成「表面細節/格式」和「深層邏輯」兩塊。
前者是,你用了什麼、怎麼呈現;
後者則是,你為什麼用、表達了什麼、要達到什麼效果。
真正的轉化是,將目標的深層邏輯轉化成你的版本。
由於詳細講起來,字數會多到很難用噗浪,所以我做了完整版的Google doc文件。
噗上這邊只精簡的講一下大致概念。
(其餘下收)
所有文件總計2萬多字,不想全文都看的話,請善用大綱功能,直接跳到你有興趣的部分。
如果你作品的底層邏輯,和目標的底層邏輯完全一模一樣的話,請好好思考,你真的沒有其他想要表達的事情、探尋的問題,或是其他想要達成的效果嗎?
如果你作品的表面細節,和目標的表面細節極度相似,請好好思考,你選擇使用這些細節的底層邏輯,和目標一樣嗎?有沒有更適合你作品的做法?
這些自我提問,是成功轉化的第一步。
只要你的底層邏輯足夠具有個人獨特性/原創性,調整到最後,你就會發現,那已經不是原來出自於那個目標的東西,而被轉化成了屬於你自己作品的東西。
至於,什麼叫作個人獨特性、原創性、深度轉化而非表層轉化,請見Google文件XD
我這邊只貼一點簡單的案例。
沒有人會因為你在作品裡面用了精靈和矮人,就說你抄襲《魔戒》;
也沒有人會因為你用了福爾摩斯式的偵探和華生式的助手,就質疑你;
大家也習慣在愛情小說裡面看到霸道總裁、你追我逃、火葬場。
表面層:煙斗、小提琴、貝克街221B
表面細節↑=↓底層邏輯
機制層:演繹法、觀察力、百科全書式知識
結構層:怪癖天才+常人助手、最後的真相揭露
哲學層:理性至上、秩序戰勝混沌
作品影響力:極高,大部分元素可歸為原型和公式
表面:完全不同(小學生偵探)
機制:保留推理方法,加入高科技
結構:保留助手模式,但關係更複雜
哲學:從理性至上到正義與犧牲
判定:深度轉化的致敬
1. 抄襲
個人意志 = 0
直接複製底層邏輯和大部分表面細節
[範例] 把《哈利波特》改幾個名字重新發表
2.拙劣的模仿
個人意志薄弱
改了表面卻沒理解底層
[範例] 過於同質化的網文、輕小說、條漫
(當然裡面也有成功轉化的優秀作品,這裡指的是缺乏深度理解和轉化的作品;我也理解很多時候原因其實是趕連載,沒時間深入構思,但我們這邊只以結果論)
個人意志專注於學習
深度模仿以內化技巧
[範例] 新人漫畫家早期的「鳥山明風」
4. 致敬
出於敬意保留可辨識元素
延續原作精神但加入新詮釋
[範例] 《一拳超人》對傳統英雄漫畫
故意誇大或扭曲原作特徵
以諷刺或幽默為目的
[範例] 《銀魂》的歷史人物搞笑化
6. 風格化/化用
運用底層邏輯服務新的美學
[範例] 《獅子王》化用《哈姆雷特》
深度轉化產生新意義
[範例] 《進擊的巨人》對「牆」概念的哲學昇華
在符合一些默認的前提下,同人的判定標準是不一樣的。
基本要求:
必須標明原作來源
必須說明是同人二創
不標明來源等同於欺騙意圖
標準偏移:
預設了對原作的借用是合理的
原創性的標準發生位移
至於同人對同作品的其他同人的借用,則比照原創作品對原創作品的標準。
情感挖掘:展現角色未曾展現的深層情感
情境創新:What if 的巧思設計
詮釋深度:對原作的新解讀
【關於角色】
理解一個角色的核心,只需問兩個問題:
他是什麼構成的?(縱軸分析):從外表到靈魂,拆解其內在層次
他有什麼作用?(橫軸分析):從故事到讀者,定位其外在功能
轉化,就是對這兩個維度的元素進行有意識的重組與再創造。
表面層:外觀、習慣、說話方式、標誌性物品
機制層:能力系統、行動目標、具體技能
結構層:行為邏輯、決策模式、外在矛盾
哲學層:核心精神、價值觀、內在矛盾
很多寫作書都在教角色的內在層次,我想大家應該很熟。
如果要我推薦值得好好深入分析了解的作品範例的話,我毫無疑問會推薦《JOJO的奇妙冒險》。
這作品可說是把角色的各層次都環環相扣,並做到了鮮明的極致。
敘事功能:在故事中推動什麼?製造什麼衝突?
認知功能:如何感知→解釋→決策→表達?
情感功能:給讀者什麼感受?共鳴點在哪?
關係功能:在角色網絡中的定位和作用?
而對於角色的外在功能,大家可能對這個概念會比較陌生一些。
要我推薦範例作品的話,我覺得伊坂幸太郎的《瓢蟲》,充分地展現了角色的外在功能是如何巧妙運作、自然推進故事、成為敘事動力的。
這並不表示前者的角色就缺乏外在功能,後者的角色就缺乏內在層次,而是故事設計的切入角度不同。
表層機制:具體的規則設定
中層邏輯:為什麼需要這個規則
深層哲學:這個規則反映什麼世界觀
案例思維路徑:等價交換(鋼之鍊金術師)
表層:要獲得什麼,必須付出同等代價
↓
中層:創造平衡感,防止力量失控
↓
深層:世界是公平的,沒有不勞而獲
結構不是框架,是體驗的設計。問自己:
這個結構想給讀者什麼體驗?
為什麼選擇這個順序?
改變後會失去什麼?
案例思維路徑:倒敘推理
表面:先展示結果,再揭示過程
↓
體驗設計:從「誰做的」轉向「怎麼做的」
↓
核心追求:過程的精妙勝過結果的意外
風格不是裝飾,而是思維方式的外顯:
為什麼選擇這種表達?
這種表達服務於什麼?
背後的世界觀是什麼?
每一種獨特的表達背後,都有其深層的美學選擇和哲學立場。
真正的風格轉化,是理解這些深層邏輯後的再創造。
要看實際範例的話,可以參考這份文件:
層次一:表面主題
一般性的概念定義
大眾普遍的理解
最直觀的含義
層次二:深層追問
挖掘主題的本質矛盾
探索概念的邊界
質疑既定的假設
特定作品的創新詮釋
顛覆性的理解角度
開創性的哲學思考
表面主題:活著、生命、存在於世
深層追問:什麼構成存在?
獨特視角:
- 《銀翼殺手》:複製人的記憶是否構成真實存在?
- 《攻殼機動隊》:當意識可上傳,存在的邊界在哪?
- 《西方極樂園》:程式的覺醒是否等於存在的開始?
問自己:如果我剝離掉所有新的表面元素(如把太空背景換回中世紀,把AI角色換回人類),我探討的核心哲學問題,是否與原作的結論和路徑完全相同?
如果答案是「是」,那麼你的轉化可能還停留在表面
如果答案是「否」,恭喜,你很可能已經在進行深層轉化
我一律推薦《JOJO的奇妙冒險》。
荒木老師一直不斷突破舊作、超越自己。如果不是獨立看單一一部,而是從整個系列的角度去檢視,每一部的轉化和演進都非常精彩,每次分析都有新的切入角度可以去看。
一、三、六,依序看的效果會最好。
當然最建議是從第一部一路往後看到最新部數完整內容和案例介紹請看噗首文件。
=
我真的寫了好久
先感謝噗主花時間整理這麼詳細這麼多!
crepe6313: 謝謝!希望看完之後對你有幫助!
sun6958: 謝謝!我盡量選了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閱讀起來比較不會有障礙。
我是因為需要一個和「表面細節」相對的詞,所以很直覺就用了「底層邏輯」這個詞。
表面→底層
細節→邏輯
如果很讓人介意的話,我再想想看有沒有其他適合的詞
我會想要一個類似於冰山理論那樣的意象,區分可以直接辨識出的表面細節,和隱藏在下面的運作邏輯的詞。
我來改一下文件和噗首!
謝謝你!
不用「核心」的理由,這些邏輯和表面細節,不一定是從最裏層往外發展出來的,而可能是透過已經確立好的部分,反推到其他層去。
核心會讓人覺得好像最重要的是最裏層的那個部分,是其他層的依據。
你慢慢看~
首先再次感謝噗主無私地將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激盪思考的整理結果公開分享。表格部分從外顯到內在層次覺得相當清晰明確,俐落地把世界觀與角色風格、故事系統設定、敘事手法、核心思想等分類。
個人讀一回還在腦海中建構各詞彙分類,讀二回便逐漸能理解相互影響的之處,特別表格後統整解釋了層級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快速精簡地提煉出總結,一語中的。
後續關於文化符號光譜舉例是個人很熟悉的文化演變,讀過境內外的相關作品,對於解析深有同感。再次感謝!
本想私下說,但關了幣孔看來目前文件這樣的架構是足夠清晰、有助讀者理解的。
我花時間做這方面的調整,調整方向是正確的!(花最多時間就在這裡XD)
文件有給到幫助就好!謝謝你用心的留言!
幣孔的部分,應該是因為我鎖陌生人私噗野蠻生長的我感覺醍醐灌頂!!!
機制、結構、哲學這些專有名詞乍看之下有點繞,但配上「創作元素的層次對應」表格後就很好理解,將要素分成通用與新近獨創來做判斷也很清楚。
很喜歡《創作元素的層次對應》這張表,因為噗主有使用AI的習慣(之前噗主分享的AI協作、回饋架構都滿有趣的)
有點好奇之後會不會考慮讓 AI (如CANVA)把這張表繪製成彩色版XD
覺得這是抽出來單獨做成小卡也很適合的一張表!
這樣接下去看七種創作類型的對照就很清楚!
稍微解釋一下,我決定使用「深層邏輯」四個字,而不使用更精簡的字詞的理由。
(1)我希望讀者在單獨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就會直覺聯想到,一定還有一個與之相對的「表面XX」。
於是在看有關深層邏輯的論述的時候,腦內同時保留一個對照的表格。
所以「深層」對我來說,是這個詞的必要組成。
(2)為什麼用「邏輯」,而不是原理或是核心?
我在完整文件裡面,把深層邏輯又區分成了機制層、結構層和哲學層。
再加上表面層(表面細節),總共四層 。
在創作的時候,這四層之間,是沒有固定的產生順序的。有些人會想確定機制,有些人會優先考量哲學/主題概念,也有些人會先確立結構,也有人習慣先決定表面細節之後,再去反推深層內容。
各層之間也不不然需要密切配合,只要維持邏輯一致性,彼此沒有矛盾即可。
如果用「原理」或是「核心」,可能會讓人誤會,一定是要從深層往表層長出來,各層之間一定要完美按照深層邏輯去運行、彼此密切配合。
用「邏輯」就比較可以想像,各層可能自成邏輯/各有其內部邏輯,只要彼此不出現邏輯上的矛盾即可。
謝謝!希望這些文件對你的創作能有幫助!
我自己覺得,雖然全然自由發揮的靈感,可以得到很棒很有趣的成果,但如果提供一些框架輔助,可以進一步讓創意有更加深入的發展。
就像替葡萄藤建立藤架一樣,能接受到更多的陽光、長得更好。
我目前主要只用Claude、Gemini和GPT,還沒有用過CANVA。
我猜我也應該懶得這麼做XDD
不過如果你或其他人想要的話,可以自由拿去做小卡,或是進行其他的再利用。(只要維持非商用,以及簡單標註我或這個噗的連結即可)
因為這些東西很複雜,對於如何呈現會比較清楚,我想了很久,最後才決定先分層,再特別提出角色、劇情、世界觀要如何對應到各層。
然後又把耦合度、獨創性和文化影響度拆開來說。
最後能讓覺得創作類型的對照很清楚,真是太好了!
AI只是輔助的工具,很多人把它拿來做壞事或傷害別人,但他們對於整理資料架構來說真的是很好使用的工具,很喜歡噗主在噗內精闢簡潔的論點解釋
只是沒有接觸過這麼完整的文本分析手法,囫圇的看過一次後,還需要慢慢去理解
salmon7104: 謝謝回饋!
AI真的只是工具,完全看人怎麼去使用。它應該是用來拓展人的思考侷限的工具,像是機械手套一樣,實際上操縱它的、需要負責的,還是使用它的本人。
olive6145: 謝謝回饋!
我其實蠻喜歡和人分享觀點的,要是能因此激發出其他人不同的想法,那就更快樂了。
mole8580: 謝謝回饋!很開心能讓你有所收穫!
其實作者有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已經把這些都完全內化,一切是在潛意識完成的。
我有時自己分析自己的作品,也會突然才意識到,原來我的直覺背後是建立在這個邏輯鍊上面XD
goat1828: 謝謝回饋!
每個人在創作時的思考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我也不確定實際這樣拿去用,效果到底怎麼樣。
好用的話,再跟我說XDD
10%事件的話,我們可以直接在10%事件的匿名噗裡面討論XD
這部作品中的風格本身就是故事,是透過敘事風格的變化,展現出主角的內在變化;讓讀者「體驗」主角的變化,而非被告知主角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