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2:50 PM
12
3
《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by 武志紅
這本書真的很棒
會想要買來送人的那種
文字好讀,但意義深遠
書
閱讀
心得
心理
原生家庭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2:53 PM
Tue, Jul 15, 2025 1:48 PM
由於作者是中國本土的心理咨詢師
所以對華人文化下的家庭模式有更精闢的理解
但早期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中國式家長」
因為這些「西方來的」教育理論
挑戰了傳統的「孝道」&「我是為你好」的思想
「巨嬰」一詞,最早就是武志紅提出的
形容整個中國社會還停留在「無法跟母親分離」的狀態
活在一個共生絞殺的集體社會裡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2:55 PM
Tue, Jul 15, 2025 12:59 PM
在〈孩子的成績,父母的信仰?〉中,武志紅說:
「我們是無神論的國家,我們也是反個人主義的社會。如此一來,一個人的精神生命或靈魂,安放何處?既不能放在信仰上,也不能安放到自己身上。最容易安放的地方,就剩下了兩個:對父母的孝,對孩子的培養。」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2:58 PM
「對父母的孝,不容易成為精神寄託,但孩子不一樣,孩子的成長變化,會給父母帶來刺激,讓他們覺得生活是新鮮的,是有期盼的。
可以說,華人父母缺乏自我,缺乏靈魂的寄託,是普遍性的,並不僅僅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才這樣,在許多高知識份子的心態上也是一樣。
我們真要意識到:不能將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P.207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07 PM
Tue, Jul 15, 2025 1:34 PM
在整本書的開篇,作者首先就不斷在強調「分離」的重要性,也就是「心理斷乳」。
父母要先學會把重心轉到自我成長上,不要從孩子身上索取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要把孩子當作替代式伴侶、或替代式父母、或是自我理想的投射工具。
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第一順位。
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去發展他自己的世界。
/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14 PM
Tue, Jul 15, 2025 1:16 PM
另一段我比較關注的,是「不要把權力規則帶回家」。
作者認為家庭的爭執,很多時候是出自夫妻中的其中一人,不懂得家的意義是什麼,把家庭當成事業在經營,事業講求的是效率、利益、算計、成就、權威、服從,但家不是,家庭運行的是另一套名為「愛」的系統。
如果想要讓家庭達到真正的功能,就不能在家用「權力規則」,而是要用「家庭規則」來運行。家庭規則的核心是「珍惜」,理解、尊重、包容。
但許多人沒辦法同時運行兩套系統,運行兩套系統對他們來說很累(超出腦負荷了XD),所以會乾脆放棄家庭規則。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16 PM
Tue, Jul 15, 2025 1:32 PM
我自己的觀察,很多人都是這樣,這類型的人在講自己的家庭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拿「我在工作的時候都怎樣怎樣」來對比家中的大小事,但其實這是不同的。
/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20 PM
P.193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這篇,讓我很觸動。
「為什麼父母們給孩子製造了這麼大的壓力?
徐浩淵博士說: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了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透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更多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23 PM
「家長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該怎麼做。」徐博士說,「最常見的是,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人生。結果,他們出於愛心教育孩子,最後卻發展出束縛孩子的非愛行為。」
「請舉一個例子好嗎?」我問道。
聽到這個最簡單不過的問話,五十多歲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來,她哽咽的講了一個「每次都讓她流淚的真實故事」。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26 PM
Tue, Jul 15, 2025 1:35 PM
—
有個小學生小剛突然跳樓自殺了。他留下遺書對爸爸媽媽說,他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累極了。爸爸媽媽常說,他們對他很失望,他不想讓爸爸媽媽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
自殺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存錢筒,把存了幾年的零用錢留給了爸爸媽媽。他說,他走了,爸爸媽媽不需要那麼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錢不夠,爸爸媽媽可以加些錢,「坐坐火車,坐坐輪船,你們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麼辛苦了。」
—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31 PM
「說到這裡,徐博士再也忍不住淚水。她說,小剛那麼愛父母,他說『坐坐火車,坐坐輪船,你們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麼辛苦了』的期望,其實是他自己最大的嚮往。他認為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實現不了,但希望自己最愛的父母去實現。
小剛的心理機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愛的父母得到。他是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多情況下也是投射,他們有種種心理需求,但不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實現。
孩子是最愛的人,孩子實現了,就像是自己也實現了。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1:32 PM
Tue, Jul 15, 2025 1:32 PM
「這種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說,「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卻因此帶來的心理壓力轉嫁給了孩子。」
/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2:41 PM
「心理學家做過試驗,用較輕的電擊刺激小白鼠的快樂中樞,然後讓小白鼠學會控制這個電擊的方法。之後,小白鼠什麼都不會做,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電擊自己,至死方休。
家長們完全以成績為取向的獎懲,和心理學家對小白鼠的電擊有異曲同工之處。」P.221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2:44 PM
Tue, Jul 15, 2025 2:44 PM
這種獎懲模式容易造成孩子走向兩種身心症:
偏執型人格障礙(PPD)
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3:02 PM
Tue, Jul 15, 2025 3:04 PM
「...網路成癮的孩子,起碼在心理機制上,基本上是正常的。
「很多有網癮的孩子,要麼是家裡沒有溫暖,要麼是父母給的壓力太大,家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他們的監獄。所謂的網癮,不過是他們從一個糟糕的監獄逃到另一個糟糕程度較輕的監獄而已。」他說。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3:04 PM
知名的心理學家、武漢中德醫院的前院長曾奇峰也
極力反對用「網路成癮」這種詞語去形容孩子。
他認為,這個詞語是一種「妖魔化」,並且
忽視了網路對孩子起到的一定的保護作用
,在心理學界,這是大多數專家的共同觀點。」P.224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3:05 PM
這段很有共鳴,常混在網路上的應該都能理解他在說什麼,網路就是我們的「安全島」,沒有網路這個抒發管道,也許很多小孩會走上更極端的道路。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3:09 PM
「過於迷戀網路,需要心理治療。考試嚴重成癮,更需要心理治療。小丁在於東輝那裡做了一段心理治療後,起碼可以不再每天都學習到凌晨兩三點,而是減少到12點。
但在小丁爸爸的激烈反對之下,這次治療被中斷了。」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3:12 PM
Tue, Jul 15, 2025 3:21 PM
『非常可惜,我也非常擔心他的未來,』於東輝說,『我預料,如果孩子這樣發展下去,他最後一定會患上偏執型人格障礙。成績將成為他生活中的唯一支柱,這個支柱一旦崩塌,他就有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症。』
...在北京大學就讀時,我樓下住的是數學系,其中一個同學,因一門考試不及格得了精神分裂症。他發病時是深夜,當時光著身子繞著宿舍樓跑,邊跑邊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
他之所以發瘋,是因為他的精神支柱——得到好成績然後被認可——坍塌了。」P.224-225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3:15 PM
Tue, Jul 15, 2025 3:15 PM
在看這本書前,我真的沒想過也沒聽過「嗜考症」...但這種狀態其實可以套用在很多面向上,例如追求成功的、追求愛情的、追求金錢的,過於執著某樣東西都有可能會造成這種偏執吧...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Tue, Jul 15, 2025 3:16 PM
這種症狀在大陸好像很普遍,真的太高壓了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Wed, Jul 16, 2025 8:23 AM
自證預言aka吸引力法則
載入新的回覆
這本書真的很棒
會想要買來送人的那種
文字好讀,但意義深遠
書 閱讀 心得 心理 原生家庭
所以對華人文化下的家庭模式有更精闢的理解
但早期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中國式家長」
因為這些「西方來的」教育理論
挑戰了傳統的「孝道」&「我是為你好」的思想
「巨嬰」一詞,最早就是武志紅提出的
形容整個中國社會還停留在「無法跟母親分離」的狀態
活在一個共生絞殺的集體社會裡
「我們是無神論的國家,我們也是反個人主義的社會。如此一來,一個人的精神生命或靈魂,安放何處?既不能放在信仰上,也不能安放到自己身上。最容易安放的地方,就剩下了兩個:對父母的孝,對孩子的培養。」
可以說,華人父母缺乏自我,缺乏靈魂的寄託,是普遍性的,並不僅僅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才這樣,在許多高知識份子的心態上也是一樣。
我們真要意識到:不能將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P.207
父母要先學會把重心轉到自我成長上,不要從孩子身上索取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要把孩子當作替代式伴侶、或替代式父母、或是自我理想的投射工具。
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第一順位。
讓孩子獨立自主的去發展他自己的世界。
/
作者認為家庭的爭執,很多時候是出自夫妻中的其中一人,不懂得家的意義是什麼,把家庭當成事業在經營,事業講求的是效率、利益、算計、成就、權威、服從,但家不是,家庭運行的是另一套名為「愛」的系統。
如果想要讓家庭達到真正的功能,就不能在家用「權力規則」,而是要用「家庭規則」來運行。家庭規則的核心是「珍惜」,理解、尊重、包容。
但許多人沒辦法同時運行兩套系統,運行兩套系統對他們來說很累(超出腦負荷了XD),所以會乾脆放棄家庭規則。
/
「為什麼父母們給孩子製造了這麼大的壓力?
徐浩淵博士說: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了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透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更多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請舉一個例子好嗎?」我問道。
聽到這個最簡單不過的問話,五十多歲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來,她哽咽的講了一個「每次都讓她流淚的真實故事」。
有個小學生小剛突然跳樓自殺了。他留下遺書對爸爸媽媽說,他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累極了。爸爸媽媽常說,他們對他很失望,他不想讓爸爸媽媽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
自殺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存錢筒,把存了幾年的零用錢留給了爸爸媽媽。他說,他走了,爸爸媽媽不需要那麼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錢不夠,爸爸媽媽可以加些錢,「坐坐火車,坐坐輪船,你們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麼辛苦了。」
—
小剛的心理機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愛的父母得到。他是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多情況下也是投射,他們有種種心理需求,但不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實現。
孩子是最愛的人,孩子實現了,就像是自己也實現了。
/
家長們完全以成績為取向的獎懲,和心理學家對小白鼠的電擊有異曲同工之處。」P.221
「很多有網癮的孩子,要麼是家裡沒有溫暖,要麼是父母給的壓力太大,家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他們的監獄。所謂的網癮,不過是他們從一個糟糕的監獄逃到另一個糟糕程度較輕的監獄而已。」他說。
但在小丁爸爸的激烈反對之下,這次治療被中斷了。」
...在北京大學就讀時,我樓下住的是數學系,其中一個同學,因一門考試不及格得了精神分裂症。他發病時是深夜,當時光著身子繞著宿舍樓跑,邊跑邊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
他之所以發瘋,是因為他的精神支柱——得到好成績然後被認可——坍塌了。」P.224-225
自證預言aka吸引力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