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4:56 AM
52
4
之前的碎碎念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4:57 AM
Thu, Jul 3, 2025 5:02 AM
🍋關於想像的共同體
安德森稱民族乃一種「想像」(Imagined)的共同體,不得不說這個比喻十分精妙,從語意上來說既不是真實也並非虛構,立基於個人對所身處團體的認同,又透過集體的記憶——而且此記憶也許沒有「真正」發生過——相互建構。
它是實實在在,又同時虛無縹緲的東西,狡猾地消弭群體內部之間因階級、性別、地域而存在的差異,由此你我皆被鎔鑄為一個沒有個性的整體,一種介於虛實之間、極為纏綿曖昧,恰到好處的關係。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4:58 AM
Thu, Jul 3, 2025 5:02 AM
🍋關於摘要
晚上和教授聊到她總感覺下學期的課程要從如何寫摘要開始教,剛進來的新生有些已經沒耐心看文字、寫文字了
人工智慧的使用讓部分資質平庸的同學得到超過自身水準且「還可以」的成果,認真且有才能的孩子期末報告卻表現平平,成績量化後沒有鑒別度,大家都不上不下的
這件事的確讓人沮喪。摘要算得上歷史學門的重要訓練,將一部書籍的某個章節,或是一篇幾萬字的論文濃縮在不到一千字的篇幅裡面,不是純粹的摘錄,不允許冗贅或過多干擾的資訊,精煉再精煉;閱讀、寫下與刪除的每一行字句都能看到思考的痕跡——為什麼選擇此句而非上句,作者的問題核心,他如何直達,如何成立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4:58 AM
整個過程像讀者與文本私密的對話,雖然無法一次到位,但經過咀嚼、消化,最後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不亞於人文精神誕生的瞬間
如果一切都能夠靠數據、指令,靠隨機生成千百萬種只有演算痕跡的重點整理;人的存在、想像、自己的話語被遮蔽在層疊虛構的技術上,又有什麼意思呢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4:59 AM
Thu, Jul 3, 2025 5:23 AM
🍋關於東方
影展看了部無功無過的電影⋯⋯大概是一個西方想像中亞裔會遇到的模板化家庭議題,超級美式浪漫喜劇,有點亞洲瘋狂富豪的影子但不多,導演是臺灣人
結束之後和朋友吃飯閒聊聊到自我東方化這東西,即西方世界對包含中東、亞洲、非洲在內的各個國家進行他者化的想像——一種能夠被概括、複製,以及研究的共同「經驗」——至於被如此形塑的他者則在潛移默化中接收這樣的思考方式,成為西方眼中「東方」該有的模樣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5:00 AM
Thu, Jul 3, 2025 5:23 AM
另外前幾天經過總統府,這是我第無數次認真看它的外觀,靈光一閃突然和騎機車載我的朋友說:「哇!這東西真的太殖民了!實在太殖民了」、「它真的很壯觀,但實在太殖民了!」,因為當時非常興奮,不過興奮之情下有點無聊的哀傷
歷史當中各種權力與觀看慾望的交織,或許十分能反映在過去與如今的文化工業上。我們迷茫又愛恨地站在我們的國家,投射他人,又不斷地被加以望文生義的想像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5:01 AM
Thu, Jul 3, 2025 5:03 AM
🍋關於進步史觀
進步史觀是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迎來相對富裕的轉變下誕生的產物,它一方面扭轉歐洲長期受基督教影響下帶有濃厚神意史觀的歷史書寫,另一方面則使人類歷史再次陷入由「理性、科學、進步」所編織、藐視過去而幻想未來的盲目信仰當中
若說人類歷史有唯一正確而普遍的發展道路,那麼這條道路該由何人指引?它的標準該由誰斷定?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5:01 AM
談論所謂進步、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取代與顛覆,當二十世紀人們以為自身物質與精神文明迎來空前的富足時,在一○年代的歐陸戰場上,象徵最先進文明的武器被用於最野蠻的屠戮;同一時間,即便東方中國龐大的棉紡織製造業開始引進最新的紡織器械,立基於特殊條件家庭生產制——男耕女織——而存活的手工織造業仍然充滿韌性
當回首這些現場時,進步史觀又要如何解釋狹隘的筆直道路與人類複雜活動所構築的歷史之間無法媒合的空隙呢?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5:04 AM
沒了大概
汐~想讀的書好多
@gigiared01
Thu, Jul 3, 2025 7:31 AM
對東方主義那段挺有同感的,不過我自己最近更感興趣的並非東西方的對比,而是“東方的東方”
(順便結合文化挪用的爭議)大概就是 西方人寫非西方的其他文明史學或創作常被嚴格看待,但同樣弱勢的亞洲諸國落進這種蠻夷或獵奇化的表達常常被輕輕放過……甚至會被無害化
台灣最熟悉的例子大概就是漢人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想像、對東南亞移民的隱性歧視吧(
並不是想替白人辯護的意思,畢竟他們都強勢文化了本來就應該用更謙虛和背負的態度去處理,但有時候看到很認真考據的白人創作因為創作者是白人就要被說"一定不安好心",而非白人創作者考據一堆還有刻板印象卻可以被當成"他們出發點是好的",就覺得…🤔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10:11 AM
Thu, Jul 3, 2025 10:14 AM
汐~想讀的書好多
: 說到這個上次也和朋友聊到包含在一些歷史討論中輕易將臺灣過去的社會對立簡化成外省 / 本省衝突,還有對「福佬客」的族群偏見,以及最近因為以伊衝突在threads上又有關於伊斯蘭世界的討論,也有很多可以反思的地方
即便亞洲世界很大程度上長期處於被觀看、被詮釋,或者直接說「被殖民」的立場,但受殖者群體內部也未必所有人都只有「被壓迫」的狀態,或許無意間也成了殖民者的共犯;又或者因為性別、族群身分、社會階級而受到第二重、第三重的壓迫
我也時常在想著西方人雖然是那樣,那回到我們世界的論述又如何,正因為歷史上遭遇過,或許要更敏感或警惕一些
汐~想讀的書好多
@gigiared01
Thu, Jul 3, 2025 10:16 AM
單宇🍋レモン★E08
: 啊伊斯蘭這個我也很有感,宗教是重災區(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很多人分不清教義、教派(教會)的運作、歷史時期、政權化帶來的負面印象……
基督教的話,雖然之前的動畫“關於地球的運動”很好看,但這個就是超級刻板印象的產物😂 教會真的不是動不動就燒人 實際上有些被判刑的也不是因為他的研究而是其他罪名……
伊斯蘭教就不用講了,但如果它真的這麼封閉是不可能變成三大教之一的,很多負面印象其實很近代,但大家討論歷史上的總是拿刻板印象去解讀
單宇🍋レモン★E08
@danyu627
Thu, Jul 3, 2025 3:01 PM
Thu, Jul 3, 2025 3:01 PM
汐~想讀的書好多
: 真的!
之前有看過很多人推薦地,也有看過一些討論的聲音(覺得由創作去認識歷史也算雙面刃,除了肯定它的確引起一部分人對歷史的興趣,但另一方面也無可避免地加深大眾對宗教史的各種先入為主的想像;話說之前與教授開會時也提到面向大眾的歷史書寫與專書之間要如何把握好尺度,艱澀就變成曲高和寡,單刀直入又會過於片面,真是一個很有挑戰性但有趣的東西!)
目前我們對伊斯蘭世界的論述也多是西方視角那套,和你說的一樣,其實是非常晚近的事情,總感覺要釐清這些還有很長一段路可以走;之前在寫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報告時也重新思考了西方女性主義者為第三世界女性的「受壓迫」代言這件事
載入新的回覆
安德森稱民族乃一種「想像」(Imagined)的共同體,不得不說這個比喻十分精妙,從語意上來說既不是真實也並非虛構,立基於個人對所身處團體的認同,又透過集體的記憶——而且此記憶也許沒有「真正」發生過——相互建構。
它是實實在在,又同時虛無縹緲的東西,狡猾地消弭群體內部之間因階級、性別、地域而存在的差異,由此你我皆被鎔鑄為一個沒有個性的整體,一種介於虛實之間、極為纏綿曖昧,恰到好處的關係。
晚上和教授聊到她總感覺下學期的課程要從如何寫摘要開始教,剛進來的新生有些已經沒耐心看文字、寫文字了
人工智慧的使用讓部分資質平庸的同學得到超過自身水準且「還可以」的成果,認真且有才能的孩子期末報告卻表現平平,成績量化後沒有鑒別度,大家都不上不下的
這件事的確讓人沮喪。摘要算得上歷史學門的重要訓練,將一部書籍的某個章節,或是一篇幾萬字的論文濃縮在不到一千字的篇幅裡面,不是純粹的摘錄,不允許冗贅或過多干擾的資訊,精煉再精煉;閱讀、寫下與刪除的每一行字句都能看到思考的痕跡——為什麼選擇此句而非上句,作者的問題核心,他如何直達,如何成立
如果一切都能夠靠數據、指令,靠隨機生成千百萬種只有演算痕跡的重點整理;人的存在、想像、自己的話語被遮蔽在層疊虛構的技術上,又有什麼意思呢
影展看了部無功無過的電影⋯⋯大概是一個西方想像中亞裔會遇到的模板化家庭議題,超級美式浪漫喜劇,有點亞洲瘋狂富豪的影子但不多,導演是臺灣人
結束之後和朋友吃飯閒聊聊到自我東方化這東西,即西方世界對包含中東、亞洲、非洲在內的各個國家進行他者化的想像——一種能夠被概括、複製,以及研究的共同「經驗」——至於被如此形塑的他者則在潛移默化中接收這樣的思考方式,成為西方眼中「東方」該有的模樣
歷史當中各種權力與觀看慾望的交織,或許十分能反映在過去與如今的文化工業上。我們迷茫又愛恨地站在我們的國家,投射他人,又不斷地被加以望文生義的想像
進步史觀是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迎來相對富裕的轉變下誕生的產物,它一方面扭轉歐洲長期受基督教影響下帶有濃厚神意史觀的歷史書寫,另一方面則使人類歷史再次陷入由「理性、科學、進步」所編織、藐視過去而幻想未來的盲目信仰當中
若說人類歷史有唯一正確而普遍的發展道路,那麼這條道路該由何人指引?它的標準該由誰斷定?
當回首這些現場時,進步史觀又要如何解釋狹隘的筆直道路與人類複雜活動所構築的歷史之間無法媒合的空隙呢?
(順便結合文化挪用的爭議)大概就是 西方人寫非西方的其他文明史學或創作常被嚴格看待,但同樣弱勢的亞洲諸國落進這種蠻夷或獵奇化的表達常常被輕輕放過……甚至會被無害化
台灣最熟悉的例子大概就是漢人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想像、對東南亞移民的隱性歧視吧(
並不是想替白人辯護的意思,畢竟他們都強勢文化了本來就應該用更謙虛和背負的態度去處理,但有時候看到很認真考據的白人創作因為創作者是白人就要被說"一定不安好心",而非白人創作者考據一堆還有刻板印象卻可以被當成"他們出發點是好的",就覺得…🤔
即便亞洲世界很大程度上長期處於被觀看、被詮釋,或者直接說「被殖民」的立場,但受殖者群體內部也未必所有人都只有「被壓迫」的狀態,或許無意間也成了殖民者的共犯;又或者因為性別、族群身分、社會階級而受到第二重、第三重的壓迫
我也時常在想著西方人雖然是那樣,那回到我們世界的論述又如何,正因為歷史上遭遇過,或許要更敏感或警惕一些
基督教的話,雖然之前的動畫“關於地球的運動”很好看,但這個就是超級刻板印象的產物😂 教會真的不是動不動就燒人 實際上有些被判刑的也不是因為他的研究而是其他罪名……
伊斯蘭教就不用講了,但如果它真的這麼封閉是不可能變成三大教之一的,很多負面印象其實很近代,但大家討論歷史上的總是拿刻板印象去解讀
之前有看過很多人推薦地,也有看過一些討論的聲音(覺得由創作去認識歷史也算雙面刃,除了肯定它的確引起一部分人對歷史的興趣,但另一方面也無可避免地加深大眾對宗教史的各種先入為主的想像;話說之前與教授開會時也提到面向大眾的歷史書寫與專書之間要如何把握好尺度,艱澀就變成曲高和寡,單刀直入又會過於片面,真是一個很有挑戰性但有趣的東西!)
目前我們對伊斯蘭世界的論述也多是西方視角那套,和你說的一樣,其實是非常晚近的事情,總感覺要釐清這些還有很長一段路可以走;之前在寫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報告時也重新思考了西方女性主義者為第三世界女性的「受壓迫」代言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