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04 AM
Thu, Jul 3, 2025 7:09 AM
13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隨拍
在1891年,基約曼參加了法國當時很流行的一種國家彩票。
結果──他竟然真的中了!獎金非常可觀,讓他得以立刻辭去鐵路局的工作,從此全心投入繪畫,過著「不被生計綁住」的藝術人生。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07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08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09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12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14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15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16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17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18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20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21 AM
🎨多比尼是法國風景畫家,活躍於19世紀中葉,是巴比松畫派的重要成員之一,也是印象派的先驅之一。他不像後來的印象派那麼有名,但他早早就開始提倡「戶外寫生」,並且將風景畫從古典嚴謹的構圖,帶向自由、流動、真實自然的樣貌。
他曾是官方沙龍體系的一員,但後來更喜歡獨自觀察自然,尤其是河流的變化與天空的表情。
⸻
🚤 畫船畫家:自己造了一艘船!
1857年,他親手打造了一艘畫船,取名為
「Le Botin」
,是一艘可以睡覺、可以畫畫的小船,他就駛在塞納河或歐爾河上,邊旅行、邊畫畫。
他不是去看風景,他住進了風景裡。
這個創舉深深影響了莫內,莫內後來也效仿他,造了自己的畫船。所以可以說,沒有多比尼,就沒有莫內的河與睡蓮世界。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22 AM
Thu, Jul 3, 2025 4:23 AM
阿爾芒德·基約曼(Guillaumin)和其他印象派多是陸地派,畫風景畫時會到戶外找角度,但他們多半住旅館、搭火車、散步寫生。
而夏爾勒·多比尼(Daubigny)這位根本是戶外狂熱者,他是真的自己造了一艘畫船,Le Botin,就像「漂浮的畫室」那樣,每天在河上畫畫、生活,畫到像呼吸一樣自然。
而年輕的莫內看到後,直接被迷住,想說「欸~原來可以這樣畫風景喔!?」
結果後來也仿效造了自己的畫船~而且還真的在那上面畫出他最愛的河邊與荷花系列。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24 AM
🎨 什麼是「官方沙龍」?
「沙龍」(Salon)是18世紀至19世紀法國最具影響力的官方藝術展覽。
它是由法國皇家美術學院主辦,後來由國家接手,是那個時代「成名的唯一門票」。
簡單來說,如果你想當一個有名畫家、賣得出畫、被評論家讚賞,
那你就必須——
☑ 入選沙龍
☑ 被沙龍評審點頭
☑ 得沙龍獎項
☑ 吸引沙龍貴族買家
不然你畫得再好,也沒有人鳥你,甚至會被說「不入流」。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25 AM
泰奧多爾·盧梭從 1830 年代就開始投稿沙龍,1836 年首次被拒,
之後幾乎每一年都被打槍,從1836年被拒絕到1849年,整整13年沙龍不讓他進門。
他畫的是鄉村、森林、真實的土地,不是宮殿裡的神仙與戰士;
他用濃郁的色彩與情感堆疊風景,不是古典構圖規則裡的乾淨空白。
評審說:「他畫的景太粗野、太低俗、不夠高貴。」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26 AM
🎨阿皮尼出身布爾喬亞家庭,家人一開始反對他畫畫,他還曾被送去做生意,但他始終不放棄藝術。
直到後來,他在義大利旅行的時候遇見了真正的風景,才決定回到法國鄉村,專心畫自己相信的大地。
他曾與畫家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Corot)交好,也一度受他風格影響,
但後來慢慢發展出自己更加細緻安穩的語言,在沙龍展中屢屢入選,獲得不少獎項。
他畫到90多歲,是一位長壽且一生專注的藝術家。
畫畫於他不是激情,而是一生的陪伴。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28 AM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30 AM
Thu, Jul 3, 2025 4:30 AM
🎨布丹是一位法國風景畫家、印象派的先驅者之一,被稱為「天空的國王」。
他出生在法國海港小鎮翁弗勒爾(Honfleur),從小在海邊長大,對光線、雲層、潮水的變化特別敏感。當時大部分畫家還只在畫室裡創作時,他已經提著畫架走到海邊、田野、港口──把光畫進了藝術史,也把未來的印象派悄悄帶進來。
他最重要的貢獻,不只是畫風,而是他的溫柔引導──年輕的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就是被布丹帶著去戶外寫生,才發現光的魔法,之後才有印象派誕生。
布丹從沒像其他印象派畫家那樣成名或風光。他一直默默地畫著天空與海──直到年老,才被藝術界真正肯定。
他不追求炫耀,但莫內曾說:「我欠布丹一切。」因為沒有他的牽引,也許就沒有印象派這整個藝術革命。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32 AM
在莫內還是個十七歲屁孩的時候(他自己說的喔,他年輕時真的很狂),
他每天只畫誇張的漫畫素描,還貼在店門口賣,覺得「風景畫?好無聊喔」。
但布丹那時候已經是當地有名的風景畫家了,他看到莫內的畫,沒有笑他,
反而說:「你眼睛太好了,別浪費在搞笑畫上,你該去看天空、看海,看真實的光怎麼移動。」
然後他就──
☑ 帶莫內去海邊寫生
☑ 教他看光的方向、天空的層次
☑ 告訴他:「畫畫不是臨摹,而是聽見風怎麼說話。」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35 AM
Thu, Jul 3, 2025 4:36 AM
🔥說說莫內的人緣有多好
根本團寵
• 拉朋友一起辦畫展(第一屆印象派展他自己掏錢借場地)
• 幫落魄畫家(像卡米耶·畢沙羅)介紹買家
• 找朋友去他家花園作畫、請大家吃飯喝茶(他家像個畫家俱樂部)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36 AM
Thu, Jul 3, 2025 4:37 AM
🌼 1. 莫內與雷諾瓦:一起窮、一起畫
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是莫內的超麻吉!
兩人年輕時都窮到吃不飽,會一起扛畫具去森林寫生、一起逃票進展覽館,甚至一起畫過同一條河、同一棵樹。
📍有次他們在《拉格勒納特》(La Grenouillère)畫水上小艇的場景──
兩人選了差不多的角度,各畫各的,畫完還交換看彼此的畫,然後說「哇你顏色用得好舒服」「你那個水反光厲害耶」。
雷諾瓦後來說:「莫內的眼睛,比陽光還亮。」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37 AM
🌿 2. 莫內與畢沙羅:像兄弟一樣的陪伴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年紀比莫內大,但兩人是互相尊重、互相鼓勵的知己。
他們在印象派運動初期一起策劃畫展、討論理念。
在某些畫風轉型期(例如莫內開始畫連作系列、光影變化),畢沙羅是那個從頭到尾一直相信他、挺他的朋友。
💬 莫內曾說:「要不是有畢沙羅,我會覺得這世界只剩我一個人在畫畫。」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37 AM
🌈 3. 莫內與竇加:尊敬但保持距離
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
個性比較孤僻理性,不像莫內那樣溫吞友好,
但他非常尊敬莫內的堅持,也願意支持印象派運動──他還出資幫忙籌畫展!
他們常常會辯論:「要畫真實觀察的光」還是「要畫內心的構圖」。
但莫內從來不會跟他硬碰硬,反而總是笑笑地說:「每個人畫畫的方式都值得。」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38 AM
💐 4. 莫內與席斯里:彼此最熟悉的靜默
阿弗列·席斯里(Alfred Sisley)
是莫內最像「同類」的朋友──兩人都愛畫水、愛自然、話不多,但眼神會交換。
他們住得近的時候,常常一起走去河邊畫畫,話不多,但會把顏料借來借去。
有一次莫內畫到雨來不及收畫,他回頭時畫被吹爛了,席斯里什麼都沒說,默默遞給他一張自己的畫布。
這是那種,不說話也會陪你走到畫完的友情。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38 AM
🍵 5. 莫內與卡耶博特:富豪的知己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
是有錢又有藝術理想的畫家+收藏家。
他比莫內年輕,卻用盡自己的錢幫朋友們出畫展資金、買下作品,還留遺囑要把他們的畫捐給法國國家。
而莫內對卡耶博特也非常感謝,他說過一句話:
「如果不是他,我們這一群畫畫的人,可能早就散了。」
他不是只當卡耶博特是金主,他是真的把他當夥伴。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1 AM
🎨塞尚的風格有什麼特色?
• 用色塊建構畫面:不像印象派捕捉光影變化,他用一塊塊顏色慢慢堆出形體,像在雕刻平面的空間。
• 不追求照片寫實,而是結構真實:他在意物件之間的關係,形體的重量與空間的深度。
• 主題極簡但強烈:蘋果、瓶子、椅子、桌布、山──都是他畫不膩的主題。他要讓這些最平凡的東西變得「像永恆一樣真實」。
• 透視有點奇怪?但那是故意的:他會在同一張畫裡畫出不同角度的透視,打破傳統空間規則,開啟現代藝術的大門。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1 AM
塞尚個性內向,曾經跟最好的朋友左拉決裂,一生很少公開展覽,也不善交際。但他從不停止畫畫,哪怕沒人懂、沒人買,他也繼續。
他的畫曾被罵得體無完膚,但後來卻被視為開啟立體派、抽象藝術的鑰匙。他畫的不是世界的外表,而是內在的結構──那是一種更深層的愛。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3 AM
Thu, Jul 3, 2025 4:45 AM
塞尚跟左拉怎麼吵架的?
1. 小時候就認識的「青梅竹馬」
塞尚和左拉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們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一起長大,一起逃課、畫畫、寫詩。
左拉喜歡寫作,塞尚喜歡畫畫,兩個人常常談夢想、談藝術,也互相鼓勵彼此去巴黎闖蕩。他們是真正彼此影響的一對靈魂朋友。
有一封塞尚寫給左拉的信裡,還說:
「我現在能走在這條畫畫的路上,是因為你一直在我身邊。」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4 AM
💔 2. 分裂的轉捩點:一本小說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 1886 年──左拉出版了小說《創作》(L’Œuvre),
書裡面寫了一位天才但難相處、畫風激進、不被社會接受、最後失敗自盡的畫家角色──名叫克洛德·朗蒂耶(Claude Lantier)。
⋯⋯而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發現,那個角色「根本就是在寫塞尚」。
雖然左拉沒有指名道姓,但裡面那種:
• 脾氣古怪
• 社交尷尬
• 畫風前衛不被理解
• 沉迷藝術到無法自理
• 最後痛苦崩潰自殺
──通通跟塞尚本人太像了。 塞尚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心碎了。 他沒寫信罵左拉,他只是沉默,然後再也沒主動聯絡他。 兩人就這樣,從三十年的深交,到完全不聯絡。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4 AM
3. 為什麼左拉要這樣寫?
左拉自己其實也很痛苦。他並不是想罵塞尚。
他只是想寫出「藝術家與社會的悲劇衝突」,而他靈感最直接的來源就是他最熟悉的人──塞尚。
但他忘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自己被赤裸裸寫進故事裡。
對塞尚來說,那本小說就像一個宣判:「你這樣的人,只會失敗。」
他心裡應該在想:「你不是我最了解我的人嗎?你怎麼覺得我會這樣結束?」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4 AM
🥀 4. 他們後來有和好嗎?
沒有真正和好。
左拉晚年還是說過:「塞尚是我這一生中最親密、也是最痛的一個朋友。」
塞尚也沒公開罵他,只是在某封信裡淡淡地說:「有些東西,再也畫不回來了。」
左拉在 1902 年過世時,塞尚沒有出席葬禮。
但幾年後,他卻默默畫了一張《讀書的男人》,畫中男子低著頭、專注閱讀,那是他記憶中的左拉的樣子。
他什麼都沒說,但他還記得。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6 AM
🎨保羅·希涅克是法國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畫家,與修拉(Georges Seurat)並肩推動「點描派(Pointillism)」技法的關鍵人物。他原本學的是建築,但因為在畫展上看到莫奈的畫作深受震撼,19歲毅然轉向繪畫。他的畫風將科學的色彩理論與詩意的構圖結合起來,把色彩拆成一顆一顆顫動的星星,在視覺中重新組合成光的旋律。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6 AM
他熱愛航海,買了一艘小帆船叫「奧斯卡」,沿著地中海航行,邊旅行邊創作。他畫的不只是風景,而是那種自由又純粹的生活哲學。
「藝術就是一種和諧,像自然中的和諧。」──Signac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8 AM
Thu, Jul 3, 2025 4:48 AM
🎨阿弗列·希斯里是英國裔的法國印象派畫家,一生專注於風景畫,是印象派中最純粹地守在「自然光線與戶外景致」這條路上的藝術家。他不像莫內那樣聲名遠播,也不像竇加那樣有獨特主題,但他畫中的空氣、雲、河流和樹影,卻擁有一種會讓人想靠近、想待久一點的溫柔。
• 幾乎只畫風景:他一生畫了數百幅戶外風景畫,尤其喜歡河流、橋樑、小鎮與冬季雪景。
• 色調清透自然:不像野獸派那種色彩張揚,他用的是灰藍、草綠、淺赭、溫白,畫面像一首首輕聲吟唱的詩。
• 光線變化很細膩:他特別擅長捕捉天氣、季節的轉換,像是午後剛停雨的濕氣、薄霧下的橋影。
• 畫面常有橋與河:這些靜謐的建築與水面是他情感的投射,像他那寂寞卻堅定的內心。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48 AM
Thu, Jul 3, 2025 4:48 AM
🎨艾德加·竇加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素描家,雖然常被歸類為印象派,但他本人並不完全認同這個標籤。他更偏愛結構嚴謹、構圖精準的風格,受到古典藝術與攝影、甚至浮世繪的影響。他的作品極其細膩,觀察力敏銳,像是一種靜靜的凝視,從不打擾,但全都記得。
• 芭蕾舞者(是他的標誌主題,超過一半作品都是!)
• 日常女性:如梳頭、洗澡、休息時的樣子
• 馬場與賽馬
• 舞台與劇院裡「不是主角」的人們
他畫的舞者,常常不是在表演的時候,而是排練、低頭綁鞋、被燈光照亮側臉的瞬間,那是一種「捕捉人類真實與疲憊中的美」。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51 AM
🎨卡米耶·畢沙羅是法國印象派的靈魂人物之一,他不只是風景畫家,更像是那群畫家中的爸爸──溫柔、低調、穩定,一直默默引領與支持著整個印象派的誕生與成長。
他出生於加勒比海聖托馬斯島,是猶太裔,在年輕時就離開商業家庭,選擇藝術的路。他不像莫內那樣閃耀,也不像雷諾瓦那樣浪漫華麗,但他畫的每一幅畫都像泥土的香氣、午後的微風、收割季節的陽光──誠實又深情。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51 AM
• 大地的畫家:他最愛畫農村、田野、鄉村市集,描寫真實的人與自然共處的樣貌。
• 光影細膩,色調溫柔:不像莫內的光線變化劇烈,畢沙羅的光是「活在生活裡」的那種,像一個熟悉的下午、靜靜的窗邊。
• 筆觸柔軟:他的筆觸不激烈,是帶有情感的觀察與記錄,每一筆都像說:「我看見了,我願意理解。」
他一生嘗試各種風格,從印象派到點描派,他都參與其中,甚至鼓勵塞尚、梵谷、修拉──他就像一個從不喧嘩的火苗,溫暖照亮著別人。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52 AM
🎨 喬治·魯奧是法國畫家、版畫家、表現主義大師,風格獨樹一格,是野獸派與宗教藝術之間的橋樑。他早年師承象徵主義畫家莫羅(Gustave Moreau),後來逐漸走出自己的風格,融合野獸派的色彩大膽、表現主義的情感張力,與宗教藝術的神聖凝視感。
他畫的不是華麗,而是破碎中仍舊閃耀的靈魂。
• 厚重的黑線輪廓:像是彩繪玻璃窗的鉛條,把畫面切成一格一格,強調內部光的力量。
• 深沉的色彩:用紫、藍、深紅、赭色等色彩堆疊出濃烈情感,畫面常常像是在低語或祈禱。
• 悲憫與信仰的主題:他筆下的耶穌、小丑、妓女、法官、乞丐都帶著一種「人性中的受難者」形象,既悲傷又慈悲。
• 臉部表情極少、卻極強烈:他畫的不是外貌,而是靈魂深處的那種「痛而不碎」。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53 AM
🎨基斯·梵·鄧肯(Kees van Dongen,1877–1968) 是荷蘭出生的野獸派(Fauvism)畫家,以奔放色彩、濃烈情感與女性主題著稱。他出生於鹿特丹的釀酒人家庭,年輕時一邊幫家裡工作、一邊在夜間學畫。1899年搬到巴黎後,正式進入當時前衛藝術圈,並在1905年參加了改變他命運的
「秋季沙龍」
──也是野獸派這個名字誕生的展覽。
他的畫風大膽,用色誇張又性感,尤其擅長描繪女人,畫中常出現濃眼妝、鮮紅嘴唇、華服與異國風情,帶點挑逗的氣息,又不失一種頹廢的優雅。他筆下的女性形象被認為是巴黎夜生活與自由精神的象徵。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55 AM
🎨亨利·埃德蒙·克羅斯(Henri Edmond Cross)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重要畫家,風格主要是點描派(Pointillism)與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常畫出非常夢幻、光線柔和的風景畫與田園景緻,畫面充滿色彩的詩意交錯。他的畫風雖然繼承了席拉克與修拉的技法,但更傾向用大膽色塊和自由筆觪,有時甚至可以感受到接近野獸派的奔放。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56 AM
Thu, Jul 3, 2025 5:46 AM
🎨喬治·秀拉在1891年去世,年僅31歲,離開得非常突然。他原本身體狀況看起來沒有太大問題,但在短時間內就因病惡化過世,當時多數資料認為可能是因為白喉或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的。那是一種在那個年代很難即時治療的傳染病。
他離開時,還有一幅作品《馬戲團》未完成,留在畫室裡。更令人心疼的是,在他過世不久,他剛出生一歲多的兒子也因同樣的病症去世。
花樁屋★彡NiCE•H01
@Amaranth_2009
Thu, Jul 3, 2025 4:56 AM
喬治·秀拉活躍的年代大約是19世紀末(1859–1891),這個時期法國的平均壽命大約是40~45歲左右,但要注意,這個數字會被嬰兒死亡率大大拉低。如果把嬰兒跟兒童的高死亡率排除,其實能順利長大成人的人,有不少是可以活到60歲以上的。
也就是說:
• 嬰兒與小孩因為醫療不足、營養差,很多活不過五歲
• 但一旦活過童年期,那個時代的人正常壽命可以達到50~70歲
載入新的回覆
在1891年,基約曼參加了法國當時很流行的一種國家彩票。
結果──他竟然真的中了!獎金非常可觀,讓他得以立刻辭去鐵路局的工作,從此全心投入繪畫,過著「不被生計綁住」的藝術人生。
他曾是官方沙龍體系的一員,但後來更喜歡獨自觀察自然,尤其是河流的變化與天空的表情。
⸻
🚤 畫船畫家:自己造了一艘船!
1857年,他親手打造了一艘畫船,取名為「Le Botin」,是一艘可以睡覺、可以畫畫的小船,他就駛在塞納河或歐爾河上,邊旅行、邊畫畫。
他不是去看風景,他住進了風景裡。
這個創舉深深影響了莫內,莫內後來也效仿他,造了自己的畫船。所以可以說,沒有多比尼,就沒有莫內的河與睡蓮世界。
而夏爾勒·多比尼(Daubigny)這位根本是戶外狂熱者,他是真的自己造了一艘畫船,Le Botin,就像「漂浮的畫室」那樣,每天在河上畫畫、生活,畫到像呼吸一樣自然。
而年輕的莫內看到後,直接被迷住,想說「欸~原來可以這樣畫風景喔!?」
結果後來也仿效造了自己的畫船~而且還真的在那上面畫出他最愛的河邊與荷花系列。
「沙龍」(Salon)是18世紀至19世紀法國最具影響力的官方藝術展覽。
它是由法國皇家美術學院主辦,後來由國家接手,是那個時代「成名的唯一門票」。
簡單來說,如果你想當一個有名畫家、賣得出畫、被評論家讚賞,
那你就必須——
☑ 入選沙龍
☑ 被沙龍評審點頭
☑ 得沙龍獎項
☑ 吸引沙龍貴族買家
不然你畫得再好,也沒有人鳥你,甚至會被說「不入流」。
之後幾乎每一年都被打槍,從1836年被拒絕到1849年,整整13年沙龍不讓他進門。
他畫的是鄉村、森林、真實的土地,不是宮殿裡的神仙與戰士;
他用濃郁的色彩與情感堆疊風景,不是古典構圖規則裡的乾淨空白。
評審說:「他畫的景太粗野、太低俗、不夠高貴。」
直到後來,他在義大利旅行的時候遇見了真正的風景,才決定回到法國鄉村,專心畫自己相信的大地。
他曾與畫家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Corot)交好,也一度受他風格影響,
但後來慢慢發展出自己更加細緻安穩的語言,在沙龍展中屢屢入選,獲得不少獎項。
他畫到90多歲,是一位長壽且一生專注的藝術家。
畫畫於他不是激情,而是一生的陪伴。
他出生在法國海港小鎮翁弗勒爾(Honfleur),從小在海邊長大,對光線、雲層、潮水的變化特別敏感。當時大部分畫家還只在畫室裡創作時,他已經提著畫架走到海邊、田野、港口──把光畫進了藝術史,也把未來的印象派悄悄帶進來。
他最重要的貢獻,不只是畫風,而是他的溫柔引導──年輕的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就是被布丹帶著去戶外寫生,才發現光的魔法,之後才有印象派誕生。
布丹從沒像其他印象派畫家那樣成名或風光。他一直默默地畫著天空與海──直到年老,才被藝術界真正肯定。
他不追求炫耀,但莫內曾說:「我欠布丹一切。」因為沒有他的牽引,也許就沒有印象派這整個藝術革命。
他每天只畫誇張的漫畫素描,還貼在店門口賣,覺得「風景畫?好無聊喔」。
但布丹那時候已經是當地有名的風景畫家了,他看到莫內的畫,沒有笑他,
反而說:「你眼睛太好了,別浪費在搞笑畫上,你該去看天空、看海,看真實的光怎麼移動。」
然後他就──
☑ 帶莫內去海邊寫生
☑ 教他看光的方向、天空的層次
☑ 告訴他:「畫畫不是臨摹,而是聽見風怎麼說話。」
根本團寵• 拉朋友一起辦畫展(第一屆印象派展他自己掏錢借場地)
• 幫落魄畫家(像卡米耶·畢沙羅)介紹買家
• 找朋友去他家花園作畫、請大家吃飯喝茶(他家像個畫家俱樂部)
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是莫內的超麻吉!
兩人年輕時都窮到吃不飽,會一起扛畫具去森林寫生、一起逃票進展覽館,甚至一起畫過同一條河、同一棵樹。
📍有次他們在《拉格勒納特》(La Grenouillère)畫水上小艇的場景──
兩人選了差不多的角度,各畫各的,畫完還交換看彼此的畫,然後說「哇你顏色用得好舒服」「你那個水反光厲害耶」。
雷諾瓦後來說:「莫內的眼睛,比陽光還亮。」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年紀比莫內大,但兩人是互相尊重、互相鼓勵的知己。
他們在印象派運動初期一起策劃畫展、討論理念。
在某些畫風轉型期(例如莫內開始畫連作系列、光影變化),畢沙羅是那個從頭到尾一直相信他、挺他的朋友。
💬 莫內曾說:「要不是有畢沙羅,我會覺得這世界只剩我一個人在畫畫。」
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個性比較孤僻理性,不像莫內那樣溫吞友好,
但他非常尊敬莫內的堅持,也願意支持印象派運動──他還出資幫忙籌畫展!
他們常常會辯論:「要畫真實觀察的光」還是「要畫內心的構圖」。
但莫內從來不會跟他硬碰硬,反而總是笑笑地說:「每個人畫畫的方式都值得。」
阿弗列·席斯里(Alfred Sisley)是莫內最像「同類」的朋友──兩人都愛畫水、愛自然、話不多,但眼神會交換。
他們住得近的時候,常常一起走去河邊畫畫,話不多,但會把顏料借來借去。
有一次莫內畫到雨來不及收畫,他回頭時畫被吹爛了,席斯里什麼都沒說,默默遞給他一張自己的畫布。
這是那種,不說話也會陪你走到畫完的友情。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是有錢又有藝術理想的畫家+收藏家。
他比莫內年輕,卻用盡自己的錢幫朋友們出畫展資金、買下作品,還留遺囑要把他們的畫捐給法國國家。
而莫內對卡耶博特也非常感謝,他說過一句話:
「如果不是他,我們這一群畫畫的人,可能早就散了。」
他不是只當卡耶博特是金主,他是真的把他當夥伴。
• 用色塊建構畫面:不像印象派捕捉光影變化,他用一塊塊顏色慢慢堆出形體,像在雕刻平面的空間。
• 不追求照片寫實,而是結構真實:他在意物件之間的關係,形體的重量與空間的深度。
• 主題極簡但強烈:蘋果、瓶子、椅子、桌布、山──都是他畫不膩的主題。他要讓這些最平凡的東西變得「像永恆一樣真實」。
• 透視有點奇怪?但那是故意的:他會在同一張畫裡畫出不同角度的透視,打破傳統空間規則,開啟現代藝術的大門。
他的畫曾被罵得體無完膚,但後來卻被視為開啟立體派、抽象藝術的鑰匙。他畫的不是世界的外表,而是內在的結構──那是一種更深層的愛。
1. 小時候就認識的「青梅竹馬」
塞尚和左拉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們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一起長大,一起逃課、畫畫、寫詩。
左拉喜歡寫作,塞尚喜歡畫畫,兩個人常常談夢想、談藝術,也互相鼓勵彼此去巴黎闖蕩。他們是真正彼此影響的一對靈魂朋友。
有一封塞尚寫給左拉的信裡,還說:
「我現在能走在這條畫畫的路上,是因為你一直在我身邊。」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 1886 年──左拉出版了小說《創作》(L’Œuvre),
書裡面寫了一位天才但難相處、畫風激進、不被社會接受、最後失敗自盡的畫家角色──名叫克洛德·朗蒂耶(Claude Lantier)。
⋯⋯而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發現,那個角色「根本就是在寫塞尚」。
雖然左拉沒有指名道姓,但裡面那種:
• 脾氣古怪
• 社交尷尬
• 畫風前衛不被理解
• 沉迷藝術到無法自理
• 最後痛苦崩潰自殺
──通通跟塞尚本人太像了。 塞尚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心碎了。 他沒寫信罵左拉,他只是沉默,然後再也沒主動聯絡他。 兩人就這樣,從三十年的深交,到完全不聯絡。
左拉自己其實也很痛苦。他並不是想罵塞尚。
他只是想寫出「藝術家與社會的悲劇衝突」,而他靈感最直接的來源就是他最熟悉的人──塞尚。
但他忘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自己被赤裸裸寫進故事裡。
對塞尚來說,那本小說就像一個宣判:「你這樣的人,只會失敗。」
他心裡應該在想:「你不是我最了解我的人嗎?你怎麼覺得我會這樣結束?」
沒有真正和好。
左拉晚年還是說過:「塞尚是我這一生中最親密、也是最痛的一個朋友。」
塞尚也沒公開罵他,只是在某封信裡淡淡地說:「有些東西,再也畫不回來了。」
左拉在 1902 年過世時,塞尚沒有出席葬禮。
但幾年後,他卻默默畫了一張《讀書的男人》,畫中男子低著頭、專注閱讀,那是他記憶中的左拉的樣子。
他什麼都沒說,但他還記得。
「藝術就是一種和諧,像自然中的和諧。」──Signac
• 幾乎只畫風景:他一生畫了數百幅戶外風景畫,尤其喜歡河流、橋樑、小鎮與冬季雪景。
• 色調清透自然:不像野獸派那種色彩張揚,他用的是灰藍、草綠、淺赭、溫白,畫面像一首首輕聲吟唱的詩。
• 光線變化很細膩:他特別擅長捕捉天氣、季節的轉換,像是午後剛停雨的濕氣、薄霧下的橋影。
• 畫面常有橋與河:這些靜謐的建築與水面是他情感的投射,像他那寂寞卻堅定的內心。
• 芭蕾舞者(是他的標誌主題,超過一半作品都是!)
• 日常女性:如梳頭、洗澡、休息時的樣子
• 馬場與賽馬
• 舞台與劇院裡「不是主角」的人們
他畫的舞者,常常不是在表演的時候,而是排練、低頭綁鞋、被燈光照亮側臉的瞬間,那是一種「捕捉人類真實與疲憊中的美」。
他出生於加勒比海聖托馬斯島,是猶太裔,在年輕時就離開商業家庭,選擇藝術的路。他不像莫內那樣閃耀,也不像雷諾瓦那樣浪漫華麗,但他畫的每一幅畫都像泥土的香氣、午後的微風、收割季節的陽光──誠實又深情。
• 光影細膩,色調溫柔:不像莫內的光線變化劇烈,畢沙羅的光是「活在生活裡」的那種,像一個熟悉的下午、靜靜的窗邊。
• 筆觸柔軟:他的筆觸不激烈,是帶有情感的觀察與記錄,每一筆都像說:「我看見了,我願意理解。」
他一生嘗試各種風格,從印象派到點描派,他都參與其中,甚至鼓勵塞尚、梵谷、修拉──他就像一個從不喧嘩的火苗,溫暖照亮著別人。
他畫的不是華麗,而是破碎中仍舊閃耀的靈魂。
• 厚重的黑線輪廓:像是彩繪玻璃窗的鉛條,把畫面切成一格一格,強調內部光的力量。
• 深沉的色彩:用紫、藍、深紅、赭色等色彩堆疊出濃烈情感,畫面常常像是在低語或祈禱。
• 悲憫與信仰的主題:他筆下的耶穌、小丑、妓女、法官、乞丐都帶著一種「人性中的受難者」形象,既悲傷又慈悲。
• 臉部表情極少、卻極強烈:他畫的不是外貌,而是靈魂深處的那種「痛而不碎」。
他的畫風大膽,用色誇張又性感,尤其擅長描繪女人,畫中常出現濃眼妝、鮮紅嘴唇、華服與異國風情,帶點挑逗的氣息,又不失一種頹廢的優雅。他筆下的女性形象被認為是巴黎夜生活與自由精神的象徵。
他離開時,還有一幅作品《馬戲團》未完成,留在畫室裡。更令人心疼的是,在他過世不久,他剛出生一歲多的兒子也因同樣的病症去世。
也就是說:
• 嬰兒與小孩因為醫療不足、營養差,很多活不過五歲
• 但一旦活過童年期,那個時代的人正常壽命可以達到50~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