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枚小米蟲
超前進度

一枚小米蟲
統計到6月,看完8本書,大幅超越進度

一枚小米蟲
感謝夏天,沒電視看,只好帶著書在1樓避暑,這二週就看完二本

一枚小米蟲
先看的是「克蘇魯的呼喚」,不過因為有點難啃,中間穿插了「太白金星有點煩」,輕薄短小一口氣看完

一枚小米蟲
趕在6月底利用二天假日把剩下半本的「克蘇魯的呼喚」看完,其實故事很吸引人,重點是翻譯真的不好

一枚小米蟲
看到一半上小博去搜了下書評,果然許多都是在批評這部份

一枚小米蟲
看了下大家說的問題點,其中一項說的是亂用標點符號,深深認同

一枚小米蟲
後來想了一下,覺得亂用標點符號這個問題,跟譯者整本書翻譯狀況是一致的,就是中文表達出問題

一枚小米蟲
之前看「伊利亞德」跟「奧德賽」二本,同樣都是荷馬史詩,同一個出版社的同系列,但譯者不同,結果天差地遠

一枚小米蟲
二本都是對岸出的,「伊利亞德」的譯者是德高望重的老學者,出版社當時是為了這本而特地請老人家出馬,所以也只翻了這一本

一枚小米蟲
看這本時並沒特別感受,順順的看完

一枚小米蟲
看「奧德賽」時,第一次感受到翻譯的影響有多大

一枚小米蟲
也不是翻得不好,就是一段話的前後語句有些問題,有時要多看幾遍才能看懂

一枚小米蟲
之後有次在微博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現在許多中語西化的問題,突然搞懂「奧德賽」翻譯的問題在哪了

一枚小米蟲
簡單來說,就是中文的語句與西方(如英語)是有差異的,舉例來說,英語說The man who has a pen,但中文是拿筆的人,"man"跟"人"在句子的位置是不同的

一枚小米蟲
「伊利亞德」的翻譯就會寫那個拿筆的人,所以我看起來完全沒問題,但「奧德賽」的翻譯可能就會照英語的習慣翻成那個人拿著筆

一枚小米蟲
在短句子還好,但荷馬史詩本身很多是類似且很長的描述,就是後面一段只是為了描述前面的某個人或某件事,如果用原文的表達方法在中文上就容易搞混,所以需要多看幾遍來確認某段話到底是描述前面,還是接著後面

一枚小米蟲
而「克蘇魯的呼喚」問題就更大,看譯者的簡歷,不曉得是不是因為他的專精在西方語言與文學,所以潛意識裡也習慣用西方的表達方式來寫中文,本來就有點語意不通順

一枚小米蟲
另外亂用標點符號這點,覺得跟他慣用西式表達寫中文有關,因為部分鋸子不通順,就要多加標點符號來區分,所以句子中大量使用冒號跟分號,反而更讓人一頭霧水

一枚小米蟲
所以後來某些真的看了三遍還是看不順的句子就跳過,不影響理解整篇故事就好

一枚小米蟲
最後要說,看「克蘇魯的呼喚」最好是在大白天大太陽下看,看完趕快去做其他事不要去想,不然很容易陷入故事中那種「黏膩感」

一枚小米蟲
會繼續看作者其他書,但要挑一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