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廢🌶我們都身在巨變的時代
之前,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台灣找不到「內捲」的替代詞?
我越來越懷疑,台灣找不到「內捲」的對應詞,
不是我的詞彙量不夠,而是——
台灣的語言裡,從一開始就沒有生出這個詞。

「內捲」這個詞,說的是一種你不想捲,但又不得不捲的狀態。
明知道沒意義、沒效率,還是得拼,因為你根本沒得選。

這不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是整個系統逼著你不能退出,逼著你繼續在原地耗命。

我曾經很努力想找台灣語境裡對應的詞彙,
什麼「惡性競爭」、「拼命三郎」……
但都說不出那種身不由己、無路可退的感覺。
Facebook
🌶廢廢🌶我們都身在巨變的時代
因為在台灣——我們還有得選。

你可以轉行、擺爛、裸辭、出國換宿、創業、跑外送、種田、擺夜市……
不是每條路都光鮮亮麗,但至少你不會永遠被卡死在一條只能捲到爆的路上。
🌶廢廢🌶我們都身在巨變的時代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韓國棒球啦啦隊。

她們之間競爭激烈到誇張,
打扮、表演、氣場樣樣來,卻領著超低時薪,
只為了不被換掉、繼續留在場上。

但有一天,台灣球團開出高薪把她們挖過來,
她們突然有了選擇。
那個原本讓人喘不過氣的「韓國啦啦隊生態」,瞬間破功。

連韓國觀眾都開始反問球團:
「我們是不是該多付一點錢留住人?」
🌶廢廢🌶我們都身在巨變的時代
內捲的結構,就這樣被自由流動給打破了。

我的結論是:
語言通常反映使用它的那群人的狀態。
台灣也有競爭,也有壓力,
但只要足夠自由,你就保留了轉身離開的權力。

所以在台灣語境當中,
就永遠不會有「內捲」這種讓人絕望的詞彙出現。
沃夫☆為了活下去,請同意罷免
山窮水盡、落草為寇?
沒啊現在還有器官這個選項
vucp6:同意罷免+監票
內捲原本在講美國協助印尼農業,發現越投入資金產量到達一個極限值,產量就沒有再增加。
1964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C. Geertz)
《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達森嘎本
我可能更喜歡「內競」這個詞
畢竟中國社群的翻譯習慣喜歡直翻
「內卷」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譯成更好懂的中文?
達森嘎本
拉丁字源 involutum 是如同蕨葉嫩芽那樣向內捲起
英語對應詞彙是 involution,同字根常用字是 evolution
代表在同個面積裡,蕨葉選擇將葉片越長越細越複雜來演化
能被稱為「趨複演化」,但我們需要更符合中文語感的譯名
來對應「社會上」的「趨複演化」,最終筆者翻譯成「內競」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