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2:39 PM
Sun, Jun 29, 2025 4:55 AM
6
這禮拜又去看展,是在脆上很紅的北美館裝置展,奧拉佛·埃利亞松的《你的好奇旅程》
跟上禮拜看的展完全不一樣,今天這個展真的是雅俗共賞,而且連小朋友應該都看得懂,有很多互動功能(看到很多小孩玩得很開心好可愛)
另外建議現在看展都要帶耳機去美術館,現在的語音導覽都會直接給QR code掃描的樣子,我上禮拜看布爾喬亞的時候沒帶到所以沒得聽⋯⋯這次在現場也看到很多沒帶耳機的人只能把手機放在耳朵旁邊聽(雖然好像也沒有不行啦,就是比較累一點)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2:44 PM
因為這個展很紅,預想人潮應該會很多,這次很早就出發進美術館。我不到十點就進去,把四個展覽都逛完出來已經超過三點了(???)
我也沒想到會逛這麼久,因為不知道是誰在樓上的展覽放了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我沒查資料就進去,一直覺得應該快結束了結果在裡面困了一個多小時),傻眼貓咪wwwwww
但整體來說四個展覽都很不錯,只是我現在累到不行,所以想慢慢打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2:46 PM
Sat, Jun 28, 2025 12:48 PM
另外埃利亞松的很多作品還有樓下兒童美術館的《靜.物》都是互動形式的展覽,我自己拍的照片有很多路人,但我現在沒力氣打碼,所以可能就會用網路上的照片代替,或者就直接用文字帶過
我覺得這次北美館的展覽都很不錯,很推薦大家自己去北美館看看。不在台北的人,好像netflix上有埃利亞松的紀錄片,聽說也滿不錯的,可以找來看看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2:53 PM
----------
(借官方app的圖)
首先進入大廳(連票都不用買)就會看到第一件作品《循環扇》,是一個直接從三樓垂到一樓的電風扇,他會自己邊吹邊轉,很像是以前鄉下阿嬤家趕蒼蠅的東西(謝謝我如此貧乏的想像力)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2:59 PM
Sun, Jun 29, 2025 4:56 AM
如果我是第一次來北美館,一定會以為這是什麼沒裝好的電風扇wwwww
我覺得很可愛的地方是,有超多小朋友會一直追著這台電風扇跑,真的超可愛,還沒進去就被小朋友吸住注意力。我後來到樓上看展的時候往樓下看還是有小朋友在追電風扇,完全就是個吸引小朋友目光的玩具wwwww
我覺得這個展出效果好好喔,我有看這次展覽的出版品,這個作品以前好像就是放在一個白色的空間而已,感覺比較有距離感,小朋友應該也不能這樣追電風扇(會被家長罵吧,就感覺進到白盒子裡就不能這麼隨便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00 PM
Sun, Jun 29, 2025 4:56 AM
後來我三點多離開北美館時,人突然多到買票的時候要排隊(這個展也太熱門了吧,我很少看到北美館要排隊欸),因為大廳塞滿人,就也不能讓小朋友在下面跑了
這個時候這件作品就真的看起來很像沒裝好的電風扇wwwwwwww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03 PM
Sun, Jun 29, 2025 4:57 AM
其實這次的作品滿多是那種需要自己開啟想像力的展品,所以才會被取叫《你的好奇旅程》
聽插畫觀測室聊到,有些人覺得這個展覽的作品技術很多都是科博館之類的地方就能看到的,為什麼加上個標題、創作意圖之後就可以放進美術館?我覺得就是因為,概念是有價值的東西啊
與其質疑這些技術沒有那個價值,不如想想為什麼別人可以透過簡單的技術就能創造價值吧。我就會想,對啊既然科博館有這些技術,那他們不就更應該找藝術家合作、擴大這些技術的可用性嗎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06 PM
小朋友看一個電風扇在轉就覺得很開心,是因為他們沒有「電風扇應該要怎樣怎樣」的既定印象,所以更能直接地看到作品本身的律動吧,我自己是這樣想的
如果沒有這些小朋友,我可能也不會覺得這個作品有那麼特別,他就是會動而已。但是透過別人的視角,我好像也能看出作品更有趣的地方,看到別人這麼開心地跟作品互動,我覺得藝術家也達成了他的目的,就是「用好奇心參與作品」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07 PM
藝術家埃利亞松個展 以作品喚醒人們好奇心 | 文化 | 中央社 CNA
台北市立美術館今天舉行埃利亞松首檔在台大型個展「你的好奇旅程」開幕記者會。埃利亞松提到,展覽中有幾個重點關鍵字,「好奇」是其一,他希望大家能帶著好奇心來到展場,人們對熟悉世界習以為常,但帶著好奇心看待,相信能夠看到許多新事物。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08 PM
Sat, Jun 28, 2025 1:10 PM
很多日常的小事,也是因為有「人」的參與才會變得特別(無論是親人、家人、陌生人都是),我覺得這就是藝術家想要呈現的概念之一,而不是只去看展品本身的技術性
況且就連商業上,也不是技術最好的公司一定就會賺大錢吧
所以我覺得單純關注物質本身,反而是在限制自己的思考,而藝術就是來打破那個日積月累的「習以為常」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14 PM
Sun, Jun 29, 2025 4:59 AM
整個展覽其實沒有像上個禮拜的布爾喬亞展有很強的脈絡,大部分的展品都是各自獨立的,使用的技術以及呈現的概念都各有不同,只是可能都跟環境議題有關,還有會用一些很酷的科學原理來進行創作,所以比較推薦大家去現場自己感受看看
而且展品都做得滿美的,互動性高以外,也非常適合拍照。脆上很多人拍的照片都超好看,角度也很新奇,簡直是攝影比賽了wwwww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17 PM
我拍的照片就比較普通,一種「嗯這些東西就長這樣喔」的感覺wwwww
可能對我來說這些東西就是很酷很帥,但我好像沒有什麼想延伸出來討論的東西,只是展覽本身的體驗很不錯而已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22 PM
Sun, Jun 29, 2025 5:00 AM
小老婆相機 底片相機維修|攝影知識分享 (@camera_honey) on Threads
另外分享一下那個爆紅的黃色房間的原理,超級有趣!我當初也是看到相關的討論才想去看這個展覽的
最早也是看到有人問為什麼一個黃色的房間可以當成藝術品,釣出很多專業人士回答要把整個光線調成這樣(人都變黑白的)需要什麼技術,大家才知道原來背後的原理是滿複雜的(用手機拍還會有神奇黃圈圈喔)
這件作品也是有人參與之後才比較有趣的作品,如果整個空間都沒有人,照片看起來就真的只是黃黃的濾鏡而已。但是自己進到那個房間之後,眼睛所看見的一切被套上了濾鏡般的效果,自己用肉眼體驗的感受還是不一樣,而且身邊還有這麼多人一起體驗這種感受,那也是很不一樣的感覺
就像同樣是看電影,自己在家看還有在電影院跟其他人一起看的感覺還是不一樣。我覺得人類在某方面滿需要這種集體感受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23 PM
Sat, Jun 28, 2025 5:07 PM
Catherine Huang (@catherine_huang_ch) on Threads
另外這個疊樂高的作品讓我好驚訝,我本來以為中間那堆建築是作者先排好的範本,回家查資料才發現是參觀民眾自己疊出來的!!!!太強了吧!!!!!
我當初超級草率的就走過去了,只覺得是個親子共遊的可愛積木遊戲,結果不是wwwwwwwww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25 PM
完成度高到以為是藝術家自己做的好荒謬wwwwww台灣人的創作能力其實也很強啊wwwwwww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32 PM
因為埃利亞松的作品都滿需要技術的,所以本來想說他們應該理所當然地會做一些建築,也可以當作引導讓觀眾知道可以怎麼做。結果我太小看國外的藝術家(幹嘛要引導),也太小台灣人了(真的是直接萬丈高樓平地起,不愧是很多地震的小小島國嗎(??))
另外,在脆上爬了一些文之後發現原來埃利亞松還會跳舞,最近的藝術家怎麼都這麼多才多藝啊www
Myling | 缽浪 soulwave ≈ 音療工作室 (@soulwave.myling) on T...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34 PM
我後來把4個展逛完之後又重逛了一次《你的好奇旅程》,三點多的時候人超多,我自己是覺得逛起來沒有早上舒適,除了黃色小房間人很多的時候會很壯觀以外,其他的展品(尤其是需要全黑的空間的展品)還是人愈少愈好
所以推薦大家早點去或晚點去,現在北美館晚上好像還免費。不是欸30元已經夠扯了還要免費,真的是佛心來著(我真不敢相信看埃利亞松展這種展可以不用10塊錢,好荒謬)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51 PM
Sat, Jun 28, 2025 5:06 PM
---
後來去了B1的兒童美術館,心得比較短就快速打
小小抱怨一下,我覺得除了埃利亞松以外的三個展覽(我沒逛到南進門的那個展),動線規劃都有點微妙,我常常不知道要往哪裡走或者漏展品。雖然都是思考一下大概就可以知道自己走錯了,但就覺得好像沒有很直覺
尤其是二三樓的展覽,常常是一個空間一個作者,不能順順的一直線走完,從比較深的地方走出來一定會路過之前看過的展品,我覺得超奇怪的
畫個簡單的範例圖示意,一個色塊代表同一個主題的作品,紅線是逛展的路線,我覺得這次的展覽很多都是右邊的安排,很不直覺,要自己稍微分類一下不然走一走就會走到別的地方去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57 PM
Sat, Jun 28, 2025 2:13 PM
B1的展覽是《靜‧物》,我有點不知道他的展覽主旨是什麼,因為我好像是從一半闖進去的
但兒童美術館的好處就是他的主題都滿淺顯易懂的。靜物通常是練習畫圖的習作,這個展覽是教小朋友去拆解眼前的物品,比起用畫的,更是用手去直接感受、形塑眼前的物體,透過眼前的物件嘗試排列出心目中的物品的樣子,也算是在翻玩創作者對於靜物本身的概念?至少我覺得看到小朋友這樣學習藝術滿好的(而不是一開始就畫圖,然後覺得自己畫得超爛很氣餒)
台北市立美術館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1:58 PM
Sun, Jun 29, 2025 5:02 AM
覺得身在台北的小朋友好幸運喔,有這種展覽可以讓他們以有趣的方式接觸靜物,而不是一開始就被「像不像」綁死,可以用最值觀、簡單而且自由的方式接觸藝術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2:10 PM
Sat, Jun 28, 2025 2:13 PM
有點太累了,剩下兩個展晚點再打吧(可能明天再說),雖然心得大概沒有第一個展覽這麼多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02 PM
Sun, Jun 29, 2025 2:41 AM
-------
剛剛久違地畫了水彩很嗨,所以想趁現在趕快把二樓的展覽的心得補完
二樓的展覽是倪蔣懷的紀念展,不知道哪裡看到說號稱是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展出的作品數量非常龐大,也是看了非常有感觸
只是我不敢把這個展覽的標題打在噗首,因為我可能會講一些不是很有禮貌的話(?),雖然對於前輩藝術家我都是抱持著敬意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04 PM
我覺得這個展覽是最需要語音導覽的展覽
希望大家看展的時候盡量都要聽聽導覽,對我個人來說有沒有聽到語音導覽,整體的觀展感受會差很多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06 PM
Sun, Jun 29, 2025 5:03 AM
跟前面看的兩個展覽不同,剛開始進入展間就發覺這個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畫作展覽。在看這些作品時,我突然就回想起國小時第一次看水彩畫展的感覺
過去屏東縣立圖書館(改建以前)的一樓常常會辦畫展,雖然不記得詳情了,但可能就是某個單位很喜歡辦水彩畫展,所以常常會有水彩畫作的展出。小KZ每次在展覽裡都覺得很茫然
以前不敢講,但我現在可以直接說,我看不太出來那些畫的差別,不知道哪件作品比較好,又或者說,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叫好看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11 PM
Sun, Jun 29, 2025 4:04 AM
我覺得原因有幾個,如果上面有畫我喜歡的卡通人物(而且比例正確),不管畫得好不好我都會覺得很喜歡這幅畫,但是靜物、風景這種東西對小朋友來說就相對沒有吸引力(所以這次北美館B1那個展覽的選題很厲害,他是有意識地在帶領小朋友認識藝術)
第二就是,那個年紀的KZ只懂美術不懂藝術,我覺得這也是很多大人現在看展會遇到的問題。我這裡講的美術就是傳統中最標準的美,以西方霸權的觀點來說,其實就是寫實。只要畫的寫實,我們就會直覺覺得這個畫家的畫技很強,這大概就是一般素人可以理解的程度
但水彩很難畫寫實啊,而且水彩的強項其實也不是寫實,可是我根本看不懂什麼叫做好看的寫意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16 PM
Sun, Jun 29, 2025 4:06 AM
雖然水彩是一個大家小時候美術課可能都碰過的媒材,但我這幾年才知道其實水彩很難畫,YT上有個頻道叫有點藝思喔,某一集有講過這段歷史
因為水彩不只要控制顏色、構圖,還要控制水量(還有乾掉之後顏色會變),同時還要選擇品質很好的紙不然會畫到爛掉,他不是一個適合畫圖的初學者媒材,至少對於完全不懂的小朋友來說很困難。相較之下蠟筆、油性粉彩、彩色鉛筆等等的,畫之前你就知道他是什麼顏色的媒材對小孩來說更簡單一點
那為什麼現在台灣一堆學校還要教水彩,我猜想可能跟這些熱愛水彩的藝術家前輩有關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16 PM
(這段只是我的猜測,展覽沒說)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18 PM
Sun, Jun 29, 2025 5:09 AM
回到當初小KZ的問題,為什麼看這些作品時,內心會很茫然呢?是我真的看不懂嗎?
過了十幾年,自己畫過圖也看過別人畫圖,我自己的感覺是……其實以前的困惑是有道理的,不是每個被展出的人都很會畫。老實說倪蔣懷……我覺得他畫的滿普通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21 PM
Sun, Jun 29, 2025 2:58 AM
我自己是覺得他的水畫得蠻好的,有幾張的漸層選色、暈染也不錯
但整體看下來蠻樸實的,沒有覺得哪裡特別厲害
(雖然也可能是我看不懂)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23 PM
Sun, Jun 29, 2025 4:31 AM
我建議大家拉遠看,比較能感覺到整體性,只是細節有點不耐看(不要說水彩就是寫意所以模模糊糊的很正常,因為後面有同時期其他人的作品,明顯能看出差距)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29 PM
Sun, Jun 29, 2025 5:05 AM
我覺得寫生這件事某方面來講滿殘酷的(或者畫圖本身就是很殘酷),因為畫得好不好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沒辦法像當代藝術一樣用很強的概念去強化作品本身
這裡要提供一個增加看展體驗的TIPS,真的看不懂這個展的看點時,先不要馬上放棄、想著「這大概就是藝術所以我看不懂」,去爬爬看相關資料,把導覽手冊跟語音導覽多聽幾次。至少我自己事會這樣做,而且有奇效
這麼做的原因不是要幫作者說話,跟上裡拜布爾喬亞的噗裡最後提到的一樣,我覺得逛展逛得開心也是很重要的。看得一臉茫然,跟好像能理解策展方在想什麼,還是後者會比較開心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30 PM
Sun, Jun 29, 2025 2:49 AM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覺得這個展覽應該要搭配語音導覽的原因,因為導覽可以給出更多歷史上的資訊,讓我更明白為什麼要辦這個展覽,還有這些畫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就不會一直糾結在技術層面上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33 PM
原來倪蔣懷並不是一個職業畫家,他學生時期和石川欽一郎學習水彩,畢業之後就投入礦業工作,所有的作品都是工作之餘寫生畫出來的
聽到這裡就覺得突然滿有親切感的,因為我也是一個不太會畫圖的人,然後也同樣在上班(雖然社會地位沒有像倪蔣懷這麼好)。聽到這些圖都是工作之餘畫的,突然就敬佩了起來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36 PM
而且這些圖也藏了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例如日治時期的基隆好像是軍事要地,所以這個地區的繪畫作品都要被嚴格審查,避免落入敵人手中變成探查地裡的工具,所以倪蔣懷很多基隆的寫生後面都有政府蓋的審查章,也會因為軍事需求,稍微更改構圖(把山、建築的位置調換之類的)
聽到這些,也更能明白為什麼這些畫作是需要被研究的文物。因為他不只是一幅寫生,還包含了很多當初台灣的歷史故事,所以可以不用只從「畫得好不好看」的面向去觀看作品,整個展覽的體驗對我來說有變得比較好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39 PM
另外,在某個角落還有展出他少數的人像作品,也讓我發覺在當代學畫是非常容易&幸福的事情(老實說現在小朋友學畫也比我當時容易啊,差十年整個科技跟資訊就差超多了)
現在想練習畫人,網路上就有超多免費的速寫照片可以參考,還有好心人會幫你寫程式做影片,資源多得不得了。但在日治時期,根本沒有什麼人願意當模特兒給你畫,更別提裸體模特兒了,都是要到處去拜託才可能有人願意這樣做(然後有些人可能是妓女之類的),不然人家都覺得你超怪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倪蔣懷比較少畫人,因為根本沒有什麼練習的機會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43 PM
Sun, Jun 29, 2025 4:34 AM
突然想到,一開始的學生習作時期有一些歐洲風景的作品。我還以為倪蔣懷是什麼有錢人家的兒子,年紀輕輕就可以去歐洲寫生,結果不是,是臨摹老師石川欽一郎的畫作
後面的展間有展示更多石川欽一郎的作品,他的本業是陸軍翻譯官,(只是在國語學校兼職教美術,在那個年代以畫家為職業好難啊),因此有實際到各國生活,寫生的經驗非常豐富。我覺得從這裡就可以小小的看出,文化資本的落差好大啊
有的時候會覺得不是台灣人比較沒有創作能力,是我們的資源就是比別人少啊(石川受的美術教育也相對完整很多)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50 PM
Thu, Jul 3, 2025 1:52 PM
後面有個展間叫做寶峯美術館,還特別做了一個大門。看了解說,是因為倪蔣懷一直想要蓋美術館,因此搜集了很多其他人的作品。另外他也知道美術館必須要推廣美術教育,還為此準備了很多美術書籍跟刊物,真的是非常盡心盡力地想在台灣推廣美術(錢大概也都花在這了)
他也收了很多老師的作品(兩個人的關係好像一直都很好),但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分隔海峽兩邊的師徒兩人相繼過世,一直無法完成蓋美術館的心願。這次北美館重現了這個未完成的心願,按照當初的設計圖設置了這個區域,真的是很有心,聽到都要哭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54 PM
Sun, Jun 29, 2025 2:36 AM
接著就是一些台日畫家好朋友跟很多老師石川欽一郎的作品
老師你怎麼這麼會畫畫
(講什麼廢話)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6:58 PM
Sun, Jun 29, 2025 5:06 AM
同樣都是寫意的畫法,這裡的人畫的透視、選色,還有那些簡筆的畫法都比較正確而且耐看(不會有種結構散掉的感覺),不是那種要趕快畫完的筆觸,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怎麼經營畫面的自然留白
其實雖然上面直接說我覺得倪蔣懷畫得普普,但其實前面我都還不太敢肯定(感覺是個人喜好居多)。逛完這區之後,我真的感受到難怪當時石川叫倪蔣懷不要去日本,好好留在台灣賺錢(然後說可以當個贊助者,對藝術來說資金也是很重要等等的)。以前看不出天賦差距,但現在看懂了
讓我想起那個麥當勞廣告,音樂老師發現學生演奏真的不行,就建議學生應該轉行一樣的感覺。我想石川的建議也是對的吧,後來他們師徒感情也還是很好(而且倪蔣懷成績很好,又娶到礦業千金,我覺得石川也感覺得出來對倪蔣懷來說哪條路才是比較好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7:00 PM
Sat, Jun 28, 2025 7:00 PM
其實跟我最近得心境滿相近的,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適合自己的位置,不一定做自己喜歡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以這點來說,石川真的是個好老師(他後來也有推薦一些台灣人去日本發展喔)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7:05 PM
Sun, Jun 29, 2025 4:30 AM
整個展間最喜歡的作品,已經接近寫實繪畫了,但仔細看仍然是很簡筆的描寫,選色跟構圖也太強(現場看顏色更好看)
我就問到底要多會畫,你們這群人真的是讓人壓力很大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7:09 PM
Sun, Jun 29, 2025 2:51 AM
但倪蔣懷這樣邊工作邊畫圖,也是累積了非常多的作品,而且包含著自身的脈絡、對藝術的貢獻,現在也可以開一個紀念展
我發現藝術作品留在世界上的型式真的很多元,就算不是最有天賦的人,也仍然能被以某種形式被人看見。其實對我來說,與其看那些天才們的作品,看倪蔣懷這種日復一日畫圖,感受到滿滿對藝術的熱愛的創作者,更能激發自己想畫圖的慾望
因為看著他們的作品,就會覺得「創作真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啊」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7:10 PM
Sat, Jun 28, 2025 7:13 PM
相較之下,天才的作品就會有點距離感(對我來說)
所以看完這檔展覽,就讓我突然滿想畫水彩的。我想當時的他也是懷著這樣的熱情,到處推廣水彩跟美術教育的吧,想想就覺得很熱血
展覽裡面還有當初成立水彩協會的照片,當時的藝術家都是西裝筆挺的知識份子,對於教育這塊真的是有滿多理念跟想法的,我覺得這也是讓我深受感動的地方
揩季_kezing
@KeZing
Sat, Jun 28, 2025 7:11 PM
Sat, Jun 28, 2025 7:12 PM
結果第二個展覽意外打了很多,我覺得雖然一樓的展覽很吸睛,但二樓的展覽有引發我比較多的思考(雖然這種展覽有點硬,也很難出圈)
真的推薦要聽語音導覽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24 PM
----------
突然想到好像還有最後一個展沒打到(雖然我現在好睏)
我本來只是想匆匆看過去而已,因為那個時候已經一點多了,我的腳也超痠(甚至已經在找中午要吃什麼了),所以其實一開始看到有點慌神
然後我就被《蜻蜓之眼》困住一個多小時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29 PM
Thu, Jul 3, 2025 1:53 PM
真要說的話我沒有特別喜歡那件作品,只是我沒料到它是電影(才被困住)
通常展覽的錄像作品大概最多就二十分鐘?因為我以前是學動畫的,所以我都會盡量把影片看完才出去,我很少沒看完就直接走人(尤其這次我又是自己一個人去,不需要配合誰的時間)
我那個時候沒有仔細看說明(其實上面也沒有寫這部片幾分鐘),就抱持著一個反正我腳也痠了就坐下來看看的心情看了很久,我中途也沒有特別計時,只是覺得也太久了吧,好幾次我以為要結束了然後都沒有結束
因為我不知道這個作品,北美的app也沒有寫作品時長,我也不知道這個作品其實很有名,所以直接google就知道它有八十分鐘。就一直處在一個感覺它應該要結束了,我都坐這麼久了應該要把它看完的沉默成本困境裡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31 PM
Sun, Jun 29, 2025 1:32 PM
到底誰~~~會把整部電影~~當成展品展出啊~~~~~~
雖然我自己沒做功課可能也是有包,但還是覺得好荒謬。導致之後的另一部錄像,還有被我錯過的麻溝流十五號(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電影)我都沒有再看了,覺得超級累,我也沒力氣去查相關資料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36 PM
回到展覽本身,這是一個攝影作品的聯展(主要其實是照片),每組照片都跟某個社會議題有關,也是推薦要聽導覽收穫會比較多的展覽
不過我自己整個逛下來其實覺得滿發散的,因為社會議題也有很多面向,前面幾個作品大多是跟歷史有關,但又有影像敘事、病童、社會監控、文化風俗等等等不同主題參雜其中。可能是因為我逛到這裡已經累了,我覺得如果主題能更聚焦一點會更好
雖然每個作品分開看,那個份量都是還滿不錯的,但就有一種......什麼大拜拜聯展的感覺,我自己是會希望調性能更統一一點就是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36 PM
Sun, Jun 29, 2025 2:09 PM
不然就是台灣相關的主題可以擺在一起、其他民族的放一起,接著是病童、路殺議題等等比較瑣碎的放最後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40 PM
Sun, Jun 29, 2025 2:10 PM
一直在想要不要講蜻蜓之眼,畢竟是我花了超多時間看的作品,我是喜歡滿創作概念,但我不喜歡這個作品
在一無所知的狀況下進去看,我第一個想法是「為什麼字幕是簡體中文」,這件事一直到我看完作品、去網路上爬完文之後我都不明白為什麼
第二個注意到的點是畫面上很多浮水印,就像是中國網站會有的那種浮水印(會在右上角或右下角),有的時候還多到疊加在一起。那個時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曾經在哪裡聽過這個作品,因為我好像有聽過別人講過某個作品有這個特徵
回來說說作品本身,蜻蜓之眼是一部沒有演員的電影,裡頭的畫面都是藝術家去網路上蒐集監視錄影器的畫面拼湊起來的。主要想表達的是一種監控無所不在,楚門的世界的感覺?
我打一個問號是因為,電影本身的故事完全沒有在探討這件事,就是一個很奇葩的愛情故事,我看到一半真的超不懂到底想要幹嘛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43 PM
Sun, Jun 29, 2025 2:11 PM
我後來爬資料也看到大部分的評論都是在誇獎這部作品的製作方式,沒什麼人在意劇情(或者就是會批評它的劇情)。老實說我覺得既然都做成電影了,要人忽略劇情也太任性了吧
況且一個不重要的元素幹嘛要加進作品裡,你花了我一個多小時然後說劇情其實不重要,我真的是會想揍人欸。那幹嘛不做十分鐘就好,反正不重要啊
(雖然看的爛片也不在少數,這部的劇情也說不上真的爛,只是比不上手法的創意,我只是沒辦法接受某個面向做不好就說它不重要)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44 PM
Sun, Jun 29, 2025 2:02 PM
我當然也知道要從上萬支監視錄像裡找出可以拼湊出劇情的行為有多困難,但老實說,到底關觀眾什麼事......我看埃利亞松的作品的時候,也不會想著「天啊做出這個機關一定很累,這個機關這麼難做,我們觀眾應該要多包容藝術家」,真的是不用這樣欸
我上面也只是提出怎麼去觀看作品、理解作品的好,從來都不是作者做得很累所以我們要體諒他,這個觀點超奇怪的。你只要有表達出概念,藝術作品就成立了,剩下如果要做得更多,也要把品質顧好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47 PM
Thu, Jul 3, 2025 3:06 PM
不過比起剪輯有多困難,我自己在看的時候一直在想……所以創作者覺得,只要這些影像放到網路上,藝術家就可以自己隨意使用嗎?
我會有這個困惑是因為,後面有一段劇情有直播畫面,畫面上很明顯有一個女主播的臉(其實中間被當成男女主角的路人也有清楚的臉)。我就在想,藝術家創作時有經過這個人的同意嗎?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看到哪個文章有在討論這件事
這個作品也有點年代了,我只看到這篇文章有說他們有跟律師討論過,應該不太會犯法……所以不會犯法就可以隨便拿別人的影片用喔?
徐冰新作《蜻蜓之眼》專訪: 監控視頻的超真實易容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其他文章我也有看到,他們下載了很多支從網路上下載下來的監視器畫面,其中不乏一些私人空間的畫面。我就覺得,都沒有人覺得這些東西不能用嗎。為什麼要拿別人被侵犯的隱私去成就你的藝術啊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50 PM
Sun, Jun 29, 2025 2:06 PM
另外有幾支監視器拍的是警局內部,中國的警局可以這樣拍?但徐冰還在中國當美院副院長,我整個覺得很困惑,所以中國政府覺得沒差嗎
還是說就跟我前面想的事情一樣,反正這些資料都是公開透明,公開透明代表大家都可以使用的,所以沒差??(所以網紅的影片被拿去直接用也很ok,因為是她自己上傳的?用別人家客廳的畫面也很ok,因為是某些公司自己擅自上傳的,錯的是那些公司,所以藝術家還是可以用?)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52 PM
Sun, Jun 29, 2025 1:56 PM
我看到後面都在想這些事情,覺得現實還是比電影迷幻很多,給我一種東西放到網路上他們就是可以隨便用的感覺
果然還是不太喜歡這個國家的創作,就跟商管書一樣,老是有小小的地方讓我覺得哪裡怪怪的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29, 2025 1:59 PM
Sun, Jun 29, 2025 2:14 PM
雖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被莫名困在這裡一個小時所以不太爽就是了
可能都有吧,說不定被麻溝流困住我就不會這麼不開心。但一個小時真的太久了,到底為什麼要在展覽裡放電影啊
然後因為我覺得應該要尊重作者所以我都會看完,我下次知道我應該要以自己的感受為主了(我覺得我可能一直在期待他的劇情能給我些什麼,不然幹嘛拍這麼久,結果真的什麼都沒有)
迷上羊毛的海參捲♣️
@vicky910311
Thu, Jul 3, 2025 2:04 PM
倪蔣懷的故事好感動喔😭謝謝kz分享這個故事
揩季_kezing
@KeZing
Thu, Jul 3, 2025 2:48 PM
迷上羊毛的海參捲♣️
: 還好當初有慢慢聽語音導覽,整個看完感觸很深,感受得出來他真的非常非常喜歡畫圖,尤其在那個年代還一邊工作一邊堅持畫圖真的很了不起,忍不住打了一大堆感想
現在下載北美館的APP也可以直接聽語音導覽,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開來聽,應該到9月28日展覽結束之前都還可以聽
載入新的回覆
這禮拜又去看展,是在脆上很紅的北美館裝置展,奧拉佛·埃利亞松的《你的好奇旅程》
跟上禮拜看的展完全不一樣,今天這個展真的是雅俗共賞,而且連小朋友應該都看得懂,有很多互動功能(看到很多小孩玩得很開心好可愛)
另外建議現在看展都要帶耳機去美術館,現在的語音導覽都會直接給QR code掃描的樣子,我上禮拜看布爾喬亞的時候沒帶到所以沒得聽⋯⋯這次在現場也看到很多沒帶耳機的人只能把手機放在耳朵旁邊聽(雖然好像也沒有不行啦,就是比較累一點)
我也沒想到會逛這麼久,因為不知道是誰在樓上的展覽放了一個八十分鐘的電影(我沒查資料就進去,一直覺得應該快結束了結果在裡面困了一個多小時),傻眼貓咪wwwwww
但整體來說四個展覽都很不錯,只是我現在累到不行,所以想慢慢打
我覺得這次北美館的展覽都很不錯,很推薦大家自己去北美館看看。不在台北的人,好像netflix上有埃利亞松的紀錄片,聽說也滿不錯的,可以找來看看
(借官方app的圖)
首先進入大廳(連票都不用買)就會看到第一件作品《循環扇》,是一個直接從三樓垂到一樓的電風扇,他會自己邊吹邊轉,很像是以前鄉下阿嬤家趕蒼蠅的東西(謝謝我如此貧乏的想像力)
我覺得很可愛的地方是,有超多小朋友會一直追著這台電風扇跑,真的超可愛,還沒進去就被小朋友吸住注意力。我後來到樓上看展的時候往樓下看還是有小朋友在追電風扇,完全就是個吸引小朋友目光的玩具wwwww
我覺得這個展出效果好好喔,我有看這次展覽的出版品,這個作品以前好像就是放在一個白色的空間而已,感覺比較有距離感,小朋友應該也不能這樣追電風扇(會被家長罵吧,就感覺進到白盒子裡就不能這麼隨便了)
這個時候這件作品就真的看起來很像沒裝好的電風扇wwwwwwww
聽插畫觀測室聊到,有些人覺得這個展覽的作品技術很多都是科博館之類的地方就能看到的,為什麼加上個標題、創作意圖之後就可以放進美術館?我覺得就是因為,概念是有價值的東西啊
與其質疑這些技術沒有那個價值,不如想想為什麼別人可以透過簡單的技術就能創造價值吧。我就會想,對啊既然科博館有這些技術,那他們不就更應該找藝術家合作、擴大這些技術的可用性嗎
如果沒有這些小朋友,我可能也不會覺得這個作品有那麼特別,他就是會動而已。但是透過別人的視角,我好像也能看出作品更有趣的地方,看到別人這麼開心地跟作品互動,我覺得藝術家也達成了他的目的,就是「用好奇心參與作品」吧
台北市立美術館今天舉行埃利亞松首檔在台大型個展「你的好奇旅程」開幕記者會。埃利亞松提到,展覽中有幾個重點關鍵字,「好奇」是其一,他希望大家能帶著好奇心來到展場,人們對熟悉世界習以為常,但帶著好奇心看待,相信能夠看到許多新事物。
況且就連商業上,也不是技術最好的公司一定就會賺大錢吧
所以我覺得單純關注物質本身,反而是在限制自己的思考,而藝術就是來打破那個日積月累的「習以為常」吧
而且展品都做得滿美的,互動性高以外,也非常適合拍照。脆上很多人拍的照片都超好看,角度也很新奇,簡直是攝影比賽了wwwww
我拍的照片就比較普通,一種「嗯這些東西就長這樣喔」的感覺wwwww
可能對我來說這些東西就是很酷很帥,但我好像沒有什麼想延伸出來討論的東西,只是展覽本身的體驗很不錯而已
最早也是看到有人問為什麼一個黃色的房間可以當成藝術品,釣出很多專業人士回答要把整個光線調成這樣(人都變黑白的)需要什麼技術,大家才知道原來背後的原理是滿複雜的(用手機拍還會有神奇黃圈圈喔)
這件作品也是有人參與之後才比較有趣的作品,如果整個空間都沒有人,照片看起來就真的只是黃黃的濾鏡而已。但是自己進到那個房間之後,眼睛所看見的一切被套上了濾鏡般的效果,自己用肉眼體驗的感受還是不一樣,而且身邊還有這麼多人一起體驗這種感受,那也是很不一樣的感覺
就像同樣是看電影,自己在家看還有在電影院跟其他人一起看的感覺還是不一樣。我覺得人類在某方面滿需要這種集體感受的
我當初超級草率的就走過去了,只覺得是個親子共遊的可愛積木遊戲,結果不是wwwwwwwww
另外,在脆上爬了一些文之後發現原來埃利亞松還會跳舞,最近的藝術家怎麼都這麼多才多藝啊www
所以推薦大家早點去或晚點去,現在北美館晚上好像還免費。不是欸30元已經夠扯了還要免費,真的是佛心來著(我真不敢相信看埃利亞松展這種展可以不用10塊錢,好荒謬)
後來去了B1的兒童美術館,心得比較短就快速打
小小抱怨一下,我覺得除了埃利亞松以外的三個展覽(我沒逛到南進門的那個展),動線規劃都有點微妙,我常常不知道要往哪裡走或者漏展品。雖然都是思考一下大概就可以知道自己走錯了,但就覺得好像沒有很直覺
尤其是二三樓的展覽,常常是一個空間一個作者,不能順順的一直線走完,從比較深的地方走出來一定會路過之前看過的展品,我覺得超奇怪的
畫個簡單的範例圖示意,一個色塊代表同一個主題的作品,紅線是逛展的路線,我覺得這次的展覽很多都是右邊的安排,很不直覺,要自己稍微分類一下不然走一走就會走到別的地方去
但兒童美術館的好處就是他的主題都滿淺顯易懂的。靜物通常是練習畫圖的習作,這個展覽是教小朋友去拆解眼前的物品,比起用畫的,更是用手去直接感受、形塑眼前的物體,透過眼前的物件嘗試排列出心目中的物品的樣子,也算是在翻玩創作者對於靜物本身的概念?至少我覺得看到小朋友這樣學習藝術滿好的(而不是一開始就畫圖,然後覺得自己畫得超爛很氣餒)
台北市立美術館
剛剛久違地畫了水彩很嗨,所以想趁現在趕快把二樓的展覽的心得補完
二樓的展覽是倪蔣懷的紀念展,不知道哪裡看到說號稱是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展出的作品數量非常龐大,也是看了非常有感觸
只是我不敢把這個展覽的標題打在噗首,因為我可能會講一些不是很有禮貌的話(?),雖然對於前輩藝術家我都是抱持著敬意的
希望大家看展的時候盡量都要聽聽導覽,對我個人來說有沒有聽到語音導覽,整體的觀展感受會差很多
過去屏東縣立圖書館(改建以前)的一樓常常會辦畫展,雖然不記得詳情了,但可能就是某個單位很喜歡辦水彩畫展,所以常常會有水彩畫作的展出。小KZ每次在展覽裡都覺得很茫然
以前不敢講,但我現在可以直接說,我看不太出來那些畫的差別,不知道哪件作品比較好,又或者說,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叫好看
第二就是,那個年紀的KZ只懂美術不懂藝術,我覺得這也是很多大人現在看展會遇到的問題。我這裡講的美術就是傳統中最標準的美,以西方霸權的觀點來說,其實就是寫實。只要畫的寫實,我們就會直覺覺得這個畫家的畫技很強,這大概就是一般素人可以理解的程度
但水彩很難畫寫實啊,而且水彩的強項其實也不是寫實,可是我根本看不懂什麼叫做好看的寫意
因為水彩不只要控制顏色、構圖,還要控制水量(還有乾掉之後顏色會變),同時還要選擇品質很好的紙不然會畫到爛掉,他不是一個適合畫圖的初學者媒材,至少對於完全不懂的小朋友來說很困難。相較之下蠟筆、油性粉彩、彩色鉛筆等等的,畫之前你就知道他是什麼顏色的媒材對小孩來說更簡單一點
那為什麼現在台灣一堆學校還要教水彩,我猜想可能跟這些熱愛水彩的藝術家前輩有關吧
過了十幾年,自己畫過圖也看過別人畫圖,我自己的感覺是……其實以前的困惑是有道理的,不是每個被展出的人都很會畫。老實說倪蔣懷……我覺得他畫的滿普通的
我自己是覺得他的水畫得蠻好的,有幾張的漸層選色、暈染也不錯
但整體看下來蠻樸實的,沒有覺得哪裡特別厲害
這裡要提供一個增加看展體驗的TIPS,真的看不懂這個展的看點時,先不要馬上放棄、想著「這大概就是藝術所以我看不懂」,去爬爬看相關資料,把導覽手冊跟語音導覽多聽幾次。至少我自己事會這樣做,而且有奇效
這麼做的原因不是要幫作者說話,跟上裡拜布爾喬亞的噗裡最後提到的一樣,我覺得逛展逛得開心也是很重要的。看得一臉茫然,跟好像能理解策展方在想什麼,還是後者會比較開心吧
聽到這裡就覺得突然滿有親切感的,因為我也是一個不太會畫圖的人,然後也同樣在上班(雖然社會地位沒有像倪蔣懷這麼好)。聽到這些圖都是工作之餘畫的,突然就敬佩了起來
聽到這些,也更能明白為什麼這些畫作是需要被研究的文物。因為他不只是一幅寫生,還包含了很多當初台灣的歷史故事,所以可以不用只從「畫得好不好看」的面向去觀看作品,整個展覽的體驗對我來說有變得比較好
現在想練習畫人,網路上就有超多免費的速寫照片可以參考,還有好心人會幫你寫程式做影片,資源多得不得了。但在日治時期,根本沒有什麼人願意當模特兒給你畫,更別提裸體模特兒了,都是要到處去拜託才可能有人願意這樣做(然後有些人可能是妓女之類的),不然人家都覺得你超怪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倪蔣懷比較少畫人,因為根本沒有什麼練習的機會
後面的展間有展示更多石川欽一郎的作品,他的本業是陸軍翻譯官,(只是在國語學校兼職教美術,在那個年代以畫家為職業好難啊),因此有實際到各國生活,寫生的經驗非常豐富。我覺得從這裡就可以小小的看出,文化資本的落差好大啊
有的時候會覺得不是台灣人比較沒有創作能力,是我們的資源就是比別人少啊(石川受的美術教育也相對完整很多)
後面有個展間叫做寶峯美術館,還特別做了一個大門。看了解說,是因為倪蔣懷一直想要蓋美術館,因此搜集了很多其他人的作品。另外他也知道美術館必須要推廣美術教育,還為此準備了很多美術書籍跟刊物,真的是非常盡心盡力地想在台灣推廣美術(錢大概也都花在這了)
他也收了很多老師的作品(兩個人的關係好像一直都很好),但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分隔海峽兩邊的師徒兩人相繼過世,一直無法完成蓋美術館的心願。這次北美館重現了這個未完成的心願,按照當初的設計圖設置了這個區域,真的是很有心,聽到都要哭了
接著就是一些台日畫家好朋友跟很多老師石川欽一郎的作品
老師你怎麼這麼會畫畫
其實雖然上面直接說我覺得倪蔣懷畫得普普,但其實前面我都還不太敢肯定(感覺是個人喜好居多)。逛完這區之後,我真的感受到難怪當時石川叫倪蔣懷不要去日本,好好留在台灣賺錢(然後說可以當個贊助者,對藝術來說資金也是很重要等等的)。以前看不出天賦差距,但現在看懂了
讓我想起那個麥當勞廣告,音樂老師發現學生演奏真的不行,就建議學生應該轉行一樣的感覺。我想石川的建議也是對的吧,後來他們師徒感情也還是很好(而且倪蔣懷成績很好,又娶到礦業千金,我覺得石川也感覺得出來對倪蔣懷來說哪條路才是比較好的)
以這點來說,石川真的是個好老師(他後來也有推薦一些台灣人去日本發展喔)
整個展間最喜歡的作品,已經接近寫實繪畫了,但仔細看仍然是很簡筆的描寫,選色跟構圖也太強(現場看顏色更好看)
我就問到底要多會畫,你們這群人真的是讓人壓力很大
我發現藝術作品留在世界上的型式真的很多元,就算不是最有天賦的人,也仍然能被以某種形式被人看見。其實對我來說,與其看那些天才們的作品,看倪蔣懷這種日復一日畫圖,感受到滿滿對藝術的熱愛的創作者,更能激發自己想畫圖的慾望
因為看著他們的作品,就會覺得「創作真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啊」
所以看完這檔展覽,就讓我突然滿想畫水彩的。我想當時的他也是懷著這樣的熱情,到處推廣水彩跟美術教育的吧,想想就覺得很熱血
展覽裡面還有當初成立水彩協會的照片,當時的藝術家都是西裝筆挺的知識份子,對於教育這塊真的是有滿多理念跟想法的,我覺得這也是讓我深受感動的地方
真的推薦要聽語音導覽
突然想到好像還有最後一個展沒打到(雖然我現在好睏)
我本來只是想匆匆看過去而已,因為那個時候已經一點多了,我的腳也超痠(甚至已經在找中午要吃什麼了),所以其實一開始看到有點慌神
然後我就被《蜻蜓之眼》困住一個多小時
通常展覽的錄像作品大概最多就二十分鐘?因為我以前是學動畫的,所以我都會盡量把影片看完才出去,我很少沒看完就直接走人(尤其這次我又是自己一個人去,不需要配合誰的時間)
我那個時候沒有仔細看說明(其實上面也沒有寫這部片幾分鐘),就抱持著一個反正我腳也痠了就坐下來看看的心情看了很久,我中途也沒有特別計時,只是覺得也太久了吧,好幾次我以為要結束了然後都沒有結束
因為我不知道這個作品,北美的app也沒有寫作品時長,我也不知道這個作品其實很有名,所以直接google就知道它有八十分鐘。就一直處在一個感覺它應該要結束了,我都坐這麼久了應該要把它看完的沉默成本困境裡
雖然我自己沒做功課可能也是有包,但還是覺得好荒謬。導致之後的另一部錄像,還有被我錯過的麻溝流十五號(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電影)我都沒有再看了,覺得超級累,我也沒力氣去查相關資料了
不過我自己整個逛下來其實覺得滿發散的,因為社會議題也有很多面向,前面幾個作品大多是跟歷史有關,但又有影像敘事、病童、社會監控、文化風俗等等等不同主題參雜其中。可能是因為我逛到這裡已經累了,我覺得如果主題能更聚焦一點會更好
雖然每個作品分開看,那個份量都是還滿不錯的,但就有一種......什麼大拜拜聯展的感覺,我自己是會希望調性能更統一一點就是
在一無所知的狀況下進去看,我第一個想法是「為什麼字幕是簡體中文」,這件事一直到我看完作品、去網路上爬完文之後我都不明白為什麼
第二個注意到的點是畫面上很多浮水印,就像是中國網站會有的那種浮水印(會在右上角或右下角),有的時候還多到疊加在一起。那個時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曾經在哪裡聽過這個作品,因為我好像有聽過別人講過某個作品有這個特徵
回來說說作品本身,蜻蜓之眼是一部沒有演員的電影,裡頭的畫面都是藝術家去網路上蒐集監視錄影器的畫面拼湊起來的。主要想表達的是一種監控無所不在,楚門的世界的感覺?
我打一個問號是因為,電影本身的故事完全沒有在探討這件事,就是一個很奇葩的愛情故事,我看到一半真的超不懂到底想要幹嘛
況且一個不重要的元素幹嘛要加進作品裡,你花了我一個多小時然後說劇情其實不重要,我真的是會想揍人欸。那幹嘛不做十分鐘就好,反正不重要啊
我上面也只是提出怎麼去觀看作品、理解作品的好,從來都不是作者做得很累所以我們要體諒他,這個觀點超奇怪的。你只要有表達出概念,藝術作品就成立了,剩下如果要做得更多,也要把品質顧好吧
我會有這個困惑是因為,後面有一段劇情有直播畫面,畫面上很明顯有一個女主播的臉(其實中間被當成男女主角的路人也有清楚的臉)。我就在想,藝術家創作時有經過這個人的同意嗎?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看到哪個文章有在討論這件事
這個作品也有點年代了,我只看到這篇文章有說他們有跟律師討論過,應該不太會犯法……所以不會犯法就可以隨便拿別人的影片用喔?
其他文章我也有看到,他們下載了很多支從網路上下載下來的監視器畫面,其中不乏一些私人空間的畫面。我就覺得,都沒有人覺得這些東西不能用嗎。為什麼要拿別人被侵犯的隱私去成就你的藝術啊
還是說就跟我前面想的事情一樣,反正這些資料都是公開透明,公開透明代表大家都可以使用的,所以沒差??(所以網紅的影片被拿去直接用也很ok,因為是她自己上傳的?用別人家客廳的畫面也很ok,因為是某些公司自己擅自上傳的,錯的是那些公司,所以藝術家還是可以用?)
果然還是不太喜歡這個國家的創作,就跟商管書一樣,老是有小小的地方讓我覺得哪裡怪怪的
可能都有吧,說不定被麻溝流困住我就不會這麼不開心。但一個小時真的太久了,到底為什麼要在展覽裡放電影啊
然後因為我覺得應該要尊重作者所以我都會看完,我下次知道我應該要以自己的感受為主了(我覺得我可能一直在期待他的劇情能給我些什麼,不然幹嘛拍這麼久,結果真的什麼都沒有)
現在下載北美館的APP也可以直接聽語音導覽,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開來聽,應該到9月28日展覽結束之前都還可以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