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C
Eric Lin on Facebook

假設robotaxi營收模式:每天25-30趟,每趟平均$6-7,一年下來輕鬆$60k-72k營收。

這個數字放在什麼脈絡下最震撼?拿來跟Tesla賣車收入和傳統計程車司機薪水比較就知道了。

Tesla Model Y目前售價大約$40k-50k,這是一次性收入。賣完就沒了,要再賺錢就得再賣一台。但如果同一台車拿去當robotaxi,每年可以產生$72k營收,而且年年如此。光是第一年就已經超越售價,第二年開始就是純賺。

更殘酷的對比是什麼?美國計程車司機的中位數年薪只有$36,220。一台robotaxi的年營收($72k)竟然是兩個司機薪水的總和。而且司機還需要休息、請假、加薪,robotaxi只需要充電和定期保養。
DaveC
說白了,這就是人力成本消失的商業革命。傳統計程車公司每年要付給司機$36k薪水,robotaxi直接把這筆最大的營運成本砍掉,然後營收還能翻倍。毛利率從此進入另一個境界。

美國$223億市場告訴我們什麼

來看看實際的市場數據。美國計程車市場2025年預計達到$223億美元,服務4344萬使用者,平均每人年貢獻$422。這個基礎盤已經證明了市場對於便利交通服務的付費意願。
DaveC
但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統計顯示,75%的美國人從來沒有使用過ride-sharing服務,這意味著市場滲透率還有3-4倍的成長空間。當robotaxi解決了成本和供給問題,這個市場很可能爆發性成長。

更關鍵的是營運效率差異。傳統計程車司機一天工作8-12小時就已經是極限,但robotaxi可以24小時無休接單。這不只是時間上的差異,而是根本性的供給能力革命。
DaveC
想像一下:同樣的市場需求,robotaxi的供給能力是傳統計程車的2-3倍。而且隨著成本下降和便利性提升,需求本身也會大幅增加。原本開車上班的人可能改搭robotaxi,原本不願搭計程車的人也會開始使用。整個交通生態都將重新洗牌。

這就是為什麼木頭姐敢預測2030年robotaxi市場將達到$10兆美元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樂觀,而是因為這個商業模式的數學邏輯太compelling了。
DaveC
Tesla在這場競賽中有什麼優勢?成本控制。Musk說Tesla的robotaxi成本比Waymo低80%,這不是隨便說說。Waymo的車輛改裝成本高達$17.5萬,Tesla只需要軟體升級就能讓現有車輛變成robotaxi。規模經濟一旦啟動,這個成本差異會變成不可跨越的護城河。

這不是科幻,這是商業邏輯
DaveC
有人說robotaxi還太早,技術不成熟,法規不完善。但商業邏輯已經很清楚了:這是從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必然進程,就像ATM取代銀行櫃員,自助結帳取代收銀員一樣。

Tesla已經在Austin開始測試,Waymo每週完成25萬趟付費行程,中國的百度、小馬智行也在積極布局。技術問題正在被快速解決,法規框架也在逐步建立。這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全面爆發的問題。
DaveC
投資人為什麼願意給Tesla上兆美元估值?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一家汽車公司,而是一家擁有全球最大潛在robotaxi車隊的服務平台公司。每台Tesla都可能變成一個移動的現金機器,24小時為公司賺錢。

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服務業模式,配上硬體製造的規模優勢,這種商業組合在商學院教科書裡就是完美範例。Apple透過App Store把硬體變成服務平台,Tesla透過robotaxi把汽車變成交通服務平台,邏輯如出一轍。
DaveC
當一台robotaxi的年營收($72k)能頂兩個司機薪水($36k×2),Tesla還需要在乎賣車那點錢嗎?

如果看長期,什麼時候進場都無所謂,當然,不想持股太久的話,就等謝老闆的進場信號了。
JokerCatz
現在才 L2 而已,安全成本全部轉給了保險公司和消費者,行車事故也需要委派他人處理才行,等待時間也轉價給消費者了,嘛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