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取
關於創作的心魔
這幾天狀態比較平靜,想記錄一下過去一年來對於「自己與創作的關係」的種種反思。

因為不想表現得不知感恩,過去公開噗文裡大多只聊創作帶來的正向感受,但漸漸也覺得這樣顯得很虛假。創作的過程當然不是只有滿滿的喜悅、滿足與粉紅泡泡,這次想要誠實地分享我在創作過程中的逃避、虛榮,以及內在困境,希望能帶給類似經歷的人一些陪伴。
托取
這篇主要想分享最近一年的覺察與反思,不過因為我對創作的感受變化跟不同媒材的轉換多少有些關係,這邊還是從頭解釋起。

我從小就很清楚自己喜愛創作,從塗鴉開始,為喜歡的動畫、明星、音樂劇......等等的角色畫各種無厘頭的二創小故事,也因為兩個姊姊喜歡看我畫的蠢東西,我也就畫得更起勁,樂此不疲。
在小時候的家庭教育裡,如果要在一件事上投注大量時間,就會被要求嚴肅以待,讓這件事成為對未來有意義、有報酬的投資。舉例來說,如果喜歡畫圖家長就會期待你去上美術班,磨練紮實的技術。
托取
我真有去家附近的畫室上過幾堂課,不過儘管我不討厭上課,卻也從沒考慮過認真學畫。一方面可能是畫那些嚴肅的素描、臨摹作品激不起我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覺得愛畫圖的人這麼多,我完全沒有那個信心與野心自己能做得比別人出色,覺得要以此謀生太困難了。因此就把畫圖當作「興趣」,並不是認真、嚴肅的活動。
從這時開始就多少能看出我逃避的傾向。但即便求學的過程中「不敢」把創作當作職業目標,我卻也從來沒放下畫筆,依然喜歡分享作品,並透過創作與人交流。

2018~2019年間,工廠生產的客製韓國明星棉花娃逐漸流行起來。小時候我就會想像喜歡的動漫角色能做成布偶,卻以為人形娃娃曲線太過複雜,只存在於幻想,從不知道人形娃娃也能做得這麼圓滾滾!只可惜當時棉花娃只有刺繡瀏海,沒有立體頭髮,離心目中理想的動漫風娃娃還有一段距離。
托取
當時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想說如果花時間認真研究,應該有機會能做出我想像中的動漫風娃娃!
然而,我開始學習製作娃娃絕不是單純想幫自己做娃,畢竟跟母親與姊姊比起來,我一直認為自己不擅長手作。那幾年在歐美圈個人接案委託已經很普遍,不過做人形娃娃的布偶師卻很少,我想說如果努力研發出好看的基礎版型,就能接客製化的布偶委託了,因為還沒什麼人做,就算是我或許也有機會......!
那時候我剛開始工作沒幾年,也不打算一輩子都做同樣的工作。製作娃娃雖然跟畫漫畫寫故事不太一樣,至少還在我熱愛的「創作」範疇,而且跟我的正職工作比起來,也有更多的創意發揮空間。因為如此,我之後幾年除了正職工作以外的時間,卯足了力練習布偶製作,期望能早日靠獨立接案維生。
托取


交代過背景故事差不多該進入正題了,也就是創作上的「負面」心態。
托取
除了怕比不過別人,而一直逃避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外,我也相當禁不起批評。也許這也能歸類為逃避傾向的一部份:我很需要被鼓勵。若處於充滿斥責與批評的環境,比起燃起鬥志、奮發向上,我軟弱的心靈更傾向放棄與擺爛。有趣的是,我才是那個對自己吹毛求疵、最大的批評者。

聊聊開始寫作的背景吧。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閱讀,也一直嚮往寫作。說是嚮往,原因是我一直不敢下筆。我很清楚如果無法對自己誠實,寫出來的東西便顯得模糊不清、虛無飄渺。那不是我想創作的內容,問題是我根本無法對自己誠實。我為自己想法感到羞愧、覺得自己的愛好跟世界格格不入;我好高騖遠,拙劣的文筆與內涵卻讓自己無地自容。
托取
以上的陳述也許客觀,卻也充滿批判的眼光。無法對自己誠實,是因為過去的我根本不願意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自然沒有提筆寫作的能耐。

至於為什麼過了這麼多年我終於能動筆了,顯然是綜合的因素,以前也多少聊過相關的內容,這邊就不詳細解釋。也許是經過內在的調適與練習後,我更願意接納自己了;也許是我逃避到厭煩,終於想要改變了;也許是大家給我的鼓勵讓我長出了自信,讓我相信我寫的故事會有人想看了;也許是我實在太想看oc故事,不得不自己動筆了......無論如何,2024年中我(短暫地)離開了做了7年的工作,想靠手作布偶接案維生。但在那之前,我想為自己留幾個月的時間,進行嚮往已久的小說創作。
托取
當時沒有想到我以為幾個月能完成的事,最後會投注比想像中更多的時間跟精力;更沒有想過三個月後因為家人受傷、無法工作,我又回到了原本的工作崗位,全職接案的計畫也就此告一段落。

寫小說之前,我早預想到小說受到的關注會比布偶作品來的少(畢竟追蹤者也大多是關注布偶創作來的),但是要對持續下降的愛心數無動於衷,對我來說也是不可能的。
理智上我有能力告訴自己一千種說法:才剛開始需要慢慢累積啦、文長大部分的人沒時間看啦、內容缺乏互動性啦、你是為了自己創作的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啦、有幾個人願意按愛心該知足啦......各種道理我都懂,但情緒即使能被壓抑下來,也不是能講講道理就消失的。
托取
老實說,我時不時會「懷念」起發布偶作品時收到的讚數、轉噗與回饋,這對虛榮心已是很大的誘惑,再加上這麼長時間沒發布偶作品,對於為了布偶作品來追蹤的人多少感到愧疚,我一度想要找零碎時間做幾隻布偶。但試了幾次之後,發現以現在的作息要擠出時間做布偶壓力實在太大了,我也不想像以前那樣逼迫自己的身體,只好作罷。

說到這裡,是時候聊到我在布偶創作上遇到的困境了。
密集進行布偶創作的那段時間,除了提升技術外,我花了很多心力思考什麼樣的作品比較討喜、受歡迎,並認真地思考怎麼呈現作品,希望在社群媒體的互動上能有良好的表現。畢竟我當時以全職接案為目標,有這樣的心態很正常。可是時間一久,我漸漸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也感受不到布偶創作的動力了。
托取
這種感覺很微妙。我不討厭做布偶,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甚至也挺喜歡縫紉的過程。可是一考慮到委託以外的時間我該進行什麼個人創作,卻一點想法都沒有。儘管我有各種點子與構想,卻沒有動力執行,彷彿在布偶創作上,我失去了為自己創作的能力。
創作是作者跟世界溝通的媒介,如果失去了想要表達的內容,創作的過程是相當可怕而空洞的。如果沒有了表達的空間,只是像機器一樣機械式地把作品產出,這幾乎不能稱作創作,那我又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這也是我希望能在進行布偶的全職接案前,先進行小說寫作的原因。那個故事我在心中構想已久,可惜始終只有一個輪廓,沒有清晰的影像;我也很確定這篇創作是我自己想看的內容,是出於內在的驅動力誕生的作品。我希望藉由回應自己的心意,看見自己在創作上真正有熱情的方向,相信這也能幫助我找回布偶創作的活力。
托取
我確實在寫作中找回了創作的熱情與滿足感。過去習慣自我批判的我為了讓自己不要再逃避,也開始學習自我鼓勵,明白僅僅是「願意嘗試」已是相當大的成長,願意給予滿滿的自我肯定。

我不能說自我鼓勵能填滿讚數持續下降、缺乏互動的失落感,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得到了很重要的學習。
一開始發布小說作品的時候,我還是跟經營布偶作品時一樣的心態,追求頻繁更新、想知道怎麼樣發文會讓人更想點閱、該用什麼關鍵字宣傳,甚至考慮過如果文章寫得更短一點,會不會比較多人願意看?花了一段時間焦慮這件事後,點閱數依然(很正常地)持續下降,我才能靜下來思考什麼才是我真正想寫/想看的內容──如果一樣都沒人看的話,我當然要寫自己喜歡的東西啊!然後才發現,比起短文,我更偏好讀描寫紮實豐富的長文,完全跟短注意力的時代趨勢相反。
托取
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都自己寫了,不寫自己好的那味不就太虧了嗎?!
畢竟之前寫作經驗太少,還需要時間慢慢摸索手感。經過幾個月的大量修改與重寫,我開始能抓到自己偏好的書寫方向,也能越來越相信這是正確的選擇。不過這不免讓人反思,如果當初小說再多一點人看,我可能又會追著數字跑,進入對創作迷失的輪迴,失去看見自己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雖然情緒上起起伏伏,但這顯然才是我真正需要的經歷,我也十分感謝。
......當然作為作者還是希望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見,但既然這件事不能強求,找到一個能自處的角度思考也相當重要。
托取


理解到挫折背後的禮物,似乎是一個圓滿的結果不是嗎?不!就像前面提到的,情緒可不是講講道理就能夠消失的東西。即使我知道讀者少能讓我更心無旁鶩地專注在產出內容,但每次發文後我還是會忍不住看看有幾個讚,照三餐刷點閱數有沒有變化;即使寫作的過程再開心,看到數字越來越少,還是忍不住心一涼,一瞬間懷疑自己寫的東西像阿蟑一樣難以入眼。
我安慰自己我能漸漸習慣,慢慢就不在意了。也許有時候我狀態好,很快就能轉移注意力;有時候情緒比較不穩,容易陷進去。可是我依然不能理解,為何道理已經說得這麼完美,同樣的事也重複了n次、完全可以預期了,我依然會這麼在意?
托取
前面的反思後又經過幾個月,我在某次冥想的時候發現其實在意讚數不只是有沒有人看的問題,還包含讚數少會讓我感到「丟臉」。我把自我價值跟數字連結在一起,就像是小時候衣服穿很土害怕被同學嘲笑一樣。如果服裝能反映某種身分跟形象,網路的世界就是用數字反映的。
先不論這樣的標籤合不合理,這就是一種希望符合社會期待的生存本能,而我之前一直沒有清楚的意識到,看到數字下降的失落感,其實包含一種害怕自己被瞧不起的恐懼。「我這樣一直自說自話、自嗨是不是很難看?」、「我是不是看起來自以為是、愚蠢又令人厭煩?」
托取
情緒這樣的東西很有趣,只要能被正確理解、接納,就算還沒有實際的解方,就已經有空間讓它流動開來,能慢慢變淡、消散。其實我還不確定關於數字的執著找到核心原因了沒,但從失落感挖掘出恐懼,已經讓我心中糾結的某部分感到輕鬆了不少。
小時候的團體環境如果不被認同,或許會有被同儕欺負的風險,但成長到現在,我不必像孩提時期那樣害怕不符合他人的眼光。只要找到情緒需求,便有機會進一步溝通、化解自己的不安。
托取


(已經打好長了怎麼會這樣,但我還有最後一點想記錄......創作過程真的是修練,心魔有夠多!!)
托取
關於數字心魔,除了他人的讚數跟回饋外,另一個令我莫名糾結的就是更新頻率。
我習慣替自己安排時程,按照預定的時間完成工作,如果沒有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就會焦慮不已,就算是不用為任何人負責的事也一樣。以前布偶創作時就是這樣了,現在小說更新也是。當時把週更調整成隔週更就讓我考慮再三,就算之後發現根本沒人在等更新,沒能按表操課還是令我倍感挫折。
我一度也很不能理解自己在糾結什麼,一開始認為我只是希望趕快把作品完成,之後覺得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比較重要,不需要在狀態不佳的時候逼迫自己完成進度,這樣才能達到更高的創作品質。基於這個理由,我「允許」自己狀態不佳時可以延後更新,但實際碰上非得延後不可、也已經決定要延後時,還是令我感到煩躁不已,久久不能釋懷。
托取
之後靜下來自我探問,發現這有關我感覺自己必須「自我證明」的傾向。
在人們採納「放鬆的狀態下創造力才會提高」、「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類說法時,內心往往隱含了另一層意圖,也就是「休息之後效率反而會更高」的期望。
過去幾個月以來我試著放慢腳步,調整作息,想看看這麼做能為生活帶來什麼改變。我花時間冥想、運動、陪伴家人、吃得更健康,覺得生活的滿足度提高許多。可是當已經給自己這麼多空間了,生產力還是沒有提高,反而看起來更下降時,忽然就自我懷疑起來,彷彿只有能提高產能的人,才有資格選擇照顧身心的生活方式似的。
發現了想要按照工業時代的價值觀自我證明的意圖,我才能重新梳理自己的目標。放慢腳步、照顧自己,不是為了工作起來更有效率,單純因為這是我更喜歡的生活方式,就已經足夠了。
托取


以上是我在近期的創作過程中,跟內心的牛鬼蛇神(?)相處的紀錄。我想沒有哪些事是被完全解決的,過了一個心坎,肯定也有下一個要面對,不過情緒的可貴就是在於能幫助更了解自己,無論是大家偏好的、或是排斥的情感都一樣。

敘述的過程盡可能坦承了,希望這份紀錄能陪伴到在創作過程中跟內心搏鬥、痛苦並快樂著的創作者們。最後也歡迎各位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托取
外在獎勵如何影響你的初心:過度酬賞效果|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
看到這影片跟這段時間的反思很有共鳴,順道分享在這裡,也是一個自我提醒。

創作上可能的外在酬賞除了金錢以外,就是關注跟回饋了。影片中特別有感觸的部分是過度酬賞效果的實驗中,增加了外在動機時,實驗組甚至會選擇在原本的休息時間自動增加工作量,或許也是更容易在原本喜歡的事情自我消耗、開始不喜歡的原因。
以前偶爾會聽到千萬不要把興趣變成工作這類的說法,看過這樣的現象研究以後,覺得並不是興趣不能當工作,只是需要更有意識的覺察當下的動機跟狀態,找回適合自己的步調、持續調整心態。得知過度酬賞的效應後,反而能更積極地看待自己跟興趣的關係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