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EvaXX
@XXEvaXX
Fri, Jun 27, 2025 1:59 AM
Fri, Jun 27, 2025 2:23 AM
《一分鐘冥想筆記》
作者:吉田昌生
譯者:林佩玟
〈不要期待他人的習慣〉
XXEvaXX
@XXEvaXX
Fri, Jun 27, 2025 2:00 AM
不要期待他人的習慣
清楚知道「可以改變的東西」和「不能改變的東西」之間的界線,就能放下不必要的壓力或煩躁。
「這是我能改變的嗎?還是我無法依照自己的意思改變?」
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覺察到不愉快的情緒,就會這樣問自己。
光是這樣問自己,就能減少為無能為力之事煩惱。
例如塞車、景氣、天氣等等,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
以前我也有沒耐心的一面,在排隊或是等紅燈時,都會有些暴躁。
在我遇見正念,開始日記式書寫之後,每一次發現我對自己無法改變的狀況感到煩躁時,就會有意識地客觀觀察自己的內心與呼吸。
漸漸地,和以前的自己比起來,日常生活中瑣碎的煩躁次數減少了許多。
如果為了已經發生的事,或已經做過的事感到後悔,我也會開始有意識地放下那個想法和思緒,將注意力放在「現在能做的事」和「之後怎麼做比較好」上面。
XXEvaXX
@XXEvaXX
Fri, Jun 27, 2025 2:00 AM
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配偶或孩子等親人。
即使大腦理解「沒有辦法改變他人」,但我們會依賴自己身邊的家人,因此有時候便忍不住想要改變對方。
因此我的做法是,在人際關係上,只要自己感覺痛苦,就會放下執著(控制欲)。
放下對對方的期待,停止企圖改變對方的想法,內心會輕鬆很多,而從痛苦中獲得解脫。
假設有家長煩惱孩子不願上學。
「希望他快點去學校!」、「學生就是應該去學校!!」
家長越這麼想,越會產生「他一直不肯去學校!(我不能接受!!)」的痛苦。
若是想放下痛苦,那就試著停止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變對方,這樣或許會輕鬆很多。
放下執著意味著覺察。
「啊,我想控制孩子照我的想法去做,可是不順利,所以我才覺得很煩躁、很無力吧。」
只是這樣自我覺察,就能更容易放下對對方無意識的期待。
載入新的回覆
作者:吉田昌生
譯者:林佩玟
〈不要期待他人的習慣〉
清楚知道「可以改變的東西」和「不能改變的東西」之間的界線,就能放下不必要的壓力或煩躁。
「這是我能改變的嗎?還是我無法依照自己的意思改變?」
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覺察到不愉快的情緒,就會這樣問自己。
光是這樣問自己,就能減少為無能為力之事煩惱。
例如塞車、景氣、天氣等等,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
以前我也有沒耐心的一面,在排隊或是等紅燈時,都會有些暴躁。
在我遇見正念,開始日記式書寫之後,每一次發現我對自己無法改變的狀況感到煩躁時,就會有意識地客觀觀察自己的內心與呼吸。
漸漸地,和以前的自己比起來,日常生活中瑣碎的煩躁次數減少了許多。
如果為了已經發生的事,或已經做過的事感到後悔,我也會開始有意識地放下那個想法和思緒,將注意力放在「現在能做的事」和「之後怎麼做比較好」上面。
即使大腦理解「沒有辦法改變他人」,但我們會依賴自己身邊的家人,因此有時候便忍不住想要改變對方。
因此我的做法是,在人際關係上,只要自己感覺痛苦,就會放下執著(控制欲)。
放下對對方的期待,停止企圖改變對方的想法,內心會輕鬆很多,而從痛苦中獲得解脫。
假設有家長煩惱孩子不願上學。
「希望他快點去學校!」、「學生就是應該去學校!!」
家長越這麼想,越會產生「他一直不肯去學校!(我不能接受!!)」的痛苦。
若是想放下痛苦,那就試著停止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變對方,這樣或許會輕鬆很多。
放下執著意味著覺察。
「啊,我想控制孩子照我的想法去做,可是不順利,所以我才覺得很煩躁、很無力吧。」
只是這樣自我覺察,就能更容易放下對對方無意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