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7 PM
25
4
【當你以為你想顯化什麼
其實那只是表面的「想要」】
你真正的實相,
並非來自你以為的願望,
而是你內在真正的震動狀態,
同時也是,你當前遇到的事。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7 PM
Wed, Jul 2, 2025 10:43 PM
當我們開始接觸顯化後,都會聽到一句話:
❝ 要相信,你就能顯化它。❞
但如果顯化真的可以只靠「相信」,
那為什麼明明已經:
✦ 寫下願望清單
✦ 貼上夢想版
✦ 默念肯定句
顯化卻依然卡住、動不了、不穩定呢?
這一章,我們要誠實地問一個問題:
你真的知道自己正在顯化什麼嗎?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8 PM
想法每天有六萬個,但大多都無效?
根據心理學研究,
人每天會產生約 60,000~70,000 個想法,
其中超過八成是重複的、無意識的
甚至帶有焦慮與否定。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8 PM
所以你說你在想「豐盛」、「愛」、「幸福」,
但你每天其實也在想這些:
「我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
「他怎麼還不回我訊息?」
「我真的配得起幸福嗎?」
顯化不只是宇宙在收集你的語言,
更是在讀取你「震動最強、最穩定」的訊號。
最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
你是什麼
。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8 PM
對應的科學理論:
•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研究(Killingsworth & Gilbert, Science, 2010),人一天平均有 60,000~80,000 個念頭,其中 90%以上是重複的,約80%為負向。
• Neuroscience of Attention & Default Mode Network:負向反芻與「預設模式網絡」(DMN)活動過強有高度關聯,影響顯化焦點。
用神經科學解釋
:
重複性思維會加強神經迴路的可塑性(Hebbian learning:「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
所以穩定的內在信念才是「顯化成真」的核心。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8 PM
情緒能量雖強,但不是顯化的全部
有些顯化法會教你想像實現後的場景,
並讓自己進入當時的情緒(喜悅、感動、爽感…)
這確實是有力量的。
但如果你只是用「正面情緒」來掩蓋內在的匱乏,
真正被顯化出來的,仍然是底層信念。
你可能在說「我很感謝宇宙」,
但你的信念其實是:
「如果我不裝正面,就沒人要理我」
「我得表現得很好,才值得被愛」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9 PM
科學補充:
✦
Placebo效應
:不是藥有用,是你相信它會有用。
✦
Joe Dispenza
的研究發現,冥想與意圖設定能改變大腦與自律神經的運作,進而促進身體修復。
✦
Toxic Positivity(有毒正向)
:研究指出過度追求正向會導致情緒壓抑,反而引發慢性壓力與焦慮。
這些都說明:
顯化不能夠只靠情緒,
而要更深層的去挖掘你
對自己與世界的深層信念設定。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9 PM
Wed, Jul 2, 2025 10:45 PM
實相如泡沫,但它比你想像的還要真實
《金剛經》提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你所見的實相,
其實就像泡沫、夢境、閃電一樣:
短暫、無常,由條件促成。
有些人會說這代表它是虛假的,
但全零反而認為:
它是一面鏡子,準確反映了你內在的狀態
。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9 PM
根據量子場理論與
「量子泡沫 Quantum Foam」概念:
時空不是連續的,而是泡泡般地跳動與閃現,
也就是說——
你現在的「物質實相」,
只是你當下震動所投影出來的圖像。
所以,你不是在顯化你的願望,
而是你正在顯化「你現在是誰」這件事本身。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19 PM
Wed, Jul 2, 2025 10:45 PM
顯化失敗的真正問題並非你不會,
而是你有沒有誠實面對自己
很多顯化卡關的根源,不是因為技巧,
而是「潛意識不願承認自己正在創造的現實」。
你說你想要穩定關係,
但你其實覺得「我很難被愛」。
你說你想財富自由,
但你對「有錢人」的印象充滿排斥與懷疑。
你說你要自我實現,
但你其實每一步都在怕別人不認同你。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20 PM
心理學對應
:
投射理論
:
我們會把無法接受的自我投射到他人或環境。
認知失調理論
:當信念與行為不一致,大腦會努力調和,但也會導致內耗與顯化能量分散。
參考資料:
• Psychological Projection(心理投射):源自 Freud 與 Jung,後來延伸到防衛機制理論,強調我們會把壓抑的信念投射到外在情境上。
• 認知失調理論(Festinger, 1957):當內在信念與行為不一致時,人會產生心理壓力(失調),進而採取「調整信念或扭曲現實」的策略來合理化行為。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20 PM
那我們該怎麼開始讓自己保持真正的顯化狀態?
先默念這句:「我以真實、清晰、智慧法則,
去好好看待我自己的真實。」
然後問問自己:
我現在的實相,有哪些讓我不舒服?
→ 它們正在反映出你潛意識的設定,你需要好好的看他們。
我說我想要的東西,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 是出於愛與自由,還是恐懼與控制?
還有沒有是我現在需要注意,但沒注意到的?
→ 讓內在回應你,任何你需要覺察到的事物。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20 PM
你並非顯化失敗
只是宇宙讓你知道自己真正的設定
顯化,不單單是「想得夠多就會有」,
你還要「看見你正在震動什麼,
然後允許那個版本落地」。
你自己,就是最強的顯化器。
而世界——這片如夢似幻的泡泡畫布——
正在誠實回應你每一份念頭、每一段信念、
以及你不敢承認但真實渴望的自己。
全零的聊解室
@ling21113
Wed, Jun 25, 2025 1:21 PM
覺察與挖掘自己的真實意圖後,
下一篇我們會提到「如何清理與轉化意圖」
讓我們拭目以待
明天開始上大班,所以一定得是下週才有時間更新
載入新的回覆
【當你以為你想顯化什麼
其實那只是表面的「想要」】
你真正的實相,
並非來自你以為的願望,
而是你內在真正的震動狀態,
同時也是,你當前遇到的事。
❝ 要相信,你就能顯化它。❞
但如果顯化真的可以只靠「相信」,
那為什麼明明已經:
✦ 寫下願望清單
✦ 貼上夢想版
✦ 默念肯定句
顯化卻依然卡住、動不了、不穩定呢?
這一章,我們要誠實地問一個問題:
你真的知道自己正在顯化什麼嗎?
根據心理學研究,
人每天會產生約 60,000~70,000 個想法,
其中超過八成是重複的、無意識的
甚至帶有焦慮與否定。
但你每天其實也在想這些:
顯化不只是宇宙在收集你的語言,
更是在讀取你「震動最強、最穩定」的訊號。
最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
•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研究(Killingsworth & Gilbert, Science, 2010),人一天平均有 60,000~80,000 個念頭,其中 90%以上是重複的,約80%為負向。
• Neuroscience of Attention & Default Mode Network:負向反芻與「預設模式網絡」(DMN)活動過強有高度關聯,影響顯化焦點。
重複性思維會加強神經迴路的可塑性(Hebbian learning:「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 所以穩定的內在信念才是「顯化成真」的核心。
有些顯化法會教你想像實現後的場景,
並讓自己進入當時的情緒(喜悅、感動、爽感…)
這確實是有力量的。
但如果你只是用「正面情緒」來掩蓋內在的匱乏,
真正被顯化出來的,仍然是底層信念。
你可能在說「我很感謝宇宙」,
但你的信念其實是:
✦Placebo效應:不是藥有用,是你相信它會有用。
✦Joe Dispenza 的研究發現,冥想與意圖設定能改變大腦與自律神經的運作,進而促進身體修復。
✦Toxic Positivity(有毒正向):研究指出過度追求正向會導致情緒壓抑,反而引發慢性壓力與焦慮。
這些都說明:
顯化不能夠只靠情緒,
而要更深層的去挖掘你
對自己與世界的深層信念設定。
《金剛經》提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你所見的實相,
其實就像泡沫、夢境、閃電一樣:
短暫、無常,由條件促成。
有些人會說這代表它是虛假的,
但全零反而認為:
「量子泡沫 Quantum Foam」概念:
時空不是連續的,而是泡泡般地跳動與閃現,
也就是說——
只是你當下震動所投影出來的圖像。
所以,你不是在顯化你的願望,
而是你正在顯化「你現在是誰」這件事本身。
而是你有沒有誠實面對自己
很多顯化卡關的根源,不是因為技巧,
而是「潛意識不願承認自己正在創造的現實」。
你說你想要穩定關係,
但你其實覺得「我很難被愛」。
你說你想財富自由,
但你對「有錢人」的印象充滿排斥與懷疑。
你說你要自我實現,
但你其實每一步都在怕別人不認同你。
投射理論:
我們會把無法接受的自我投射到他人或環境。
認知失調理論:當信念與行為不一致,大腦會努力調和,但也會導致內耗與顯化能量分散。
• Psychological Projection(心理投射):源自 Freud 與 Jung,後來延伸到防衛機制理論,強調我們會把壓抑的信念投射到外在情境上。
• 認知失調理論(Festinger, 1957):當內在信念與行為不一致時,人會產生心理壓力(失調),進而採取「調整信念或扭曲現實」的策略來合理化行為。
先默念這句:「我以真實、清晰、智慧法則,
去好好看待我自己的真實。」
然後問問自己:
→ 它們正在反映出你潛意識的設定,你需要好好的看他們。
→ 是出於愛與自由,還是恐懼與控制?
→ 讓內在回應你,任何你需要覺察到的事物。
只是宇宙讓你知道自己真正的設定
顯化,不單單是「想得夠多就會有」,
你還要「看見你正在震動什麼,
然後允許那個版本落地」。
你自己,就是最強的顯化器。
而世界——這片如夢似幻的泡泡畫布——
正在誠實回應你每一份念頭、每一段信念、
以及你不敢承認但真實渴望的自己。
下一篇我們會提到「如何清理與轉化意圖」
讓我們拭目以待
明天開始上大班,所以一定得是下週才有時間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