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無眠|NiCE_P55
劇場
不覺得有種既視感嗎⋯⋯
PAR表演藝術|透過到位補助,讓藝術家與市場雙贏?!
PAR表演藝術|扼減資源引發地震 劇場生存岌岌可危?!
PAR表演藝術|在危機中堅持想像:德國劇場如何面對文化預算縮減
「2024年秋天,德國國會公布即將對文化、教育、弱勢等補助的年度預算進行前所未有的大幅刪減,除了劇場領域,今年補助預算被刪減至難以運作的,還有推廣族群融合、多元性別認同議題的機構、弱勢群體的社會福利補助及青少年兒童文化教育的機構等。⋯⋯究其原因,在經濟危機和軍事支出劇增以外,還加上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AfD)近年來快速崛起,對政治風氣產生的影響。」
夜夜無眠|NiCE_P55
「德國另類選擇黨於2023年在許多州議會選舉取得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成功,且支持度在近兩年激增。這是二戰之後,帶有新納粹主義色彩的極右政黨首次大舉進入德國各州議會。此政黨除了反對歐盟經濟體互助合作、反對自由開放、反對非德意志民族享有社會福利及對外來移民和難民帶有敵意外,對包容多元意見的劇場演出和文化活動也抱持反感。儘管此政黨於2024年國會砍文化預算的過程中並沒有關鍵決定權,但是,大多數被砍的項目的確都剛好符合此政黨的思想。目前的執政黨——基民盟(CDU)在最近的選舉中開始主張右傾政策,等於是向另類選擇黨接近一小步。也因此讓許多人擔憂,這樣的文化社會預算刪減可能不只是今年的特例,而可能變成未來的常態。」
夜夜無眠|NiCE_P55
以上節錄自第二篇報導
夜夜無眠|NiCE_P55
個人最有感的是第三篇報導後半的內容:

在歐洲多國出現文化預算削減與右派勢力抬頭的背景下,夏倫貝格提醒,劇場工作者當前更需回到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社會需要劇場?」⋯⋯與文化入憲的法國不同,德國的文化政策缺乏法律保障,使文化經費常淪為「可以被省下」的選項。

這樣的處境也推動劇場內部對創作價值的重新思考。「與其一味說我們需要錢,不如清楚說明:為什麼這筆錢值得投資。」他指出,場館與藝術家之間的對話也正在轉變,從「這是一個點子」變為「這個作品對誰重要、為什麼它需要存在」。在他看來,這不只是生存策略,更是重新定義劇場公共角色的契機。
夜夜無眠|NiCE_P55
對於各類型的藝文工作者來說,「為什麼我們需要____?」是屢見不鮮的命題吧。
為什麼我們需要劇場?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為什麼我們需要音樂?為什麼我們需要舞蹈?吧啦吧啦。這些不是用來滿足生存基本需求的,只要面臨一點變動,就很容易被捨棄。

前幾年在疫情下生活最動盪的時候,我以為我曾經捨棄過,以為自己只要先活下去就好。回想起來,其實那時候雖然面臨的是如何生存的問題,實際上讓我能安心下來生活的,都是這些以為是奢侈多餘的事情。
關在小小房間內的時候,每週固定時間跟著舞者免費開設、自由加入的線上會議室一起動身體、偶爾有劇團開放舊作線上重播、獨處的時候播放的音樂⋯⋯
是這些東西才讓我們作為「人類」活著,我擅自這麼認為。
夜夜無眠|NiCE_P55
只有人類會忍耐生理需求,來完成精神或藝術上的實踐。不是多崇高的事情,就只是看到好看的段落時會捨不得暫停去上廁所。陶醉在某些事物時,可以忘記飢餓。或是把飯錢拿去買快樂週邊(?)
就只是這樣而已。
夜夜無眠|NiCE_P55
第三篇報導提到:

面對德國社會日益多元與分眾化的現象,夏倫貝格認為,這不是危機,而正是策劃工作的本質。「你可以稱之為碎片化,也可以說是多元化。」

先不論多元與補助的關聯,單純就「碎片化」這個詞讓我有點在意。我只是注意到現在的創作越來越碎片,可能是注意力的下降、短影音的影響、零碎時間閱聽習慣的改變⋯⋯有些碎片化的東西確實可以讓人驚嘆並快速滿足,我還是很傳統地有點懷疑不知道這樣的方向是好是壞。不過看到他將碎片化說成多元化之後,覺得這個說法很厲害,如果是這樣的話,或許也不是壞事。

比較怕的是現在資訊的碎片化之後,促成的反而是社會的極端對立,而不是多元化。
夜夜無眠|NiCE_P55
我覺得預算刪減的差異在於,德國很明確知道是因為難民與戰爭,而我們的國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只是亂刪,可是亂刪這件事本身是戰爭警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