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o
@Nyserq
Sat, Jun 21, 2025 9:08 AM
《鬥牛場的午後孤寂》台北電影節 信義威秀第10廳
很可惜沒有在很好的距離觀看電影的畫面,但這對每個人都不同的,我知道有些影迷喜歡坐前面三排,有些喜歡坐靠走道。我以前習慣坐比較後面,但最近發現視力不太行就試著坐前面一些。所以我不太知道這問題干擾了多少我投入電影的程度,又或是增強了影像的衝擊力量。
alfredo
@Nyserq
Sat, Jun 21, 2025 9:08 AM
靠近巨大的銀幕觀看鬥牛的特寫算是很特別的經驗,一方面這種略帶實驗氣質的紀錄片,它沒有很明確的敘事,所有的詮釋都沒有指引,你要形成自己的感知和觀察,甚至也覺得不斷的重覆會讓人疲累,而這感知的疲累可能也是電影策略的一部分,然後你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看到了什麼,從某些角度來說是有點挫折的。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可以看到這樣的電影還是滿好的體驗,好像不需要期待電影滿足什麼敘事上承諾。
alfredo
@Nyserq
Sat, Jun 21, 2025 9:09 AM
但並不是說它什麼都沒說,而是電影的策略可能就是不明確真的說什麼,但又包含了許多你可能詮釋的路徑。比如雖然片名是孤寂,但英文是Solitude,意義有點不太一樣,看到有評論把「孤寂」拿來做文章,可能和《百年孤寂》vs《百年孤獨》有點像。或是放映週報的訪談裏問說鬥牛士穿衣的畫面有情色感,但那又像是陷入了一種性別的政治詮釋。要說是男子氣概的自我催眠幻覺,但同時也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概念說本片在做一種人類學式的觀察。甚至電影以牛的鏡頭開始,都可以給人很多的詮釋想像。
alfredo
@Nyserq
Sat, Jun 21, 2025 9:09 AM
就我觀賞的經驗,從如何地習慣巨大傾斜的畫面,或是稍嫌過度的貼近特寫,以及腦中各種詮釋不斷地產生推展,這部電影很像是一場奇妙的觀賞機制的載體,甚至塞拉的剪接方式像是把人與物切割成動作與概念,而不是為了形成角色或作者的敘事,我不知道這是貼近真實,或其實是一種抽離。這是關於鬥牛士的紀錄,還是一種關於如何紀錄鬥牛士的論述實驗?
alfredo
@Nyserq
Sat, Jun 21, 2025 9:09 AM
電影中心的鬥牛場景,它可以很簡單地是場上的紀實,也可以說是對一種野蠻男子氣概的記錄與刻劃,從電影中我會感覺到鬥牛這件事像是人類利用垂死動物的野性去做出一種表演,為了創造出一種所謂的「偉大」的「神聖」的形像,這可能也和其他不同種類的運動在概念上是相通的。而電影大量拍攝牛隻死亡的血腥鏡頭,同時既是拆解也加強了這種價值,男人們不斷互相吹捧催眠講垃圾話,以及大量的衣著儀式,為的是在場上創造出一個「孤獨」的時刻,一個進入超凡無人之境的幻覺,所有的環境音都在加強這樣的幻覺。
alfredo
@Nyserq
Sat, Jun 21, 2025 9:10 AM
而這幻覺和死亡如此貼近,不管是自己死亡的風險,或是以鬥牛的生命來換取,所以才會有「孤獨」和「孤寂」的一線之隔。將自己的身體一部分化為動物,以突顯自己是個「人」,這種意義與虛無的兩面性一直在電影中發生,不確定是不是導演的策略,或他根本不這麼想,只是我的腦內劇場?這片拍攝了大量的影像,再以大量的時間去挑選、比較、組合,賽拉說把兩個影像放在一起你才會知道什麼是更有力量的,你不能只是去拍那些劇本設計好的東西。這樣的哲學是不是正好帶來這種兩面性的效果?
alfredo
@Nyserq
Sat, Jun 21, 2025 9:10 AM
【2025 HKIFF】「脆弱與未知正是魅力所在」──專訪《午後的孤寂》導演亞柏賽拉 | 放映週報
alfredo
@Nyserq
Sat, Jun 21, 2025 9:19 AM
A review of Afternoons of Solitude (2024)
載入新的回覆
很可惜沒有在很好的距離觀看電影的畫面,但這對每個人都不同的,我知道有些影迷喜歡坐前面三排,有些喜歡坐靠走道。我以前習慣坐比較後面,但最近發現視力不太行就試著坐前面一些。所以我不太知道這問題干擾了多少我投入電影的程度,又或是增強了影像的衝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