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cream風聆
最近看到的是用AI寫論文。
不,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問題是⋯⋯

你參考文獻也用AI生是怎麼回事XD
那麼一長串書啊論文啊期刊啊都假的,只要其中一個作者或編者看到,然後說我沒寫過這東西,就馬上抓包啊!

而且做學術的人去看自己有沒有被引用,或者看相關領域的文獻出處是常態吧!

這就好像穿個巧虎玩偶裝,然後在老虎出沒的地方走來走去一樣白癡。
都在吵AI會導致外包大腦了,你要外包之前也得先有大腦啊!
icecream風聆
想到之前有老師用AI生教案,連課綱也用AI生,我耐著性子跟他解釋這個不能亂生,一定要去教育部網站查,他還是一臉裝客氣但明著想草草了事的樣子。(某校行政人員)

等要上台發表共備成果前,兩人就說學校有事逃走了⋯⋯(還知道要逃啊)
排骨專屬QB/人◕‿‿◕人\
之前問了AI某捷運站怎麼轉車,結果發現回應的站名跟路線根本兜不起來後,我就對AI的回應留些心眼
這東西會不會講了一堆看似專業的東西來唬不懂的人而已,實則內行的一看內容根本亂七八糟
icecream風聆
是啊,其實我覺得關鍵在於有些資訊是具體有實證的,比方法規、人名、書籍上的句子;有些則是有模糊空間的,比方個人觀點、文章中的感受用語......後者是可以調整的,前者則一點都不能動(頂多就是透過資訊的數量與比例來扭曲......我是說佐證後者的觀點)XD

我也是從AI開始被濫用,才覺察到原來很多人分不清兩者,而且跟學歷、年齡、職業似乎無關XD
於是最近也一直在想要怎麼解釋......
icecream風聆
我試著想,覺得裡頭包含兩個部份,一是對這個資訊本身是否有一定的「內行」程度,不清楚的人要做判斷時,相對會比較費力。或者對於AI寫的故事,平常寫故事的人很容易就會覺得這東西是免洗故事,缺乏創意。

另一個覺得比較重要,覺得比較像是一種「看待資訊的習慣」。
比方說噗友即便沒去過這個地方,看到AI寫的站名或路線,也會直覺需去查證。即便我沒有飽讀詩書,我看到參考文獻時,也會覺得這部份需要去檢視,因為AI不可能都知道。
大概是這樣orz
[吃東西] 居紫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民明書坊
曼 陀
用AI交作業的人就是一丁點心思都不想用,因此也基本不會做檢查的
曼 陀
我上學期有一次班級小測,問學生現在的理想是什麼,跟從前的想法或家裡長輩對你的理想有沒有不同?就是這種有手都能寫的題,居然還有學生偷用手機抄AI小作文,,我都崩潰啦啦啦~
Chlorine
之前ai 比較常常唬爛的時候我比較會查證,現在有時候問ai 他回的基本上都對我就沒有去查細節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