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語冰
@graphon
Wed, Jun 18, 2025 10:14 AM
Wed, Jun 18, 2025 10:21 AM
6
心理衛生
我記得大概在20年前(或更早)很流行一個心理學理論是叫大家不要太早吃棉花糖,後續有證實這個實驗漏洞百出。在我唸書這10年主流的教育觀點還是很推崇延遲滿足需求,現在在我看來只是當時這個理論跟當時父母喜歡的教育方式不謀而合而已。
養小孩會看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畢竟小孩子沒什麼生活經驗、也沒經濟能力,不管是社會需求還是物質上的需求都會需要父母協助,用延遲滿足需求來教育小孩,好像在幫沒有時間了解小孩或沒有能力滿足小孩需求的人找台階下:「沒關係這種延遲滿足都是為了小孩更好。」
但我自己生活經驗反而是,去感受需求跟理解自己的需求,然後適當滿足,而不是一味延後,長遠下來比較健康。
在那種延遲需求的價值觀裡面待久了只會覺得特別疲乏而已,甚至因此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應付更多需要意志力的事情,也沒有能量去嘗試新的事情。
夏蟲語冰
@graphon
Wed, Jun 18, 2025 10:20 AM
Wed, Jun 18, 2025 10:24 AM
我研究所開始蠻喜歡一個理論是,意志力或精神力什麼的跟食欲一樣有個容器,透過覺察跟適當滿足可以填充、需要克服壓力的時候會消耗。當然不是上綱到去合理化「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要把錢都花光」這種極端,而是從一些很小的地方感受我可以怎麼在能力範圍內填這個容器。
像是有時候很想打電動或很想吃垃圾食物,好好覺察自己時間跟飲食管理的額度有多少然後去做,想到小時候那種完全不能打電動不能吃垃圾食物(我高中連喝咖啡都要偷買),覺得久了真的是會習慣不尊重自己的需求。更大的副作用是,習慣了之後,好像也會開始不尊重別人的需求,會下意識去覺得別人的需求不重要。
夏蟲語冰
@graphon
Wed, Jun 18, 2025 10:31 AM
Wed, Jun 18, 2025 10:34 AM
我覺得像我自己父母可能也是延遲很多享受吧,他們一直把很多事情推到退休後再做,結果發現自己很多事情不如預期,開始覺得以前延遲的享受永遠都滿足不了,然後也不知道自己實際需求是什麼(畢竟很少去尊重自己的需求)我覺得那種匱乏感爆走很麻煩。
像我媽一直有被關注的需求,但她好像一開始沒有什麼覺察,變成對小孩控制欲很強,一直到後來去當志工才真正滿足,對小孩也比較不會那麼干涉。
在這同時也可以觀察到她當時主張延遲享受,所以也合理地覺得小孩應該延遲自己的需求去照顧她。
夏蟲語冰
@graphon
Wed, Jun 18, 2025 10:32 AM
Wed, Jun 18, 2025 1:39 PM
我後來心裡面匱乏感很強的時候我都會問自己說,我是不是有什麼基本需求沒被滿足?是不是想吃什麼沒吃?想去運動嗎?想去3D建模嗎?社交能量消耗太多了嗎?工作上面有哪一個題目是挫折感很大的?
雖然還是各種壓力很大,但好像比以前更穩定一點。
夏蟲語冰
@graphon
Wed, Jun 18, 2025 10:35 AM
Wed, Jun 18, 2025 1:40 PM
我記得從我高中開始有參加要花錢去上的工作坊,有學習到覺察自己需求然後用有限的能力滿足這種理論,然而義務教育的老師都主張延遲享受,蠻有趣的。
好像大家開始喘不過氣來了,自費去學另一種跟自己相處的方式。
De23
@th23
Wed, Jun 18, 2025 11:29 AM
我非常討厭寫那本書的作者(亂入)
夏蟲語冰
@graphon
Wed, Jun 18, 2025 1:36 PM
De23
: 欸真假XD 我針對棉花糖這實驗不喜歡他,還有其他掛可以分享嗎?w
De23
@th23
Wed, Jun 18, 2025 2:54 PM
沒有掛,只是這樣那樣以後高中有段時間被迫讀了很多他的書,那時候只覺得這個人眼裡只有最頂層的學生和最底層可以滿足他上位者地位的學生,其他就是屎;還有他的思想也讓我很反感,對於一個高中時期亂七八糟的學生來講看這種書只想燒毀
De23
@th23
Wed, Jun 18, 2025 2:55 PM
糟糕因為他我回憶起了那段很荒唐的好笑回憶
夏蟲語冰
@graphon
Wed, Jun 18, 2025 4:21 PM
Wed, Jun 18, 2025 4:24 PM
De23
: 那個實驗設計本身也是蠻傲慢的,忽略很多學生成長背景跟家庭狀況等等變因然後把延遲享受吹得多厲害,原來學者本人就是這麼雷w
現在看光棉花糖就被各種家長老師推成經典我只覺得蠢w
載入新的回覆
我記得大概在20年前(或更早)很流行一個心理學理論是叫大家不要太早吃棉花糖,後續有證實這個實驗漏洞百出。在我唸書這10年主流的教育觀點還是很推崇延遲滿足需求,現在在我看來只是當時這個理論跟當時父母喜歡的教育方式不謀而合而已。
養小孩會看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畢竟小孩子沒什麼生活經驗、也沒經濟能力,不管是社會需求還是物質上的需求都會需要父母協助,用延遲滿足需求來教育小孩,好像在幫沒有時間了解小孩或沒有能力滿足小孩需求的人找台階下:「沒關係這種延遲滿足都是為了小孩更好。」
但我自己生活經驗反而是,去感受需求跟理解自己的需求,然後適當滿足,而不是一味延後,長遠下來比較健康。
在那種延遲需求的價值觀裡面待久了只會覺得特別疲乏而已,甚至因此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應付更多需要意志力的事情,也沒有能量去嘗試新的事情。
像是有時候很想打電動或很想吃垃圾食物,好好覺察自己時間跟飲食管理的額度有多少然後去做,想到小時候那種完全不能打電動不能吃垃圾食物(我高中連喝咖啡都要偷買),覺得久了真的是會習慣不尊重自己的需求。更大的副作用是,習慣了之後,好像也會開始不尊重別人的需求,會下意識去覺得別人的需求不重要。
像我媽一直有被關注的需求,但她好像一開始沒有什麼覺察,變成對小孩控制欲很強,一直到後來去當志工才真正滿足,對小孩也比較不會那麼干涉。
在這同時也可以觀察到她當時主張延遲享受,所以也合理地覺得小孩應該延遲自己的需求去照顧她。
雖然還是各種壓力很大,但好像比以前更穩定一點。
好像大家開始喘不過氣來了,自費去學另一種跟自己相處的方式。
糟糕因為他我回憶起了那段很荒唐的好笑回憶現在看光棉花糖就被各種家長老師推成經典我只覺得蠢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