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2:18 PM
Tue, Jun 17, 2025 1:25 PM
16
2
古代神話
צֵלָע
Ardhanarishvara半女神相
神聖陰性
神秘主義
Shekhinah
Sophia
The Shocking Truth About Eve’s Origin Hidden in the ...
〈希伯來文獻裡關於夏娃原始起源的驚人真相〉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Tue, Jun 17, 2025 12:20 PM
以下是這個YouTube影片的總結:
影片標題為《The Shocking Truth About Eve’s Origin Hidden in the Hebrew Text》,由Power of Wisdom頻道製作,內容深入探討聖經中關於夏娃起源的經文,特別是對原文希伯來語的重新詮釋,挑戰傳統理解並揭示一個更深刻且富有神學意義的真相。
影片首先回顧了創世紀第二章21至22節中,神使亞當沉睡,取出他的「肋骨」(rib)造出夏娃的經文。這個故事長久以來是基督教、猶太教及西方文化中最為人熟知且象徵性的創世故事,通常被解讀為神從亞當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第一個女人。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Tue, Jun 17, 2025 12:20 PM
然而,影片質疑「肋骨」的翻譯是否準確,並指出這個詞在希伯來原文中是「צֵלָע」(Sela,音譯為「賽拉」),這個詞在聖經其他多處出現,幾乎都不是指「肋骨」這個小骨頭,而是指「側邊」、「一側」或是「結構的一邊」。
影片舉出多個例子,包括出埃及記、列王紀和以西結書中,Sela用於描述聖殿、約櫃等神聖建築的「側邊」或「側室」,強調這詞指的是結構的「一側」,是整體的一部分而非小碎片。基於此,影片提出更貼近原義的翻譯應是「取下他的一側」,而非「一根肋骨」。這不只是一個字面差異,而是深刻改變了對夏娃創造本質的理解。神不是從亞當身上移除一根小骨頭,而是分割他的一側,形成一個與他同等、結構完整的存在。
進一步,影片回溯到創世紀第一章27節,「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這段經文寫於夏娃創造之前。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Tue, Jun 17, 2025 12:20 PM
這表示「亞當」原本已包含男性與女性的雙重特質,祂是一個「整體」,同時蘊含陰陽兩性。這個觀點與猶太教古老的拉比註解(如創世記拉巴Midrash Raba、第8章1節)相呼應,該註解指出神創造的亞當是有兩張臉的整體,一面是男,一面是女,後來被分拆成兩個背面(back)——一個成為女人。塔木德中也有類似說法,認為人最初是二合一,後來被分成兩半。創世紀第五章2節更說明,「神造男造女,並賜福給他們,稱他們為『亞當』」,意指這兩個存在原本是同一個整體。
影片強調這種「分一為二」的創造過程,不是要表達男女間的階級或支配關係,而是彰顯兩性彼此互補、同等且共享神的形象,展現一種生命和神性上的「同體」關係。這種理解挑戰了過去由於翻譯偏差所形成的「肋骨故事」,該故事常被用來支持男性優越或女性從屬的觀念。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Tue, Jun 17, 2025 12:20 PM
另外,影片也分析了希伯來文中「banah」(בָּנָה)一詞,意指「建造」、「建設」,用於描述神造夏娃的動作。此詞同時用於描述聖殿、祭壇等神聖建築,暗示夏娃的造就是神用心設計、精心建造的過程,不是隨意拼湊的附屬品。這強調夏娃是亞當的「合夥者」、「伴侶」,是同等且彼此相依的存在,而非附屬或次級。
在亞當看到夏娃時所說的話「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希伯來原文「זֹאת הַפַּעַם」(zot hapaam)帶有「這次、終於」的意味,表達出亞當對夏娃作為「鏡像」、「相等者」的欣喜與認同。夏娃不是從塵土中直接造出,而是從有生命的亞當身上分出,體現了深刻的連結與相互關係。
影片還指出,這種對夏娃起源的正確理解,對於現代社會中關於性別平等、婚姻關係、教會與社區的角色認知,有極大啟發。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Tue, Jun 17, 2025 12:20 PM
男女被創造為神形象的不同而互補的表達,彼此尊重並攜手反映神的全貌。這也呼應新約中的教導,如加拉太書3章28節「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強調基督裡的合一和平等。
影片最後呼籲觀眾重新審視這段古老的經文,跳脫傳統翻譯與文化偏見,恢復聖經中原本的神學真意。夏娃的創造是帶著深遠的神聖意義與關係設計,而非僅僅是從一根肋骨造出一個附屬女人。這是古代智慧的回歸,一旦理解,就無法再回到舊有的誤解。
總結來說,影片的核心觀點有:
1. 聖經中用來形容夏娃起源的希伯來詞「Sela」應譯為「側邊」或「一側」,非「肋骨」。
2. 亞當最初是包含男性與女性特質的整體,夏娃是從他的一側分出,象徵兩性本質的互補與同等。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Tue, Jun 17, 2025 12:20 PM
3. 神「建造」夏娃的動詞表達出祂對她的用心設計與尊榮,強調她是亞當的合夥者而非附屬。
4. 這種理解顛覆了傳統性別階級的觀念,彰顯兩性在神形象中的平等與聯合。
5. 聖經故事不僅是歷史敘述,更是關於身份認同、關係和神學真理的啟示。
這個影片透過細緻的語言分析與古代猶太教註釋,重建了聖經中夏娃起源故事的原初意義,為理解男女關係及人類本質帶來嶄新的視角。觀看此影片,觀眾能深入認識聖經文本背後更宏大且富有啟發性的神學內涵。
(影片長度超過免費使用者最大長度,僅總結前15分鐘的內容)
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2:43 PM
Tue, Jun 17, 2025 1:24 PM
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2:48 PM
「人是神按著自己的形貌造的。」
按他這麼深入解讀,我腦海裡現在跑出來的圖片是這一輪
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2:56 PM
雌雄同體之神 Ardhanarishvara
Ardhanarishvara 半女神相。濕婆的雌雄同體樣態
半女神相在印度並不被當作一位獨立的神祇來崇拜,比較像是一種概念,常在南亞或東南亞的許多濕婆信仰的廟宇可見這樣的神相化身。
比起一位被崇拜的神祇,祂更像是一種哲學概念,《奧義書》裡提及「世上的第一個生物,是有著同樣內心與外型的一男一女,緊緊相連,而後,它將自己切成兩半,才成為一位丈夫與一位妻子」。
當濕婆以這樣的化身出現,旨在提醒眾生男性與女性的同等重要性,彼此之間不可分割、相比。
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13 PM
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18 PM
Tue, Jun 17, 2025 1:19 PM
我又另外回頭去查找了一下,希伯來體系本身裡面,神的形象/特質是否也有「陰性面向記載」出現過
找到的有兩個最著名的詞彙:「
Shekhinah
」跟「
Sophia
」,不過兩者都不是舊約本文裡發展出的觀念:
前者來自猶太神秘主義著作
Zohar
(《光輝之書》),後者來自早期基督教受影響之希羅神秘主義。
搜尋的基點是這篇文章(可以按翻譯網頁看):
https://www.myjewishlearning.com/...
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20 PM
Tue, Jun 17, 2025 1:22 PM
以下是我請GPT整理的:
Shekhinah「שכן」(sh-k-n)詞源與詞義變遷
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21 PM
Tue, Jun 17, 2025 1:22 PM
Sophia(σοφία) 詞源,與和Shekhinah的比較
Dian・小黛
@ashley92090
Tue, Jun 17, 2025 1:23 PM
載入新的回覆
古代神話 צֵלָע Ardhanarishvara半女神相
神聖陰性 神秘主義 Shekhinah Sophia
影片標題為《The Shocking Truth About Eve’s Origin Hidden in the Hebrew Text》,由Power of Wisdom頻道製作,內容深入探討聖經中關於夏娃起源的經文,特別是對原文希伯來語的重新詮釋,挑戰傳統理解並揭示一個更深刻且富有神學意義的真相。
影片首先回顧了創世紀第二章21至22節中,神使亞當沉睡,取出他的「肋骨」(rib)造出夏娃的經文。這個故事長久以來是基督教、猶太教及西方文化中最為人熟知且象徵性的創世故事,通常被解讀為神從亞當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第一個女人。
影片舉出多個例子,包括出埃及記、列王紀和以西結書中,Sela用於描述聖殿、約櫃等神聖建築的「側邊」或「側室」,強調這詞指的是結構的「一側」,是整體的一部分而非小碎片。基於此,影片提出更貼近原義的翻譯應是「取下他的一側」,而非「一根肋骨」。這不只是一個字面差異,而是深刻改變了對夏娃創造本質的理解。神不是從亞當身上移除一根小骨頭,而是分割他的一側,形成一個與他同等、結構完整的存在。
進一步,影片回溯到創世紀第一章27節,「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這段經文寫於夏娃創造之前。
影片強調這種「分一為二」的創造過程,不是要表達男女間的階級或支配關係,而是彰顯兩性彼此互補、同等且共享神的形象,展現一種生命和神性上的「同體」關係。這種理解挑戰了過去由於翻譯偏差所形成的「肋骨故事」,該故事常被用來支持男性優越或女性從屬的觀念。
在亞當看到夏娃時所說的話「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希伯來原文「זֹאת הַפַּעַם」(zot hapaam)帶有「這次、終於」的意味,表達出亞當對夏娃作為「鏡像」、「相等者」的欣喜與認同。夏娃不是從塵土中直接造出,而是從有生命的亞當身上分出,體現了深刻的連結與相互關係。
影片還指出,這種對夏娃起源的正確理解,對於現代社會中關於性別平等、婚姻關係、教會與社區的角色認知,有極大啟發。
影片最後呼籲觀眾重新審視這段古老的經文,跳脫傳統翻譯與文化偏見,恢復聖經中原本的神學真意。夏娃的創造是帶著深遠的神聖意義與關係設計,而非僅僅是從一根肋骨造出一個附屬女人。這是古代智慧的回歸,一旦理解,就無法再回到舊有的誤解。
總結來說,影片的核心觀點有:
1. 聖經中用來形容夏娃起源的希伯來詞「Sela」應譯為「側邊」或「一側」,非「肋骨」。
2. 亞當最初是包含男性與女性特質的整體,夏娃是從他的一側分出,象徵兩性本質的互補與同等。
4. 這種理解顛覆了傳統性別階級的觀念,彰顯兩性在神形象中的平等與聯合。
5. 聖經故事不僅是歷史敘述,更是關於身份認同、關係和神學真理的啟示。
這個影片透過細緻的語言分析與古代猶太教註釋,重建了聖經中夏娃起源故事的原初意義,為理解男女關係及人類本質帶來嶄新的視角。觀看此影片,觀眾能深入認識聖經文本背後更宏大且富有啟發性的神學內涵。
(影片長度超過免費使用者最大長度,僅總結前15分鐘的內容)
按他這麼深入解讀,我腦海裡現在跑出來的圖片是這一輪
半女神相在印度並不被當作一位獨立的神祇來崇拜,比較像是一種概念,常在南亞或東南亞的許多濕婆信仰的廟宇可見這樣的神相化身。
比起一位被崇拜的神祇,祂更像是一種哲學概念,《奧義書》裡提及「世上的第一個生物,是有著同樣內心與外型的一男一女,緊緊相連,而後,它將自己切成兩半,才成為一位丈夫與一位妻子」。
當濕婆以這樣的化身出現,旨在提醒眾生男性與女性的同等重要性,彼此之間不可分割、相比。
找到的有兩個最著名的詞彙:「Shekhinah」跟「Sophia」,不過兩者都不是舊約本文裡發展出的觀念:
前者來自猶太神秘主義著作Zohar(《光輝之書》),後者來自早期基督教受影響之希羅神秘主義。
搜尋的基點是這篇文章(可以按翻譯網頁看):
https://www.myjewishlearn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