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青空
田定豐 on Facebook

內文節錄:
「情緒沒有被接住,就會變成攻擊;但只要有一個人願意承接,那場混亂就有機會轉向。」
這個社會上很多人都在學「怎麼有效表達」,但其實我們更需要學的,是怎麼消化自己的失望。
很多大人其實只是穿了成年人的身體,心裡還住著一個從沒被好好安慰過的小孩。
那個小孩一旦遇到拒絕,就會慌、會怒、會強迫別人照自己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那位母親不是沒禮貌,她只是太久沒被理解了。而那個小男孩,也不是任性,他只是還沒學會怎麼處理「沒有得到」的狀態。
這兩種情緒,一個向外爆炸,一個向內收縮,若沒有第三個人願意靠近,就會繼續在現場激盪、互相傷害。
所以,當那位店員選擇堅持原則而不是迎合;他選擇理解而不是糾正;整個場景才從「衝突」變成了「轉機」。
海藍青空
很多時候,身為大人的我們,會下意識去壓制孩子的哭鬧、或評斷陌生人的失控。
但我們忘了,那些我們看不慣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也曾經是那樣的孩子,也希望過有誰能懂我們為什麼這麼痛。
我之所以特別有感,是因為我也曾在某些生命時刻,很像那位母親。
當現實不如預期、當內心其實早已透支,當壓力堆積到無處釋放,我也曾不小心把情緒變成武器,丟向離我最近的人,也許是身邊的夥伴,也許是最親愛的家人。
而這篇文章提醒我:很多時候,所謂的不禮貌,不是個性壞而是痛苦被隱藏。那是一種來不及被看見的失落,和從沒被好好承接過的情緒記憶。
我們這一代,很多人不是沒教養,而是從小沒人教我們怎麼處理失望。於是我們學會了壓抑、抱怨、推責、硬撐,卻沒有學會:「要怎麼哭、怎麼說出口、怎麼不靠傷害他人來讓自己被聽見。」
海藍青空
如果那個大叔一開始就要求小男孩「要有禮貌」或指責母親「怎麼沒家教」,這個情緒的骨牌效應可能會一路崩塌到底。
但他選擇了先蹲下來,那是一種成熟的力量,也是一種我們這個社會極度稀缺的能力。
因為懂得情緒,所以能選擇不讓情緒吞沒一切,也因為曾經經歷過痛,所以更願意用理解來代替批判。
有些人長大,是因為年齡到了;但有些人,是因為某一天,終於懂得怎麼溫柔地對待一個失望的自己。
那一天,才是真的長大。
載入新的回覆